藏象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中医基础之藏象学说

 2023-06-05  阅读 842  评论 0

摘要:中医基础之藏象学说藏象,藏指五藏,同时又深藏于内的意思;象之表象,就是表象于外的意思。藏象学说的内容就是以生理、病理在外的表现,来考察、判断五藏虚实的学说。 其形成基础,源于古代中医从解剖和从外部考察

中医基础之藏象学说

藏象,藏指五藏,同时又深藏于内的意思;象之表象,就是表象于外的意思。藏象学说的内容就是以生理、病理在外的表现,来考察、判断五藏虚实的学说。 其形成基础,源于古代中医从解剖和从外部考察内部五藏的功能,长期积累,并用传统哲学加以概括而形成的。萊垍頭條

中医理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2.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中医基础之藏象学说重点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与特征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 所谓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

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

取象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

中华民族的意象思维在古代得到特别的发展而早熟,《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虽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

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

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意”是“象”所象征的事物蕴涵的特性和规律。

《易传·系辞传》说:“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庄子·天道》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所谓“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或意义符号。

就“象”与“意”的关系而言,意为象之本,象为意之用;象从意,意主象。意象思维的含义在于:一方面它通过形象性的概念与符号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

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渗透到《内经》中,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取象比类的特征 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整体、类比 《内经》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

在“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思维指导下,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各事物融为一体。

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只重视在“象”的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体现这一特点。

2.注重动态、功能 《内经》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内经》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

《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已从“日月”的实体意义抽象为动态范畴,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体。

《内经》“脏象”注重脏腑之“象”,不是指生理解剖意义上的实体结构,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

3.注重直觉、体悟 《内经》取象比类体现了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

由取象比类所建立的脏象、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

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不是由实证方法得出的。

经络主要是体悟循经感传之“象”的产物。

《内经》在诊断、辨证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

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之“象”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 二、取象比类方法的运用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内经》中有广泛的运用。 1、运用取象比类法建构藏象理论 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藏象理论的形成,《素问·五脏生成论》提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王冰注释:“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张介宾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根据五行之象,《素问·金匮真言论》从直观经验入手,按照功能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归为同类的原则,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类,然后发掘出蕴涵于“象”中的深层的藏象理论。首先,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的功能作用。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其次,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外合体窍、通于天气的理论。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如心脏,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等均可归属于心。 2、运用取象比类法认识疾病的状态和表现 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又如,中医从体表五色和不同器官组织的改变所归属的五行,以诊断五脏的疾病。如“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3.运用取数比类法说明生理病理现象 《内经》所取之“数”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取数比类是以易数表示“象”的意义,并通过易数推演事物变化规律的方法。易数主要有卦爻数、干支数、五行生成数(即后世所谓的“河图数”)和九宫数(即后世所谓的“洛书数”)。《素问·金匮真言论》用依五行生成数图中的成数五、六、七、八、九配五脏的肝、心、脾、肺、肾,肝木成数为八,心火成数为七,脾土成数为五(十),肺金成数为九,肾水成数为六,说明“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整体联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及数的生克胜复之理阐释五运六气的常变规律。《素问》运气七篇用的是干支之数,通过取数比类推测六十年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疾病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人体发育与生殖基数的女七男八,即阴阳进退之数。此外,《内经》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取象比类作为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就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的事物。医家们在医学实践中运用这一思维方法,发明了不少新的诊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的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注重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共同点和相似点,忽视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点。如果所推导出的属性恰好是它们的不同点,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 张其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内经学》2004年9月

谈谈你对中医藏象学说的认识

“藏象”一词在于读音上正确的是“zang”,有好多词汇“藏象学说”、“藏象养生”等,河北一带的口音问题“z”“s”和“zh”“sh”不区分,所以会有区别。

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藏象学说的特点是重功能而轻形质。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同时亦决定了藏象学说的特点:一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二是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

中医基础藏象学说ppt

中医藏象学,应该是每个学中医人必须要知道的基础;就像盖房子一定到先打地基一样;

中医基础还有阴阳、经络、五行等等,藏象只是其中一项;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6cdAG4GBlRUAw.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1159秒, 内存占用1.92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