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医药报社 萊垍頭條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萊垍頭條
中国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 萊垍頭條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頭條萊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萊垍頭條
论文中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其顺序以出现的先后为序。列出的参考文献是作者直接引用、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表,读者能够查阅到的文献。未在正式出版物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引用。所列参考文献能反映作者立论科学、严谨的学风,同时也表示尊重原作者的严肃态度,避免版权纠纷,向读者提供信息的来源,便于读者需要时查阅核对。萊垍頭條
不同体裁和内容的中医论文,其格式也有所变通,有些部分可以省略,有些部分可以合并。每一部分应当写什么不写什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頭條萊垍
中医药实验研究型论文的结构,除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致谢、参考文献等基础格式外,其正文部分不同,是由引言、材料、方法、结果、讨论五部分组成。萊垍頭條
我知道的给你列举一下,具体你可以再查询资料了解。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中草药》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 《中草药》被《国际药学文摘》《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医学文摘》皇家化学学会系统列文摘、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 《中国中药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55年,由中国药学会主办。 《中国中药杂志》是我国现存创刊早的综合性中药学术核心期刊,始终保持发行量居本专业领域首位。反映我国中药学进展与研究动态,是中药科研高学术水平的交流平台之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药学术期刊中的半月刊。 《中国中药杂志》为中国现存创刊早、发行量大的中药学学术性刊物,论文被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中国中药杂志》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检索系统、《生物学文摘(预评)》、皇家化学学会系统列文摘收录。 《中国现代中药》以中药资源为龙头,面向现代中药产业,宣传推广科技成果,交流技术方法,研究产业发展关键课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现代中药》重点宣传报道中药资源区域与专题调查研究、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科研进展和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并延伸到中药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工艺技术的规范化研究与应用、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与提升、国内外中药市场供求与变化趋势分析等。
其他还有国际中医中志 、山东中医杂志、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就不详细介绍了。條萊垍頭
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頭條萊垍
道比理、法、方、药更重要!
四诊合参前,先参道。
中医有道,无需分派。
中医药理论核心的原创性重大突破----《自然药观》开创中医科学之路
《自然药观》一书发现了内病外邪的奥秘,也就是《黄帝内经》的核心:五运六气奥秘和规律,并详细地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清晰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中医看病从此变得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依天道行医,而不再只是凭经验、感觉和验方在看病。
《自然药观》诠释了五运六气的“药道观”,以六十甲子为周期,全景详细地再现了“五运”中所蕴含的二十四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二十四类方药的选择,全景详细再现了“六气”中所蕴含的三十六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三十六类方药的选择,使后人能准确地做到因时制宜。
五运六气可通俗理解为内病外邪。五运对应内病,六气对应外邪。
当前,我们处在五运的四运(处暑后7日-立冬后4日),六气的四气(7月23-9月22日)。见p288页。
一、四运的新病和未病表现为大肠实和胆实,有阴(热)实和阳(寒)实之分,需要辩证。有人可能大肠、胆阳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阳阴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阴阳两实,身体较平衡的人,则症状不明显。
(一)大肠实(p93页):
大肠实,实有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食指,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痛而不好施治。
寒实(阴实),则气虚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二)胆实(p92页):
胆实,实分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发怒,头痛,惊悸不安,下额痛,外眼角痛,缺盆肿痛,腋下肿。
寒实(阴实),则导致骨病,自汗,发冷,胸、肋、胁、大腿、膝外侧直至胫骨、绝骨、外裸前以及诸关节都痛。
二、四气的外邪表现为:热在泉和湿在泉。P139页
热在泉症状:
腹中常鸣,逆气上冲胸腔,气喘不能久立,皮肤痛,眼模糊,齿痛,目下肿,恶寒发热,如疟疾状,下腹痛,腹胀。
湿在泉症状:
水饮积聚,心痛,耳聋,头目不清,咽喉肿胀,喉痹,下腹肿痛,小便不利,上冲头痛,眼如脱出,顶部似拨,腰像折断,大腿不能摆动,腰弯不变,小腿似开裂痛。
这些内病外邪的症状,是自然规律的表象,作为普通人也该了解和知晓,看医生时也能讲清楚自己的状况。当然,作为医生是必须要清楚的。
治则和用药举例详见《自然药观》。三、不真懂标病和本病,不能区分旧病、新病和未病,何以行医?
