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从这个太极拳定来说太极不但是煅炼身体,还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淡定的心态。太极拳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点好处。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太极拳运动要求体松、心静和意识主导,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机制的转换。习练太极拳时可使大脑皮层运动区域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使大脑皮层的其它区域因负诱导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所以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习练太极拳可以变换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从而使大脑得到较好的调节和休息。同时亦可以降低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有助于被疾病病理兴奋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得到兴奋,使病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较好的健身、祛病的功效。
(二)对运动系统的影响太极拳特别强调以内中轴引动腰脊(外中轴),依次带动关节,使人体内外进行轻松、慢、圆的整体性武术运动。这样必然会对人体各系统特别使对腰和四肢都得到及其良好的刺激,增强其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将人体筋骨肌肉连的又有弹性又有力量,加强了关节和骨骼的固定性和平稳性,从而保证了关节和骨骼的正常活动。另外还将人体皮肤练的又松柔又细嫩,又光滑又红嫩,又有弹性又有韧性,又协调又自然,从而增强皮肤保护机体,感觉灵敏,调节体温和水盐平衡,毛细血管和毛孔畅通,分泌、排泄、湿润皮肤等能力。
(三)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随着动作导引内气贯通五脏六腑。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是以隔肌活动为主的深长的呼吸运动,由于横隔膜上下移动的范围较大,致使胸腔容积增大,胸内负压增加,肺泡壁弹性纤维网被动拉长和收缩力增大,从而可以增强隔肌及辅助呼吸肌的力量和肺泡壁弹性纤维的弹性,改善肺组织的弹性,提高肺的全部潜在通气能力。太极拳的动作要与呼吸配合,动作与呼吸配合时听任自然,毫不勉强,日久自然气贯四梢,呼吸变慢,膈肌收缩和舒张能力提高,增大肺活量,防治各种慢性肺病。太极拳运动的腹式呼吸,可以加大隔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肠胃能起到自我按摩作用,提高肠胃的蠕动、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改善人体内部的物质代谢,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四)对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影响实验证明,太极拳对人的心脏功能有明显提高作用。可使心机纤维增粗,心壁增厚,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口径变粗,心脏容量和每博输出量增加。太极拳运动作为缓和型的有氧练习,可以促进机体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交感神经的活性下降,因而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五)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太极拳是按照太极理论和中医基本理论,按照人体阴阳五行运动的规律,通过经络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经络畅通则身体健康,经络不通则生疾病。太极拳的练习方式、途径虽不尽相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练就充足的内气,并运行内气贯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通大小周天,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
于培伟道号:玄航道人在学习中医中也得到了阴阳五行的作用,在养生太极拳以陈式大架太极拳为基础。
陈式太极拳一路练习周身的松紧,注意关节活动、变著转势。演练时立身中正,轻灵洒脱,拳势舒展大方,动作柔顺,架势可高可低,适合各种年龄层次、不同体质状况的人锻炼。养生太极拳对人身体起到的健康作用极大。
太极之所以会有强壮身体的功效,其实是因为它太极能充分调养人的精气神。同时太极也对人体的心脏调节有一定的好处。长时间练太极的人而且能坚持下来的人,一般它的大脑性能会较好,可以更好的进入觉醒状态,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同时太极还可以改善人的性格、睡眠(如失眠)、记忆力(改善记忆力减退功能),而且还有促进心脏功能、改善人体肌肉的功能,增强身体平衡和灵活。
一般练太极拳的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平衡气血。
其次,也促进消化,从而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保护身体健康。再者,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最后,练太极拳还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练太极拳一般没有什么坏处,但是需要注意,练习太极拳时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学拳。因为练习动作不规范,不仅会影响发挥,还会影响身体的感觉。
如果长期练太极的话身体肯定会变好的。太极拳连起来动作缓慢,常常被误以为是老年人的运动,但是实际上太极适合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婴儿除外)。太极拳是从动作的轻缓中求得内外放松的,练太极的好处有很多。
首先练太极可以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大家都知道,太极动作缓慢常常是需要在某个动作点停留较长的时间,这就像我们练习瑜伽一样,长期练习会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平衡能力,身体的平衡能力提高了之后,走路就不会容易摔跤和骨折,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
长期练习太极还能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太极动作缓慢,练习太极的时候全身放松,心脏得到充足的供血,但是又不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长期练太极对心脏是有好处的。
太极要求动静结合,动作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多功能的活动项目。平衡是太极的精髓,它能使身体内部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等。
太极不仅仅是武术,还是健身术,养生术。长期练太极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祝您通过练习太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以下是搜集的资料哦太极拳适合任何年龄、性别、体形的人练习,它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综合而全面的。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对于防病抗衰、益寿延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练太极拳,必须懂得很多基本功,做到“放松”、“气道通畅”。
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令肺气顺,不可使气道结滞,所以说练拳不可闭气、使力,要以放松、沉气为主,并配合呼吸、开合等。 这些要求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们在练拳过程中注意放松并调整呼吸,每次练习后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而且身体微微出汗,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起到祛病强身的健身功效。
具体而言,太极拳有以下功效:(1)腰为一身之主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 ”练太极拳时,腰的转动幅度大,带动胃、肠、肝、胆、胰做大幅度转动。
同时,深、长、细、匀的呼吸,横膈肌活动范围的扩大,对于肝、胆起到按摩作用,可以消除肝脏淤血,可改善肝功能。同时,加强胃肠的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进而改善整个消化系统,对治疗胃肠方面的慢性疾病,效果非常明显。
(2)太极拳是哮喘患者治疗和康复的**方法之一。用太极拳治疗哮喘时,锻炼者两臂、手腕、肩、背、腹等全身肌肉都放松,柔和的动作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使哮喘病人情绪稳定;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很好的调节,有助于减轻或避免哮喘发作。
