膺窗位置图和作用,膺窗的作用与功效

 2023-08-07  阅读 436  评论 0

摘要:膺窗的作用与功效易筋经来自手抄秘本,外所难见。其特点是先练外,后练内,内外兼修,最终达到外强内壮的目的。1.第一势练法:面向东方而立,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开阔。足之位置,须趾与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

膺窗的作用与功效

易筋经来自手抄秘本,外所难见。其特点是先练外,后练内,内外兼修,最终达到外强内壮的目的。

1.第一势

练法:

面向东方而立,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开阔。足之位置,须趾与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八字形。凝神调息,摒除一切杂念,鼓气于腹,勿使走泄。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舔住牙关,两目向前睁视,睛珠须定,不可稍有启闭。

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唯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桌踊身之状。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行时须极徐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49度,而第一势功夫完毕。

要点:

须默记其按,此势名混元一气之式,先天之象也。一翘一捺,得乎动机;停顿贯气,得乎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生矣。故以下各势,皆由此势而化生。

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若神气换散、力不专注,是为大忌!在两手上提之时,切不可过至腰上,否则,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慎之!慎之!

2.第二势

练法:

行前势功夫既毕之后,则将气力收起,复平常小立状态,使全身筋骨稍为舒展,以免过劳之弊。其休息之时间,则不必限定。

行第二势时,先将两足紧并,全身正立,鼓气闭口,突视昂首,与第一势完全相同。

两手则将指屈转握拳,惟大指伸直。此时握拳极松,不可用力。握定之后,则将拳移置于大腿之前面,拳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指则遥遥相对。至此略略停顿,之后,即将每手之大指,向上翘起,以至极度;同时,两手之其余四指,则用力紧握,务用全力。而两臂之力,则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

略停片刻之后,两大指即徐徐放下,余指也慢慢松开,以复原状。两臂则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行时宜凝神注气,专心一志。行49度,第二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一势,有将两拳贴置于大腿之旁侧,而大指向前者,殊不得势。不得势,则力不充;力不充,则气不行,精神也因之而涣散,以之求功,尚可得乎?实谬误之甚也!

至于翘指之时,不能稍杂提劲者,则以气力下注,贯于拳指之间,俾拳能愈握愈紧,指能愈翘愈高也。

行此势功夫,亦宜出之徐缓,紧时则气力下注,松时则气力上提,一注一提,所以行气使力也。在表面观之,似乎功夫仅及于指臂,实则偏及于全身,盖以人身肢体,无不通连,而气之源流,又从内府行流而至,无所不及也。在行功之时,最忌口鼻呼吸、身体动摇,因皆足以耗气散力也。

3.第三势

练法:

行第二势功夫既毕之后,略事休息,再续行第三势。此势正立如前,先将两足分开,中间距离约一尺,务须趾与跗成平线,忌作八字形。腿部宜运力下注,不可使稍有松浮,否则,身体易于摇动,而至神气涣散也。头昂目睁,口闭牙接,鼓气腹中,与上2势同。

两手则将大指先屈置掌心,余四指则紧握大指之外面。两臂垂直,双拳置大腿之两侧,拳心贴腿,拳背向外,臂部并不用力,拳亦握得极松。略略停顿之后,即将两拳缓缓握紧,至极度为止,同时,运力于臂,使之下注,即用力将两臂挺直,使肘节突出,而气力易达于指掌之间也。

略停片刻后,徐徐放松拳指,而回复原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共行49度,而第三势功夫毕收。

要点:

此势注力之点,在于拳臂。行气之法,一提一注,固与上势无所区别,但其间不同之处,亦不止一端:彼则并足,而此则分开;彼则伸直大指,而此则屈握大指。要皆各有用意者,夫两足分开,所以使下盘牢固,不易摇动也。握拇指于掌中,所以实拳心而易于着力也。臂向下挺,而突其肘节,所以使全臂之气力,下注于拳也。而各势之动作相异无几,在功效上则差甚大也。

行功之际,除动作之外,尤须注意于神气之贯注,务使精神气力,融汇一起,达则全达,敛则全敛。若精神气力之不相融,虽练百年,亦是无益,学者宜加意焉!

4.第四势

练法:

行第三势功夫既毕之后,休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后再续行第四势。

此势与以上各势不同。先全身正立,两足紧并,用足两腿之气力下注,以固下盘。然后,将两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余指屈置其外,握之成拳。

两拳由前面向上举起,以平肩为度,拳心相对,虎口向上,两拳间之距离,则与肩膀之阔度相等。在上举之时,两臂宜直,上身切忌动摇。

略略停顿,即运力将拳紧紧握拢,以至极度,而两臂同时向前伸去,位置虽不能伸前若干,但气力则完全前注。

停顿片刻,则将拳放松,而收回两臂之伸劲。在伸出时,切忌左右宕动。

如此,一握一松为一度,共行49度,第四势功夫即毕 。

要点:

此一势乃气注平行之法,使气力进则注之于拳臂,退则流行于肩背。盖握拳伸臂,两肩必向前探出,背部之筋肉,势必紧张,此时气力完全前透。待松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松弛,气力亦因而退行,流注于肩背各部矣。

此势最忌者,即为用力时两拳向左右宕动,因两拳宕动,则全身之气力,不能专注于前,而旁行散乱。势散神乱,行之非但不足以获益,反足以招害也,是宜特加注意!

5.第五势

练法:

行第四势功夫毕,略事休息,更续行此第五势。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头紧目,闭口咬齿,凝神鼓气,如第一势。

将两手松拳,甚松,翻掌向外,徐徐从两旁举起,竖于头之上面,拳心相向,虎口相后,肘节微弯,两臂须离开耳际一寸处,切不可紧贴。在两臂上举时,两足即随之踮起,两踵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略略停顿片刻,乃将两拳紧紧一握,两臂则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铁杠,将身上收之状,同时,两踵再乘势向上举起,至极度而止。停顿片刻之后,再将两拳徐徐放松,收回气力,两踵亦缓缓放下,仍至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共行49度,而第五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一势功夫,是将气力流注全身之法。盖举踵踮趾,则腿胯等处必气力贯注而后坚实。若气力不注,则腿胯虚浮。腿胯虚浮势必全身动摇,不能直立,难于行功。

至于两臂上举者,欲使肩、背、胸、胁、腰、腹等部之筋肉,处处紧张,以便气力易于流注进退。

此势中最须注意的,即在紧握双拳之际,下挫其臂。所谓下挫者,是运其两臂之全力,向下挫去,并非真将两臂做有形之动作,此实为运意而役使气力之法。

需特加注意,两踵之起落,务宜徐缓,切忌猛疾!因起落猛疾,两踵易受震激,足以影响及于大脑与心房,为害甚烈,是宜切记!

