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上方中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黄芩清热燥湿;桑寄生、续断、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地肤子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附片散寒止痛;何首乌补血补肾乌发;山药、白术、白扁豆补脾益气;桂枝温经通脉;蒺藜清肝明目;山茱萸补肾阳;蛇床子燥湿止痒;半夏燥湿;黄柏清热燥湿;陈皮理气燥湿;桑葚补血生津;上药物具有清热利湿,燥湿止痒的功效。
中药的命名
1、因药物突出的功效而命名 如益母草功擅活血调经,主治妇女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经产要药;防风功能祛风息风,防范风邪,主治风病。
2、因药用部位而命名 中药材来源广泛,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等。植物、动物类药材药用部位各不相同,以药用部位命名,是中药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植物药中芦根、茅根用根茎入药;苦楝根皮、桑根白皮即以根皮入药;桑叶、大青叶、苏叶等用叶片入药。
3、因产地而命名 我囯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 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e69da5e6ba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 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如黄连、 黄柏、续断等以四川产者为佳,故称川黄连、川黄柏、川断;橘皮以广东新会产者为佳,故 称新会皮、广陈皮;茯苓以云南产的最好,故名云苓;
4、因形态而命名 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特殊之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人们常常以它们的形态特征而命名。如大腹皮,即以形似大腹而命名;乌头,因其块根形似乌鸦之头而命名;人参乃状如人形,功参天地。
5、因气味而命名 某些中药具有特殊的气味,因而成了药物命名的依据。如麝香,因香气远射而得名;丁香、茴香、安息香、檀香等香料药,因具有特殊的香气,故以“香”字命名;而败酱草、臭梧桐、墓头回等,则因具有特殊臭气而得名;鱼腥草,以其具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而命名。
6、因滋味而命名 每种中药都具有一定的味道,某些药物就是以它们所特有的滋味来命名。如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咸味,五味倶全而得名;甘草以其味甘而得名;细辛以味辛而得名;苦参以其味苦而得名;酸枣仁以其味酸而得名。
睡觉身体出虚汗也叫“盗汗”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 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盗汗病人应怎样自我养护?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