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的活动度、肺的通气功能,以及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均有积极的影响。 (3)太极拳加大人体下部运动量,有利于避免上盛下衰的“现代病”。人一旦年过四十,肝肾易亏,犹如根枯而叶黄。
浇水灌肥应从根部着手,滋肝补肾,乃是养生保健的秘诀。除了服用一些食品和药品外,重要的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运动。因为人体丹田与命门之间(即小腹部位),正是人体吸收的各种营养转化为精血最关键、最根本的部位,所以增强小腹、腰、裆部位及下肢运动正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的最基本的环节。
腰脊和腿部强健,自然血脉流畅,精神旺盛,长久不衰,从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诸症。所谓“上盛下衰”是中医术语,指的是老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而出现的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症候群。
患者看上去红光满面,并无病容,但因下元虚亏,两脚发软,走路时间一长,足后跟痛,膝关节发硬,腰酸背疼,浑身乏力。 此
一、综述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 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 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 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二、流派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几派。 1、原始太极拳 原始太极拳法最初出自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轩辕黄帝。他根据蛇和喜鹊相斗的形态而创出此拳法。 2、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3、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编,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 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陈式新架套路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 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跟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4、杨式太极拳 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 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 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因此,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广的太极拳。 5、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 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帖。 6、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 7、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 8、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 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上述 8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8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三、运动特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为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 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四、健身价值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多方面的:有身体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还有艺术修养方面的。太极拳外练全身的关节、骨骼、肌肉,内练意识、精神气质、神经功能。起初练 的是动作、姿势、筋骨和皮肉,深入进去练的是意念、内气活动,从而由外至内、由内向外锻炼。这种方式就不是简单的活动了,是在意念的支配下,使人的神经系 统、运动机能和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得到全面的改善,它的健身价值是全面的、自然的、科学的。 1、心静用意、动静结合对于改善神经系统,工效卓著; 运动方式要求意念、动作、呼吸三者密切结合;在意识的支配下,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一动,引导内气、催动肢体,随之一节一节贯串而动,一动全身各 部位都参与运动,而且是在极松静、极轻灵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所以要心静用意,排除杂念,追求筋骨、肌肉、关节、在意念上的空松圆活;因此,神经系统受自我 意念的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能迅速、正确的传达和接受各种信息;随着锻炼的不断深入,熟练程度的提高,筋骨、肌肉收放、转换能力的增强,神经系统的均衡性、 灵活性以及传递信息的速度也在提高,正确性也在提高,从而改善了神经系统功能。 2、一动全动,节节贯串,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 太极拳动作松柔缓慢,随着动作的引导呼吸功能的改善和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过程的改善,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 用,使肠、胃、肝、肾随之发生了适当的运动,促进了内脏器官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张力、蠕动、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了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了体内物 质代谢。 3、气沉丹田,八面支撑,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促进血液循环系统健康; 坚持练习太极拳,不仅锻炼了肌肉、骨骼、关节,而且由于意念的作用使精神、肢体全面放松,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各毛细血管开放,静脉、淋巴回流加速,从 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丹田内转的练习形成了腹式呼吸,此种呼吸方式的形成,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作用,改善了心脏营养的 过程,有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同时由于练拳时身体重心的降低,增强了腿部血液循环的功能,也起到了减轻心脏负担的作用。 4、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加强了肌肉、骨骼和关节的韧性和弹性; 练习太极拳要求松柔、螺旋的运动形式,动作起来连绵不断、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从而使得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群、肌纤维在反复绞转、缠绕中都参加活动,在意念 的引导下,动作、姿势用意不用力,筋骨、肌肉放松,这就使得肌肉纤维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并且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由于肌肉的收缩对 骨骼的牵拉作用和新陈代谢作用也得到了加强,骨骼组织的供血量增加(骨关节是人体主要造血出之一),因此骨质的形态、性能发生了良好的变化,提高了骨骼抗 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性,肌肉和骨骼的活动锻炼也使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韧带得到磨炼,其韧性、灵活性不断增强。 5、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达到畅通经络,延年益寿的目的。 练习太极拳要掌握完整的太极功夫,养成采气、站桩、基本缠丝功和套路相结合的锻炼方式,才能达到通经络、养气血、练筋骨,延年益寿的目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