6.第六势

练法:

行第五势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再续行第六势。

全身正立,昂首睁目,闭口鼓气如前。先将两足分开,相距约一尺,耻踵须成平行线,切不可踏成八字势,因八字势力不专注,且易动摇也。

两手将大拇指放在外面,以余四指握拳,再将拇指放于指节之外。握时亦须松弛,不可过紧。然后两臂从旁侧举起,拳心向上,至臂平直时,更屈转肘节,引肽竖起,至拳面适对两耳,全臂成三角形。拳以离耳一寸许为度,拳心则向肩尖。

略略停顿后,即将拳徐徐握紧,以至极度,小臂则用力向内折,大臂则用力向上抬。此皆系力行,不以形势行也。略事停顿后,即徐徐放开,以复原状。

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自始至终,共行49度,第六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势功夫,是运使气力,进而流注于臂肘指节之间,退而流注于肩背胸廓之部。小臂内折,则筋肉紧张,气力易于前达;大臂上抬,则胸廓开展,肩背紧张,而气力易于流行,内府诸官,亦必因而舒伸,处处着力,毫不松懈。惟行此之时,上身切忌动摇,两臂切忌震荡。欲免除此弊,在乎用力之时,徐缓从事,若举动猛疾,则必难免也。

7.第七势

练法:

行第六势功夫之后,休息片刻,再续行此第七势。两足紧并,全身直立,昂首突视,鼓气闭口如上。两手则各将四指握在里面,而大拇指则扣手指节之外,拳握甚松,由正前面向上提起。提至肩前,成平三角形时,略停片刻,即运力于肽,徐徐向左右分去,至平肩成一字形为度,拳心向上。上身则略向后仰,唯不能过度。在两臂分开之后,即将两足尖徐徐抬起,离地约一寸许,专用两足跟着地,同时,将拳徐徐握紧,从鼻中吸人清气一口。吸尽一口,再将足尖轻轻放下,两拳缓缓放开,同时,从口吐出浊气一口,以复原状。

如此,共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乃运使气力旁行之法,而兼调内府者也。伸臂握拳,所以增加气力;一呼吸所以调内脏,即吐浊纳清之意也。故行时上身必须后仰,才可使胸廓开展,而可以尽量呼吸。

至于足尖上抬之故,亦无非欲使下盘固实而不虚浮。盖足跟点地,气力若不贯注,非但动摇,且立见倾跌。学者于此,宜再三注意焉!

8.第八势

练法:

行第七势后,休息片时,再续行此第八势。此势与第四势之法,大同小异。

并足正立,昂首突视,屏息鼓气如前。将两栂指先屈转,置于掌心,更以其余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再将拳由前面向上举起,以平肩为度,虎口向上,拳心相对,唯两拳间之距离,并不限肩之阔度,相去检途,约距二寸。在两拳上举之时,两踵亦徐徐提起,离地约二寸,专用足尖点地。

然后,将两拳用力徐徐握紧,以至极度。略事停顿后,再将拳徐徐放松,两踵亦轻轻落下,着地时务须极轻。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前后共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练空中悬动,使气力流注于上下各部。与第四势相异之处,在于两拳距离之远近,及举踵与不举踵二事。

在握紧双拳之后,更宜将臂向外分去,以至与肩膀之阔度相等,至放松时,则更徐徐合拢。

行此势最难之点,则在于上身之向前后俯仰,而使下盘不能固实。故此一势功夫,实较第四势为难。

9.第九势

练法:

行第八势功夫既毕,休息片刻,再续行第九势。全身直立,头正目前视,上身须直,闭口鼓气如前,两足紧并。将两大指屈置掌心,而以余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然后,将两拳从下面提起,务须在正前方上提,提至腹前,则屈其两肽,向上翻起,至当面为度。拳心向外,两拳面则斜向鼻尖之两旁,肘臂屈成三角形,两拳相距三寸许。然后,更将拳徐徐握紧,以至极度,同时,将小臂用力向内翻转,大臂则用力向前逼出,肘节则向后面分引,各部同时运用气力。

略事停顿之后,再徐徐放松双拳,收回各部气力,以复于原来情状。

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自始至终,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在翻肽向上时,宜似握千钧重物向上翻提之状,虽手中并未有物,心中当作如是想。

此势有与第六势混为一谈者,贻误世人,故特加改正,并指其谬,以告学者。其与第六势不同之处,需两下参看,不难领悟。

10.第十势

练法:

行毕第九势功夫之后,休息片刻,再续行此势。正立如前,两足紧并,昂首挺胸,睁目突视,闭口屏息,鼓气于中。将两拇指屈置掌心,而以其余四指握之成拳,并不甚紧,虎口贴腿,拳心向后,乃将两臂从前面举起,至平肩之时,乃运肘力向左右两旁分去,与肩尖相平,同时,两肽亦向上竖起,举直为度。此时,两臂与头,适成一"山"字形,拳心向前,虎口向两耳。略事停顿之后,徐徐将拳紧握,以至极度,同时,两臂用力向上托,如手托千斤之势,两肘节则向外逼出,如欲使之凑合者。但皆用虚力,而并非有形之动作。如此,停顿片刻,即徐徐松手。

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共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乃练气力之上行,除握拳之外,其余皆非有形之动作,亦运意使力之法,即拳家所谓"意到神到而力随之"。

此势有不知其中奧旨者,竟皆演有形之动作,则势乱神散,难以收效。荒谬之处,学者宜审思而明辨之,庶不至自误。

11.第十一势

练法:

行第十势功夫既毕,休息片刻,再续行第十一势。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突视,闭口鼓气如前。两手则各先将四指屈置掌心,而以拇指护其外,握成极松之拳,乃运用臂肘之力,将拳向上提起,置于小腹之前恰当肚轮之两侧,肘微屈,虎口斜对,拳面向下,拳心向内,拳距腹一寸左右。

略事停顿,即将每手之四指,徐徐紧握,以至极度,而两拇指则用力上翘,愈高愈妙。两臂虽不做有形之动作,但气力却须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钧重物之状。

停顿片刻,再将拇指徐徐放下、四指徐徐放松,而将两臂之气力,缓缓下注。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自始至终,共行9度,本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势功夫,是运气升降之法。在紧握之则自鼻中吸人清气一口;在放松之时,则自口中吐出浊气一口。唯需行之徐缓,吸须吸尽,吐须吐尽,切不可失调或中途停顿,致内部受到意外之震激。

运力上提,本为无形的动作,两肩切不可向上瓮起,是为至要!

