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
南阳是世界艾草之乡,是全球艾草加工的中心区域。因气候适宜、种植面积大,中医中药应用广等诸多优势受到业界广泛认可。其中,位于南阳市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地区是野生艾草植物群落的最佳宜居地。
南阳艾草及艾灸应用历史悠久。艾文化由来已久,据考察记载,南阳南召猿人遗址是人类三万年冰台取火的遗址地,是人类认识艾草,应用艾草最早的地方。
1、蓝莓(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英文名称:Blueberry,意为蓝色浆果,属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起源于北美,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树。因果实呈蓝色,故称为蓝莓。又名笃斯、都柿(大小兴安岭、伊春)、甸果、地果、龙果、蛤塘果(吉林)、讷日苏(蒙古族语)、吉厄特、吾格特(鄂伦春语)、老鸹果(贵州都匀,山里有野生的)等。
2、蓝靛果。蓝靛果(学名:Lonicera caerulea L. var. edulis Turcz. ex Herd.)是忍冬科,忍冬属蓝果忍冬的变种。落叶灌木,幼枝被毛,老枝棕色,冬芽叉开,叶稀卵形,两面疏生短硬毛,花冠外面有柔毛,花柱无毛,果蓝黑色,稍被白粉,5-6月开花,8-9月结果。
3、俄勒冈葡萄。俄勒冈葡萄(学名:Mahonia aquifolium)是伏牛花科的,和冬青相似的常青灌木。俄勒冈葡萄的果实是可食用的小型蓝莓。俄勒冈葡萄的根有异苦味,这是由于它含有生物碱,包括最有名的黄连素。尽管不习惯苦味草药的人起初很讨厌这些物质的味道,但它们对消化道有益,并且会刺激胆汁流动,从而起到通便的作用。此外,它还有助于预防(有时还会缓解)便秘、憩室病、胆囊疾病和痔疮,并且会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俄勒冈葡萄还具有抗菌和抗癌功效,这一点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的关注。黄连素及其他生物碱已被证明能消灭许多种微生物,并且已有人体试验表明它们有加速贾第虫属感染、假丝酵母感染、病毒性腹泻和霍乱患者康复的功效。
平均海拔1800多米。牛山,位于南阳盆地北部,是南阳盆地的靠山。是中国河南省西部山脉。伏牛山主峰鸡角尖归属地为河南省南阳市。东南与南阳的桐柏山相接,为秦岭东段的主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00公里,为淮河与汉江的分水岭。
牧歌
孙原湘 〔清代〕
上牛坐,伏牛卧,牧童光阴牛背过。牛尾秃速牛角弯,牛肥牛瘠心先关。母呼儿饭儿不饭,人饿须知饲牛晚。放之平泉,以宽牛劳;浴之清浅,以息牛喘。牛能养人识人意,一牛全家命所寄。阿牛牵牛去输租,劝爷卖牛宁卖吾。
谒金门·风丝袅
纳兰性德〔清代〕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河南古代叫中州。古时候,九州之中,中州是九州中最大的,也是处于九州中间的地理位置(洛阳,是周公立杆测影,建城的地方)。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正统朝代先后建都或迁都河南。
古时候,河南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省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少林寺、龙门石窟、南阳武侯祠、安阳殷墟、清明上河园、铁塔、中岳嵩山、云台山、伏牛山、老界岭、白云山、黛眉山、王屋山、万仙山、八里沟、鸡公山、南湾湖、黄河小浪底、三门峡、黄河三峡、淅川丹江水库等闻名海内外。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四个,分别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
确定的说 有
南阳 地处八百里伏牛山 气候适宜 中药种类很多 特别是艾草 遍地都是 又是艾中极品
1、神农架产区:中草药蜜
全球优质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神农架盛产蜜中珍品多花上品中草药蜜,尤其产于神农架高海拔地区的一年生中草药多花老蜜,蜂巢多在云雾之上,有神农云蜜之称。
2、伏牛山产区:西蜂峡山茱萸蜂蜜
由于地处长江与黄河分界处,冷暖两种空气在这里交融汇聚,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最为壮观的生物群落,其中植物就多大3979种,占中国植物总数的80%以上,除了生长着丰富的经济林木外,还有许多名贵药材。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花期长,花种衔接良好,蜂蜜浓度高,品质好,是我国中部优质的天然生态养蜂基地。其中西峡被称为山茱萸之乡,特产西蜂峡山茱萸蜂蜜,是我国优质蜂蜜出口的经典。
3、甘肃天水产区:洋槐蜜
天水气候宜人,地处麦积山百里生态长廊,无污染,无公害,且蜜源丰富,品质好,是我国西部优质的天然生态养蜂基地。该地所产洋槐蜜最有代表性。
4、东北椴树蜜产区:椴树蜜
椴树是长白山野生的优势树种之一,尤其是椴树花朵数量多,花蜜含量高,品质好,是长白山最重要的野生蜜源植物。高山冷凉气候对椴树生长的促进作用,使得长白山的椴树蜜营养更丰富,口味更纯正。
5、云贵高原地区:尚要来土蜂蜜
尚要来土蜂蜜主产于云贵高原中的云南深山地区农家土蜂蜜,有天然草本植物清香。云南气候宜人,花期相对较长,但是高原地区泌蜜花期一年只有20多天,高原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泌蜜,甚至有"十年一溢蜜"之说,花蜜非常稀缺珍贵。当然云贵高原的野坝子蜂蜜、云益时代土蜂蜜这些都还是很不错的。
总的来说,中国五大蜜源地的蜂蜜,好的土蜂蜜一般富含各种生态因子,补益肝肾,强心,其滋补效果最好;中草药蜜抗疲劳、补充能量;洋槐蜜能改善人的情绪,达到安心安神效果;椴树蜜有润肠、解毒、助消化等功能;云益时代土蜂蜜就有清凉解毒、消食化积之功效。
野生蝎子洛阳最多,南阳也很多。南阳区域面积大,山多,气候适宜蝎子的生长,河南最大的蝎子交易市场在洛阳,河南人工养殖蝎子最多的也在洛阳。
由于人工养殖蝎子难度很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更容易获得的野生蝎子自然也就成了“众矢之的”,滥捕蝎子的现象在各地都很普遍。从产量上来看,野生蝎子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河南和山东两省,但是要论滥捕的程度,更严重的还是要数宁夏贺兰山一带。
