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果甘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中国药典》记载,其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疾病,可以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
甘草: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扩展资料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和根茎。甘草味甘,药性平。归心、肺、脾、胃经。甘草的主要成分为黄酮、三萜皂苷、生物碱、氨基酸、挥发性成分、多糖等。其中,黄酮和三萜皂苷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甘草药材中,甘草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50%,甘草酸不得少于2.0%;干燥的甘草饮片中,甘草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45%,甘草酸不得少于1.5%。
甘草又名蜜草,以味道甜而得名,自古还有“灵草”、“国老”的美名。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中国北方,以内蒙古、甘肃等地所产者为著名。商品药材中又有粉甘草(即去皮甘草)和带皮甘草之分。
粉甘草,也叫粉草,是以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皱纹者为佳;带皮甘草是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入药,粉甘草较带皮甘草为优。
光果甘草是属于豆科甘草属的一种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直径0.5-3cm,根皮褐色,里面黄色,具甜味。
茎直立,多分枝,高0.5-1.5m,基部带木质,密被淡黄色鳞片状腺点和白色柔毛。
幼时具条棱,有时具短刺毛状腺体。叶长5-14cm;托叶线形,长仅1-2mm。
早落;叶柄密被黄褐色腺毛及长柔毛;小叶11-17枚,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椭圆形,上面近无毛或疏被短柔毛,
下面密被淡黄色鳞片状腺点,沿脉疏被短柔毛,顶端圆或微凹,具短尖,基部近圆形。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密生的花;总花梗短于叶或与叶等长(果后延伸),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及白色长柔毛和绒毛;
苞片披针形,膜质,长约定俗成毫米;花萼钟状,长5-7毫米,疏被淡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萼齿5枚,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上部的2齿大部分连合;
花冠紫色或淡紫色,开9-12毫米,旗瓣卵形或长圆形,长10=11毫米,顶端微凹,瓣柄长为瓣片长的1/2,翼瓣长8-9毫米;龙骨瓣直,长7-8毫米;子房无毛。
荚果长圆形,扁,长1.7-3.5厘米,宽4.5-7毫米,微作镰形弯,有时在种子间微缢缩,无毛或疏被毛,有时被或疏或密的刺毛状腺体。
种子孙2-8颗,暗绿色,光滑,肾形,直径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9月。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