12.第十二势

练法:

行第十一势功夫即毕,休息片刻,再续行第十二势。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突视,闭口鼓气如前。两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将臂徐徐从前面举起,平肩为度,大指在外,掌心向天,两手中间之距离,与肩膀之阔度相等。在两手上举之际,两踵亦同时提起,以离地二寸许为度。略略停顿之后,两手徐徐放下,两踵亦轻轻落地。如此起落,各行12度。

再举掌如前。手掌向上一抬,肘即向下一扎,同时,两踵提起,再轻轻收回,恢复原状。踵落地之后,即将足趾向上翘起,离地以一寸为度。如此,亦连续行12度,而全功毕矣。

要点:

此势乃舒展全身筋络血脉之法。盖以上十一势功夫,各有功效,行时气力不免偏注,故必须用此一势以调合之,而使气力遍注于全体各部,无太过、不及之病。是亦犹打拳者,于一趟既毕之后,必散步片刻,然后休息也。

综上述十二势功夫,每日勤习,则3年之后,必可有成,而气力相随,无往而不可矣。以上易筋经所列各法,宜于清晨薄暮之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势行毕后,再从第一势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3次。一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增加,神完气足,洵有易筋换骨之妙!但须每日行之,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绝不能克期收效。

注:

上十二势总称"前部易筋经",虽亦注重于气力相随,唯犹以力为主,刚多柔少,即以力行气之法。练习成功之后,虽可以气力相随,但欲其遍及全身,流行于内膜,而无所阻核,尚难如愿以偿。欲达到此种程度,必须前部易筋经练成之后,再接续以下第十三~二十四势,总称"后部易筋经"。

不能入手即练后部,因此部功夫,完全注重于运行气力于内,以充实其全身之筋肉,而不在于增加实力。实力不足之人,欲其气力运行,固不易言,即算能练成,其效亦至微弱。所以须先练前部,增加实力,使与气相随,然后更进,而练习后部,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自易于人手,且收效亦较为神速。

故单练前部,不练后部则可;单练后部,则不可。因单练前部,气力纵未能运行于内,然较未练时必增加数倍,而收身强力壮之效,即不再进步而求其能于运行内,亦足以却病延年矣;而后部则专讲运行之道,单单练此,毫无用处,所谓徒劳无功。凡练内功者,对于此事,不可不知。

13.第十三势

练法:

先盘膝而坐,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之上面,更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大腿之上面,使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趺坐法,即寻常打坐,亦多用此法,唯须练习有素,始能自然。

坐时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而坐于木板之上。因棕藤之垫,质软而有弹力,易使人身体偏侧,故不相宜。

两手则紧握双拳,四指屈于内,而以拇指护其外。两拳放于膝头之上,须纯听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将双睫下垂,眼露一缝,口紧闭,上下牙关相切,舌舔于牙关之内,冥心屏息,全身完全不用丝毫勉强之力,惟将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在入手之初,决不能立时汇合,唯如此凝思存神,日久自有功效。

要点:

此势在未行功之先,因心中杂念,一时不易完全消灭。杂念不消,则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则精神涣散,行功等于不行,绝不能收到丝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其杂念,然后行功,自无妨碍。所以,必注想于丹田,因其为内府之中宫。

14.第十四势

练法:

行第十三势功夫,大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更续行第十四势。

趺坐如前,两足并不放开,身体亦完全不动,唯两手则将握拳之指,徐徐放开,以舒直为度。然后,将两臂缓缓从侧旁举起,掌心向上,举至平肩之时,则屈肱内引,由头上抄至后面,同时,翻转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至玉枕穴后面时,两手渐渐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其后头,两手之掌根,适按于耳门穴之上,两臂则成三角形。

抱时不宜有有形之力,头略后仰,胸稍前突。惟在两手动作之际,躯干各部,不宜稍有震动,心意仍须注在丹田;既抱住头颅之后,略事停顿,即提气上升,意想此一口气,似由丹田而起,经过脐轮,上达心包,而过喉结,直至顶门,而停留片时,再,使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缘脊而下,过尾闾抄至海底,再转上而回至丹田。

初行时,不过一种意想,气力必不能遵此途径,而运行自在。唯练习既久,自有成效。唯行此功夫时,须一切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勉强,且不可过于贪功,是学者宜注意。

要点:

此一势功夫,是使气力转运循环之法。顶门之百会穴实为首部要区,而脐下之丹田穴实为内府宝库,同一紧要。故气力上升,则贮于百会;气力下降,则归于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环之道;一起一伏,亦阴阳造化之机。所以,须一切纯任自然,本先天之静穆,而致后天之生动。

练习时,以循环二度而停止,将双手放开,握拳收置于两膝之上,回复原状。

15.第十五势

练法:

行第十四势功夫之后,乃将圈盘之腿,缓缓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至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时,心神犹须宁静,切不可有丝毫杂念兴起。

一餐时后,再将两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并,两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跖则直竖,足心向前,足尖向上,更将上身徐徐下俯,两手则从旁侧抄向前方,至足前时,乃交叉十指,收住两足。须将两足用力,向前伸挺,而两手则向后拉引,方为得力,腰背两部,始可因之而紧张。成此姿势之后,乃将留丹田之气,运于肩背腰股各部。

初时,亦仅意想可到,练至功夫渐深,则气力亦可随之俱到。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餐时为度,然后徐徐放开,回原来之平坐状态。

要点:

此一势,是充实软裆各部之法,其主要之处在乎腰闾。因此一部,在人身各部之中为最为软弱,气力亦最不易贯注,故行时必须俯身至极度,然后始能使腰部之筋肉紧张,筋肉紧张之后,气力亦较易达到。勤加练习,自有妙用。唯身体起落之时,务徐缓,切不可向左右摆动,以乱其神而散其气,是为最要。学者慎之!

16.第十六势

练法:

行第十五势功夫后,略略休息,更续行第十六势。

先将两脚徐徐盘起,以右脚背置于左大腿上面,然后,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放于右大腿之上面,两脚心皆向天,成为双盘坐之势。唯在两脚盘坐时,上身切忌向前后或左右摇动。

坐定之后,宁神一志,注气于丹田,摒除一切杂念。稍事停顿,两手即徐徐翻腕,使掌心向外。然后,两臂从左右两侧缓缓上举,至顶门上面相合,交叉十指,再,将腕向前翻转,而使掌心向上,两掌用力上托,同时,运用其气,使从丹田向上提起,转入两臂,而达于指掌。亦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气之法,并无有形之动作,唯意念之专注。

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餐时为度。然后,徐徐将手松开,将两臂仍从旁侧落下,运气下降,回复原状。

要点:

此势是行气于臂指之法,较第十五势为难。因臂部肌肉坚实,气不易行,如欲练至意到气达、气到力随之境,非短时间所能奏效,颇费苦功也。其所以须盘坐而行者,固实其下盘也。架手于顶门,则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势,使气易于上达,更不至中途所阻阂也。在两手动作之时,务须徐缓,而固其神气,不可粗率也!