最大水系 淮河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14.9度至119.8度与北纬29.4度至34.6度之间。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北部宿县地区境内,有一小部属废黄河,一小部属沂沭泗流域的复兴河水系。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6.69万平方公里(包括废黄河470平方公里、复兴河163平方公里),长江水系6.6万平方公里,钱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古代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独流入海。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入海尾闾。清咸丰元年(1851年)大水,淮河冲破了洪泽湖蒋坝的三河,向东南于江苏省三江营注入长江,淮河从此结束了独流入海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废黄河,已高于沿线地面7~10米。黄河夺淮的660多年间,经常决口南泛,皖境淮北、沿淮深受其害。淮北平原河流淤塞,沟洫、陂塘夷平;洪流所及,河道两岸挂淤,大都形成较宽的自然堤,阻障面上排水;淮河干流普遍受淤,下受洪泽湖水位顶托,泄流不畅,两岸低洼地区形成众多的湖泊,有的常年积水,有的则汛期漫淹。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三江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由于里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通扬运河及东串场河以北的苏北平原,共计有22440平方公里面积,水流向东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实际汇水面积为164560平方公里。淮河安徽段,处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苏交界的洪山头止,河道长度430公里。淮河以北是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萧、濉、宿、灵、泗诸县境,分布有低山残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萧县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顶342米,宿县乾山312米,泗县屏山119米。沿淮两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滞洪、行洪地带。淮南主要是山丘区,西部大别山以白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别为1774米和1729米;大别山以东,地势显著降低,岗丘连绵,向东北延伸直抵洪泽湖以南,成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张八岭的北将军山为399米,沿淮寿县以下有浅山分布。淮河干流比降平缓,平均为0.02‰,沿途流经峡山、荆山、浮山三处峡口,形势险要。正阳关汇纳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区来水,总控制面积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称,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嵩山山区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干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阳关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至涡河口为2500立方米每秒,涡河口以下至洪山头为3000立方米每秒。
两岸支流众多。左岸有洪河、谷河、润河、颍河、西淝河、芡河、涡河、漴潼河、濉河等,还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远流长,具平原河道特征;右岸有史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窑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流程较短,具山区河道特征。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汇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岗湖、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邮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历史上水利发展较早,如寿县的芍陂(今安丰塘),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灌田万顷;横贯宿、灵、泗三县的通济渠,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运河,沟通江淮,是当时的漕运孔道,12世纪起,经历了600余年的黄河夺淮,终至湮废。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区已是水系紊乱,河沟淤阻,陂塘沟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浅,下受洪泽湖顶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畅。域内洪涝灾害频仍,甚或旱蝗并发,赤地千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虽然治理标准尚低,洪涝灾害尚很严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绩是很大的,除害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工、农业蓬勃发展,淮北地区已形成了煤、电能源基地和粮、棉基地,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