一炁三元,元炁,一焦得元精,二焦得元神,三焦得元气,四元之病是先天的本病,本为病之源。
物质有阴阳二相,有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有气血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虚相和实相病是标病,标为病之变。
人以心为本,《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人正神明论》:“气血者,人之神”。先天元炁所化的血气有四元之病,是元神的先天之病相。相对于先天而言,经天冲脉所化的血气病,是标病,但相对后天而言,冲脉所化的血气病,则是本病。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是后天的标病,后天的标病是识神后天之病相。
故血气病为本病,也称三焦病,寒热相移,气逆不顺,《内经》称为气厥。心为先天元神本病之所。
阴阳病为标病,肾为后天识神标病之所,标病由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构成。现代医学是建立在数理化学科上的实验科学,是物体实象科学,如视力变化、体温变化、血压变化、血尿成分、体液各种物质的浓度变化、骨髓变化、神经变化、呼吸气体变化等等,其本质都是光热力的变化。
从时间上分,病可分为旧病、新病和未病。五运的每一运约为73天零五刻,六气的每一气为60天,三焦的每一焦为90天。在这三个周期前,所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旧病,也称已病或久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已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新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将要发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为未病。
从诊脉象看,脉来小弱而涩滞是虚,为旧病(久病);脉来浮滑而疾数是实,为新病。
旧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按阴阳生克传导或遁化给新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新病再传导或遁化给未病。旧病和新病的标本病变化传导关系复杂,当出现气逆、寒、热、泄泻、中满、大小便不利、旧病邪气有余及旧病正气不足时,可以区分先治或后治标病、本病,具体如下。
(1)先治本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出现气逆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2) 先有气逆旧病,而后出现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3) 先有寒旧病,而后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4) 先有旧病,而后生寒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5) 先有热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6) 先有旧病,而后有泄泻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后泄者,治其本”。
(7) 先有泄泻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以调泄泻,再治标病。即“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8) 先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旧病,而后发生烦心的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9) 旧病邪气有余,转为新病的本病,即先治气血本病,后治阴阳标病。即“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10)先有大小便不利的旧病,而后有新病的,先治气血本病,以利其大小便。即“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11)新病中既有阴阳标病,又有气血本病,如果发生大小便不利的,则先治其阴阳标病,如果有大小便利的,则先治其气血本病。即“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2)先治标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新病,则先治阴阳标病;即“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2) 旧病的气血不足本病,转为新病的标病,则先治阴阳标病,而后治气血本病,即“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治病要“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轻的,或已缓解的,可以标本同治;病急重的,则先考虑专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
靠谱,含金量还可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萊垍頭條
推动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传播与发展,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中医药团体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加强世界各国(地区)的学术交流,提高中医药业务水平,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促进中医药进入各国的主流医学体系,推动中医药学与世界各种医药学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條萊垍頭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制定本法。萊垍頭條
第二条 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萊垍頭條
第三条 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萊垍頭條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垍頭條萊
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萊垍頭條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垍頭條萊
第五条 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管理有关的工作。萊垍頭條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管理有关的工作。萊垍頭條
第六条 国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为公民获得中医药服务提供保障。頭條萊垍
国家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中医药事业,支持组织和个人捐赠、资助中医药事业。萊垍頭條
第七条 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萊垍頭條
第八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萊垍頭條
第九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萊垍頭條
第十条 对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萊垍頭條
天津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座落于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占地2600余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校园以湖水景观为特点、中药植被为标志、中医药文化为主线,建成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心、中医药防治疾病中心、中医药国际教育和交流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医药文化中心,并建有天津中药植物园、天津中医药博物馆等。萊垍頭條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药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隶属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唯一一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学校是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联盟建设高校,国家卓越型、拔尖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萊垍頭條
广东省青年中医学研究院是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分会理事单位,前身是广东南方中医药研究所,2019年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投资运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技术合作指导单位。目前研究院已发展为集医学研究、技术合作、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技术交流与培训、康复保健、健康服务等于一体的医学科研机构。在科研、教学、产业等方面呈迅猛发展势头。 目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有较高学识造诣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资深医学专家教授,使研究院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之一,并且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弘扬中国的中医文化,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萊垍頭條
广东省青年中医学研究院是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分会理事单位,前身是广东南方中医药研究所,2019年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投资运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技术合作指导单位。目前研究院已发展为集医学研究、技术合作、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技术交流与培训、康复保健、健康服务等于一体的医学科研机构。在科研、教学、产业等方面呈迅猛发展势头。 目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有较高学识造诣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资深医学专家教授,使研究院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之一,并且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弘扬中国的中医文化,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垍頭條萊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