17.第十七势

练法:

行第十六势功夫之后,将所盘之两足徐徐放开,向前伸去,以腿直为度。两足相并,以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足心向前,足尖向上,与第十五势之起手时相同。略略休息之后,即续行第十七势功夫。

先将两手由两旁侧之下面,徐徐移向后方,至尾闾穴之后,两手相合,交叉十指,将腕翻转,使掌心向正后方,而两手背则贴于尾闾穴之两旁,须要贴得紧紧,不可稍有松浮。两肩头则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瓮,务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异常。然后,用意想之法,运用其气力,使充实其肩背。起初,不过意行;久后,自能达到。

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餐时为度。然后,徐徐收回双手,回复原状。

肩背等部,骨多筋杂,皮肉极薄,而坚实异常,故气力之不易运行,与臂指相等。练习亦颇不易,收效之迟缓,较诸上一势为尤甚,然能下苦功,亦必有成。

要点:

此势之所以两手放于后面,及两肩前逼而兼上瓮者,无非欲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而易于运行其气,使之到达,不致多所阻阂也。唯在运气之时,并无有形之动作,纯以意行耳。

18.第十八势

练法:

行第十七势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续行第十八势。

先将两足收回,成盘坐之状,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上面,更将左脚从右膝之外面扳起,亦将脚背放于右大腿上面,使成双盘坐法,与第十三势相同。

两足动作时,上身切忌摇动。坐定之后,先将两手从旁移至前面,至脐下时,两手相合,而交叉其十指,翻腕向内,以掌心捧住小腹。

初时,并不用力,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后运气,由丹田而注于肾囊,以活动其睾丸。停顿少许后,乃提气上升,以回原处,做似欲将两睾丸吸入腹中之想。在提气上升之际,同时,两手心亦渐渐用力,略做向上摩起之势。略停片刻,更运气注于肾囊。

如此升降,各12度而功毕。

要点:

肾囊为人身最要之物,睾丸又极嫩弱,稍受外力,即易破损。此一势功夫,是专练收敛睾丸之法,即世称之"敛阴功"。

在初练之时,睾丸必难随气升降,然练习稍久,即易活动,反较运气于肩背等为易于收效。因肾囊为筋络所成,中空而运接于小腹,与丹田相距甚近,故气力易于运到,待练习既久,睾丸自能随气升降。此功练成,人纵欲取我下部而制我之命,亦无从下手。

19.第十九势

练法:

行第十八势功夫毕,略事休息,再续行第十九势。上身及两腿,完全不动,就原势略略加以停顿耳。两手则从小腹上徐徐撤下,移向两股之侧,按于板上,大指在内,指尖则向前面,掌按板面,不宜过分用力,但求其能相贴合。心神既定之后,则将两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将上身做向上升起之状,唯并非有形之动作!同时,提气上升,使充于胸廓,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再将气从原道降下,停于丹田,而两臂之力,亦同时松弛,回复原状。更隔一呼吸时,再提气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12度为止。

此势功夫,虽不甚难,但在初入手时,亦不免有所阻碍,须经过若干时后,始克升降自如。

要点:

此一势功夫,乃充实胸廓之法。运气于内,故较行于筋膜之间为易,惟运行虽易,而停滞一事,极为烦难。若神气未能完固之人,决难达到此目的,此即道家所谓"凝神铸气"之法。

初人手时,未能久停,为时不妨稍暂,之后逐渐加长。

20.第二十势

练法:

行第十九势功夫后,即就原势略事休息,调和气力,使稍弛展,然后再续行第二十势。

此势上身与两足皆不动,一如以上二势之姿势,唯将两手提起,使离开板面,然后,徐徐向前移去,绕至两脚心之上面,即以左掌心紧按右足心,右掌心紧按左足心,即以中渚穴紧对涌泉穴也。大指在内,指尖相对,肘微两屈,臂部并不用十分气力,但以手足两心贴合为度。

略略停顿之后,始将两臂稍微用力撑拄,同时,将气从丹田中运行而出,使之从下抄左,转上绕右方而下,回至丹田,在脐之四周绕一圆圈,上及腹部之下,旁及前腰。

如此运行一周之后,即休息一呼吸时,再为运行,以9度为止。若为女子,则宜自右而左。

要点:

此势是练气充实肚腹之法,而兼及于腰肾的前部。行时,宜先鼓足其气,使之略一停滞,然后再运之,循轨而行,似较稍易。唯在运行之时,非但外表不宜显有形之动作,如身体动摇等,即内部亦不宜有迸气挣力,须纯任其自然。初时固未必能尽如我意,久后必可成功。

21.第二十一势

练法:

行第二十势功夫后,仍就双盘坐之原势,略事休息。上身与腿足,完全不动,一如上势,唯将两手徐徐至侧面,仍按于板上。休息约3次呼吸时,则续行此第二十一势。

先将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肱举起,至左肩之上,即用手掌搭于肩上,掌心适按于肩窝穴上,五指则在肩后,肱紧贴于胸胁前面。

然后,再将左手亦从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肽举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窝穴,肽则紧贴于右肽之外侧,用力缓缓搿紧(搿:ge.用力抱),而使其肩背之筋肉,紧张至极度,同时,运用丹田之气,使之上升,而充实其肩背之内部。初时,决难气随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之后,自能运行无阻。

要点:

此一势亦系行气于肩背之法。肩背以筋杂肉薄之故,气力殊不易运到,唯其不易运到,故须多练。"后部易筋经"中,对于练习肩背之法独多,亦因此。行时必两手抱肩,紧聚相搿,亦正欲使其肩背紧张,而气易于贯注。

22.第二十二势

练法:

行第二十一势功夫毕,先将左手徐徐放下,按于板上,再将右手落下按板。然后,将圈盘之两腿,徐徐放开,直伸于前。略事休息,更续行第二十二势。

须将两脚收回,屈膝而跪,两腿紧紧相靠,脚背贴板,臀部坐于小腿之上面,尾闾则紧靠两脚跟。上身略向后仰,头正

目前视。但经此一番动作,心神必外瞀(mao),故须休息片时,加以收摄。心神既定,则徐徐将两手从侧面抄至前下方,屈肽向上举起,至心窝旁、两乳下为度,乃将两手掌轻轻按于胁上,两肘则略略用力后引,唯非有形动作!按定之后,即将气提之上升,用意想之法,使之充满于两乳房,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仍从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9度而止。

要点:

乳房在胸前亦系主要之部分,而膺窗、乳根等大穴,皆在于此。若不练气之充实,最易为外力所伤,与敛阴一势功夫,实有同等之紧要!

此势之所跪行,盖欲使上身正直,而气易于运行。两手按胁者,即所以示气循行之路。

23.第二十三势

练法:

行第二十二势后,即就原势略息片时,两手则徐徐放下,垂于旁侧,稍稍舒展,续行第二十三势。

先将两手稍微举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盖之上,乃将右掌心按于右膝盖,左掌心按于左膝盖,即膝骨与腿骨接合之处。大指在内,指尖向前,两臂稍为用力作撑拄之状,上身则向后作倚靠之势,头则后仰至极度。

心神既定之后,则将气提之上升,经脐轮、心坎等部而上起,至喉结穴而停留不动,使喉部充实。

如此,历一次呼吸时,仍将气下降,停滞丹田;亦经一呼吸之时,再运气,上升而充注于喉结穴。如此,升降各9次,将上身徐徐坐直,头亦下俯,两手亦收回,垂两侧,回复原状。

要点:

咽喉为人身最要之处,生死关头之所系,且喉管为一软骨,虽有筋肉护于其外,奈极薄弱,故此部极易受伤,稍重即足致命,故必须加以锻炼。若能运气于喉,而充实其内部,功夫精纯时,既快刀快剑,亦不足以损其毫发。唯咽喉功夫,极不易练。

24.第二十四势

练法:

行第二十三势功夫后,则将上身拾起,而使两足徐徐舒展,直伸于前。略事休息后,即收起两足盘坐,仍以右脚背置于左大腿上,而左脚背则置于右大腿上,成双盘坐之势。

在动作之后,神志不免外瞀,故须冥目静心,以收摄之。待心神既定之后,即将两手移至前方,上下相向。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后,用力将左掌自左而右,旋摩72度。

再翻转两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亦用力旋摩72度。

此时,掌心热如火发,乃将两掌移贴后腰,先由外转内,旋摩72度;更由内转外,亦旋摩72度。则此势功夫毕矣。

仍收回两手,做第十三势趺坐之势。

要点:

此十二势<第十三~二十四势)功夫,皆系坐行之法,甚不易行,且久坐伤精,为行功十八伤之一。此一势加于后,良非无故,盖恐行功之人久坐而损伤其精,故用此势以养其精。后腰,精之门,精门和暖,则生气自足,更不虞其损伤。

膺窗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手太阴肺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 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 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足太阴脾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 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经穴歌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贞, 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 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边, 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 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 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 魄户膏肓与神堂,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 秩边承扶殷门穴, 浮郄相临是委阳,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 飞扬跗阳达昆仑, 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足少阴肾经穴歌   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乖徽海出,太溪大钟连水泉,复溜交信筑宾立, 阴谷横骨趋大赫, 气穴四满中注得,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直, 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手厥阴心包经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间使内关输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三焦有穴二十三,关冲液门中渚涵; 阳池外关支沟续,会宗三阳络四渎;   天井清冷渊消烁,臑会肩髎天髎合;斜上天牖到翳风,瘼脉颅息角孙从;   耳门再上耳和醪,丝竹空与胆经交。   足少阳胆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 窍阴完骨本神至,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曰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 地五侠溪窍阴闭。   足厥阴肝经穴歌   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 五里阴廉上急脉, 章门过后期门至。

热心网友2010-06-25 19:20

肺居上焦为华盖,肺居于上焦,为一身之华盖 宣发肃降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宣发肃降,肺朝百脉 主气利水司呼吸,肺为水之上源,司呼吸 娇脏合皮病鼻塞。肺为娇脏,在体合皮毛,开窍于鼻 中府降气泻胸热,中府为肺之募穴、肺脾之会穴,泻胸中热 主肺咳喘及痰火,主治肺病,咳喘痰、胸痛 健脾消肿降呕逆,亦可理气健脾治面肿、浮肿、腹胀 后病前取诊结核。后病前取之法治肩背痛及诊断肺结核 尺泽合水主肺疾,尺泽为肺经之合水穴,主降逆气 泻肺通经降气逆,本穴属水,为肺金之子,可泻肺之实,兼以通经活络 咳喘吐泻急慢惊,主治肺诸疾,咳喘鼻衄咽痛,以及小儿急慢惊风 膝痛肘挛臂难起。通经治半身不遂、臂肘挛急,下病上取治膝痛 孔最治血最认真,孔最为肺经之郄穴,功善凉血止血,治咯血、咳血 宣肺解肌汗溱溱,亦可发汗解肌、宣发肺气治无汗、热病汗不出 咽喉肿痛咳失音,肺失宣肃之咽喉肿痛、咳喘、失音皆可用之 痔疮出血治在本。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亦可治大肠出血 列缺解表清头咽,列缺可宣肺解表,善利喉咽 偏正头痛嗽寒痰,本穴为络穴,与阳明经相通,治偏正头痛及咳嗽寒痰 男子五淋阴中痛,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治泌尿系之茎痛、阴痛、尿血 腕弱掌热喑咽炎。本穴与照海相配治咽干、咽痛、音哑,亦治局部手腕无力、掌中热 太渊通脉补肺气,太渊为肺之原穴,有通脉止痛、益肺降气之功 咽痛咳嗽失音疾,本穴可止咳化痰,治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血管疾病无脉证,为八会之脉会,主治血脉病之无脉证、脉管炎 腕肘无力痰呃逆,治肺胃不和之呃逆,为输土通于脾,治痰多,亦治肘腕疼痛 鱼际善治咽喉痛,本穴为治咽喉肿痛之要穴,可泄热利咽 清肺泻热利肺功,鱼际为荥火穴,有清肺热、泻肺火之效 胸闷咳喘并发热,亦可理肺治胸闷气短、咳喘发热 金鉴灸此治牙痛。本穴属火善泄热,一般不灸,惟《金鉴》以之灸治牙痛 少商开窍治喉痹,少商有苏厥开窍、交通阴阳之效。可治咽痛、鼻衄 胸痞癫狂功最奇。为肺经之井穴,可泄热开窍,治卒中、惊风、癫狂、胸闷

热心网友

膺窗什么意思

你好 经络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循序记忆的过程,这些内容希望你的借鉴三百六十穴分部歌诀

头颈部

口(5穴)

上齐兑端下承浆,口角四分见地仓

中上三分水沟定,口禾髎开半寸方

面鼻10穴)

鼻头素髎位中央,两翼沟里挟迎香

瞳子直下过阳明,四白巨髎寸寸停

阳白眉上一指定,外眦下颧颧髎应

颧弓之上上关行,下抵凹间下关寻

颌角方寸见颊车,颌前动脉取大迎

目(5穴)

眉头眉尾攒丝竹,瞳下眶边承泣出

外眦半寸瞳子髎,内眦一分睛明度

颈部(9穴)

天突颈前下凹阙,喉上微陷取廉泉

人迎扶突平喉结,相挟颈筋内外缘

气舍人迎连一线,水突平分位中间

扶突二寸下天鼎,外临窗后天窗见

天容颌下尽筋前,天牖天容天柱间

头前(17穴)

发际五分入神庭,眉冲半寸紧相邻

旁行一寸至曲差,头临泣下瞳子应

本神三寸傍中居,额角头维属阳明

发缘一寸至上星,平开寸半五处寻

三经九穴平三列,太阳惟上半寸行

发缘二寸定囟会,承光之外目窗平

囟会寸半走前顶,太阳通天对正营

百会两耳交巅尽,旁有络却外承灵

头后(9穴)

后缘半寸哑门定,左右天柱旁相应

上行一寸风府明,平取少阳风池并

寸半节节上巅厅,脑户强间随后顶

户旁玉枕脑空平,相邻太少分两经

头侧(9穴)

完骨耳后骨突寻,入发四分下缘平

上耳入发一寸五,角孙之上对率谷

斜下三分天冲入,环耳周行连完骨

上下两穴三分数,头窍阴上浮白处

角孙寸前曲鬓出,头维寸下颔厌主

再将两穴三分数,下应悬厘上悬颅

耳(8穴)

耳珠外临听宫位,上缺耳门下听会

耳底陷处有翳风,耳尖缘头角孙对

颅息瘛脉等寸围,耳前动脉和髎推

躯干部

胸(27穴)

相递二寸列三经,少阴阳明至太阴

天突寸半平气舍,四寸缺盆属阳明

天突一寸下璇玑,俞府气户云门栖

再厘一寸至华盖,太阴中府遥相期

库房彧中平对齐,左右共居一肋隙

三肋相平紫宫地,神藏周容挟屋翳

两乳之中应膻中,左对天溪右神封

膻中寸六上玉堂,灵墟膺窗对胸乡

膻中寸六下中庭,食窦乳根步廊平

再问天池何处起,乳中开外一寸寻

腹(40穴)

上离八寸下有五,腹前任脉节节数

阳明相邻两寸行,少阴相挟五分度

太阴旁开三寸五,三经三列齐中路

中庭一寸下鸠尾,脐下寸半气海驻

神阙正当脐中央,肓俞大横对天枢

天枢上应滑肉门,平度二寸落水分

水分一寸下脘续,太乙阳明随商曲

八寸对开分中脘,外建梁门阴都立

中脘一寸下建里,腹哀石关关门起

中脘一寸上脘去,腹通谷外承满齐

中脘中庭开巨阙,内把幽门不容居

脐下三寸关元路,旁挟气穴水道出

脐下一寸阴交度,外引外陵内中注

再行一寸石门渡,阳明大巨四满布

耻骨之上交曲骨,气冲平行齐横骨

上行一寸中极入,少阴大赫归来路

一寸三分大横下,太阴腹结一穴孤

胸胁少腹(13穴)

胸胁少腹纳三经,腋下三寸渊腋明

前推一寸应辄筋,大包腋下六寸寻

十一十二浮肋下,章门京门寻端尽

不容寸半期门开,期门寸半曰月来

章门之下寻带脉,原与神阙列一排

冲门正交腹沟上,府舍七分往上抬

带脉直下齐关元,五枢维道共一脉

相邻五分上下取,髂内缘间寻所在

二寸五分曲骨外,腹股沟间见急脉

肩(13穴)

肩头陷外求肩髃,肩峰下从臑俞去

两穴平开肩髎续,腋纹一寸肩贞取

锁骨胛骨押巨骨,正当腋下极泉出

肩岗中头秉风居,岗内凹里曲垣立

肩髃大椎开肩井,垣井当中天髎栖

陶道三寸出肩外,大椎两寸肩中齐

天宗正从胛中起,内应五椎岗下际

背(33穴)

外邻三寸内寸五,太阳背脉齐中督

第一节上大椎孤,节下陶道平大抒

三节之下寻身柱,内挟肺俞外魄户

五节之下定神道,神堂之内起心俞

附分风门二节入,四节膏肓厥阴窟

六节之下灵台驻,督俞噫嘻等分度

七节至阳齐胛下,外立膈关内膈俞

九节之旁定肝俞,筋缩之外魂门出

胆俞阳纲十节布,内有中枢立中督

十一节下脊中应,旁开脾俞意舍定

十二节下胃俞排,旁行寸半胃仓开

十三节下问悬枢,外启肓门三焦出

腰骶(21穴)

十四节下命门驻,志室宅前肾俞安

十六节取腰阳关,大肠寸半齐两端

上推气海下关元,入抵八孔八髎全

上髎上齐小肠间,次髎膀胱胞肓添

中髎中膂平排见,下髎白环对秩边

骶下孔陷腰俞眼,长强尾骨三分前

尾闾左右上两缘,会阳正取五分间

两阴之间会阴连,冲任督脉三气原

手掌(6穴)

少商正出拇指前,外齐甲根一分间

少冲上起小指边,甲旁一分居内缘

三阳三井三指见,中冲中指在末巅

太阴上荥到鱼际,掌外肉间着中际

劳宫少府何处居,中指小指贴掌取

手背(12穴)

阳明大肠出商阳,外去一分居甲旁

关冲少泽甲根起,无名小指甲外方

荥输一寸跨掌节,阳明二间走三间

少阳液门行中渚,太阳前谷后溪边

大指次指挟合谷,拇指半节掐前数

阳池腕背横纹中,大筋外缘贴筋附

侧腕凹间寻腕骨,高骨下推接掌处

前臂内(12穴)

腕上横纹三输列,三输直上三经穴

外筋之内有太渊,太渊一寸经渠接

内筋之旁神门现,神门寸半灵道见

大陵中出两筋前,入肘三寸间使延

尺脉之外寻列缺,通里一寸上尺边

腕上二寸内关连,三阴之脉开络穴

太渊七寸上孔最,大陵五寸郗门位

神门五分入阴郗,三阴郗穴此中推

前臂外(9穴)

寸外两筋入阳溪,高骨之下阳谷居

腕间三寸支沟去,三阳经穴此中记

偏历上腕三寸齐,再起一寸温溜郗

外关去腕二寸居,沟外一寸会宗离

腕后五寸支正起,高骨后筋养老宜

上臂内(7穴)

三阴合穴居肘间,肘中筋外取尺泽

天府侠白一寸连,上三下五两端见

曲泽肘中筋内缘,腋纹二寸入天泉

少海半寸去肘端,三寸直上青灵间

上臂外(14穴)

肘间一寸上两筋,两筋陷中出天井

曲池曲肘纹头尽,肘端内陷小海明

曲池两寸下肘间,手三里过上下廉

下距温溜三寸前,三穴相行等寸连

肘外骨上陷肘髎,曲池七寸对臂臑

手五里行侧筋边,相离肘上三寸遥

上腕四寸三阳络,前行三寸四渎过

天井寸上清冷渊,渊上三寸消烁沿

腋纹一寸下臑会,遥遥七寸天井对

六井(6穴)

足底心前出涌泉,隐白大敦拇指连

厉兑窍阴至阴穴,二四五趾侧外添

荥输原(16穴)

踝前高骨下然谷,踝后跟前太溪谷

大趾节旁问荥输,太白府前过大都

缝上五分三荥布,行间内庭侠溪数

侠溪寸半足临泣,地五会却半寸低

内庭二寸居陷谷,行间寸半太冲路

小趾节前足通谷,节后凹间寻束骨

足背阳明过冲阳,沿经上行交骨详

外踝宛中陷丘墟,足外高骨京骨居

六经(7穴)

太溪二寸起复溜,踝前筋外入商丘

一寸中封两筋收,内平商丘外解溪

解溪踝纹凹中栖,阳辅少阳四寸居

外踝根腱开昆仑,根下仆参齐边取

十郗(10穴)

太溪一寸下水泉,膝下五寸地机现

中都七寸贴胫取,梁丘二寸过髌膝

外丘中分骨间隙,丘墟各开七

金门踝下一寸居,京骨后倾凹中郗

阳维郗穴出阳交,外丘斜后一寸调

阴维郗穴取筑宾,太溪五寸过少阴

昆仑三寸跗阳齐, 复溜贴胫平交信

外属太阳内少阴,各分阴阳蹻脉郗

六络(7穴)

跟筋着骨附大钟,内踝五寸蠡沟通

太白节后足边过,骨突缘下公孙坐

上踝八寸开条口,胫外一寸丰隆收

外踝五寸见光明,昆仑七寸飞扬行

四会(5穴)

少阴照海通阴蹻,内踝直下四分遥

太阳申脉阳蹻会,外踝之下五分到

内踝三寸三阴交,漏谷再计三寸高

外踝三寸悬钟位,出筋绝骨聚髓会

九合(10穴)

上巨虚上合大肠,足三里下三寸量

下巨虚下合小肠,外踝之上七寸长

委中正从腘中详,两筋对取纹中央

阴陵泉起膝内廉,贴胫上骨交筋前

泉起膝外廉,高骨前下凹中陷

委阳上应三焦户,屈膝腘外筋间出

内沿腘纹探阴谷,屈膝腘内两筋谷

腘纹内端见曲泉,膝关外对阴陵泉

犊鼻三寸下三里,旁依半寸贴筋取

膝腿(7穴)

鱼肚交际上承山,腘下二寸合阳参

承筋上下等分连,委阳寸上浮郗添

犊鼻正当外膝眼,梁丘过寸阴市间

膝阳关外平膝见,屈膝外取侧筋前

股髀(13穴)

太阴血海齐梁丘,手把膝上拇指求

血海六寸箕门修,直行股间脉气流

膝上四寸阴包见,两筋相挟股内究

膝外五寸上中渎,膝前六寸越伏兔

臀纹当中应承扶,扶下六寸殷门顾

垂立中指齐风市,髀枢节后环跳至

急脉一寸退阴廉,却行二寸五里迁

外齐会阴髀关出,上接气冲阳明路

曲股纹头尽居髎,斜上三寸续维道

共计三百六十穴(去龈交)

膺窗的准确位置图

致命三十六穴歌诀 ----点穴法心法  致命穴位三十六 代代武僧刻颅首 悉知穴位在何处  点中穴位致命休 得真技者尚武德 除暴安良美名留  少林点穴招法妙 三十六处神鬼愁 三十六穴点法妙  不可随意传人间 少林致命穴法源 六六三十六处点  

一在头额前中线

二在两眉正中间 三在眉外两太阳  四在枕骨脑后边 五在脑后藏血穴 六在耳后厥阴言  七在华盖心口上 八在黑虎偷心眼 九在巨厥心口处  十在水分脐上缘 十一脐下气海穴 十二关元下腹间  十三下腹四寸处 亦名中极断阴泉 十四左乳上六寸  亦名左膺窗命关 十五右乳上寸六 右膺窗穴位当然   十六左乳下寸六 左乳根穴连命关 十七右乳下寸六   右乳根穴牵命连 十八十九两期门 乳下寸六旁寸然   二十脐下左幽门 巨阙之旁五分算 二十一在右幽门   若能点中断肺源 二十二即左商曲 亦名血门主命关   二十三即右商曲 点中五月丧黄泉 二十四并二十五   左右章门定为然 二十六亦左腹结 二十七右腹结眼   二十八为命门穴 十四腰椎下中间 二十九即左肾俞   命门两旁一寸半 三十亦名左志室 点中三日归西天   三十一亦气海俞 三二鹤口刻心间 三三阴囊后海底   三四足底是涌泉 三十五亦右志室 又名一计害三贤   三十六在右肾俞 点伤绝气闭双眼 三十六穴切记牢   点打不可半丝偏 此为少林真绝技 切莫轻易向外传  按:上述三十六穴,拳谱原记载为致命三十六穴,实际是过分夸张。虽然三十六穴都是要害部位,但受击后绝非可致死。  但不可否认,此三十六穴是击之有效、甚至可把人致残的要害部位

膺窗的准确位置图片和视频

排球里能够有几次挑战膺眼?排球挑战是指“挑战鹰眼”,意思是:当球员对裁判判罚有异议时(球是否出界),可以申请回放由鹰眼电脑系统模拟出的该球实际路径,以判断判罚是否正确。挑战成功的话会改变上一球的判定,对手减一分加给本队,挑战失败失去本局比赛的继续挑战的机会,如果挑战成功则可以继续挑战,失败的话本局比赛接下来的任何疑问不能进行再次挑战。根据国际排联提供的规则,俗称的挑战鹰眼官方名字为视频挑战系统,由该回合结束后五秒钟内,由质疑方的队长在场上向主裁提出,第二裁判到技术台前观看录像回放进行判断。第二裁判根据技术录像会看进行判定并向第一裁判作出相应手势,由第一裁判最终作出裁决。根据国际排联官员的解释:每局比赛每队有两次挑战机会,如果挑战成功则还剩一次挑战机会,挑战失败就会再扣除一次挑战机会,本局将没有挑战机会。鹰眼适用于以下五种情况:1、落地界内/界外球;2、球是否接触标志杆,先打手还是先打杆;3、触网;4、发球踩底线/后排进攻踩三米线或越过中线;5、自由人上手击球时脚的位置。

膺窗是什么意思

船在古代的叫法有:舲、画舸、彩舫、舠、艖、艒、膺、舤、舭、舽、舼、艆、艍、艃、艂、艀、艔、艓、艬、艞、艭、艧、艛、艚子、艅艎、舢板、舫、艇、便檝等等。

1、舲(líng):有窗的小船。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宋代:张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释义:

我放船于万里黄河,当年多么可笑,这道流水不知何以竟被看成是划分南北的界线!不用说,我平生做梦也没有梦到过这里,如今却真的来游历了。沿着官河摇曳着几株老柳,萧索的古道映照着一片残阳。风停了,可是波涛依旧汹涌不息。

岸上的村民看见我们,该会惊讶地问:哪来的这些狂放客人,竟兴高采烈在河上泛舟呢!萧萧的落叶迎面飞来,河水卷着黄沙一起向远方流去,渐渐地远近再也看不见一个行人的踪影。衰败的野草一片凄迷,在秋气里绿得更深了,只有一只闲鸥企立在那里。

高高的浊浪仿佛挟着天空一起浮动,蜿蜒的山岭好像招呼着云朵奔腾而去。入夜之后,璀璨的银河横亘天际。我们叩击着船舱引吭高歌。一曲方终,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孤单凄白。

2、彩舫(fǎng):画舫,一种五彩缤纷的船。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南乡子·乘彩舫》五代: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带香 一作:带花)

释义:

乘着五彩画舫,经过莲花池塘,船歌悠扬,惊醒安睡的鸳鸯。满身香气的少女只顾依偎着同伴嫣然倩笑,这些少女个个姿态美好,她们在娇笑中折起荷叶遮挡夕阳。

3、画舸:彩饰的小船。桡:船桨。

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

《南乡子·画舸停桡》五代:欧阳炯

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释义:

彩饰的小船停下船桨,槿花篱笆外,横着一座小竹桥。水上的游人问沙岸上的姑娘家住何处,(姑娘)回过头来,笑着指向芭蕉林深处。

4、艅(yú)艎(huáng):舟名。大船。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释义:

小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注释

若耶溪:在绍兴市东南,发源于离城区44里的若耶山(今称化山),沿途纳三十六溪溪水,北入鉴湖。早年,上游流经群山,下游两岸竹木丰茂,是一处非常幽雅的旅游胜地。

5、舠(dāo):形如刀之小船。

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破阵乐·露花倒影》宋代:柳永

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

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罄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

释义:

带着露的花在水中映出了倒影,笼罩在一片淡淡雾中的青草,挨着池中的碧水。金明池的水波荡漾出淡淡的暖意。垂柳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在风中摇曳,远远望去,对岸系着供皇帝乘坐的龙舟与准备供戏游的彩船。长长的虹桥,其台阶高低排列如雁齿般整齐,一直延伸到水殿。

在柳树之堤旁,鱼龙曼衍嬉闹。那里聚集着一群穿着娇艳来闹春的美女,音乐声喧天。天气晴朗,花木沐浴在春风中,光泽鲜亮;一眼望去,金明池好象唐代的蓬莱池水一般清澈。偶然看见皇帝出游于此,举杯与群臣共饮禊宴酒。在清莹的池水畔,开设御宴。

数叶扁舟如在画楫上游荡,夺锦橱之戏的场面,就像彩霞般烂漫。游人尽情欢娱,歌颂《鱼藻》佳曲,乐声婉转动听。时有轻盈女子,每个人都佩垂着明珠,争着去拾河岸边的翠羽,渐渐走远。高远空阔的天空渐渐昏暗起来,就像夜晚的洞天之地。

6、艖(chā):小船。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大德歌·冬景》元代: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释义:

大雪粉白光华,像飞舞的梨花,遮住了郊野三三两两的农家。雪花密密层层的漂洒堪描堪画。看那稀疏的树林上鸣叫着晚归的寒鸦。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

膺窗的准确位置图片和作用

一、督脉穴位分寸歌(28穴)

尾骨尖端是长强,二一椎下腰俞藏。十六阳关十四命,十三悬枢细推详。

十一椎寻脊中穴,十椎中枢穴需量。第九椎是筋缩穴,七椎之下即至阳。

六灵五神三身柱,一椎之下陶道当。一椎之上大椎穴,入发五分哑门行。

风府哑上五分取,脑户府上寸半量。强间后顶两个穴,相距俱做寸五量。

百会颅顶中央取,向前寸半前顶张。顖会百前三寸是,上星入发一寸量。

神庭入发五分处,素髎乃在鼻尖上。水沟鼻下唇上纪,兑端上唇正中央。

龈交门齿微上取,二十八穴已章详。

二、任脉穴位分寸歌(24穴)

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耻骨之上缘。中极脐下四寸取,脐下三寸是关元。

石门脐下二寸是,气海乃在寸半间。阴交脐下一寸是,脐窝中央神阙传。

脐上上行各一寸,水分下脘建里参。中脘上脘与巨阙,气穴行至鸠尾边。

中庭膻中下寸六,膻中位在两乳间。玉堂紫宫华盖穴,上行俱做寸六看。

璇玑华盖上一寸,天突胸骨上凹探。廉泉喉头节上陷,承浆唇下窝中间。

三、手太阴肺经穴位分寸歌(11穴)

肺经穴起于中府,华盖平去六寸处。云门璇玑旁六寸,锁骨之下外端处。

天府腋三臂内求,侠白泽上五寸渚。尺泽肘中横纹是,孔最腕上七寸属。

列缺食指交叉尽,经渠腕后五分处。太渊腕后横纹头,鱼际红白肉界处。

少商大指甲根旁,喉痛刺之可除苦。

四、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分寸歌(20穴)

商阳食指内侧端,二间寻来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河谷虎口歧骨间。

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溪上三寸端。温溜偏历上二寸,溜上一寸下廉堪。

再上一寸上廉穴,池下二寸三里辩。曲池曲肘纹头陷,池上一寸肘髎探。

池上三寸手五里,臂臑池上七寸观。肩髃最好举手取,前后凹陷穴在前。

巨骨肩锁两端间,天鼎扶突下寸端。扶突喉节旁三寸,禾髎沟旁五分参。

迎香鼻旁五分取,大肠经穴已完篇。

五、足阳明胃经穴位分寸歌(45穴)

胃之经系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四白目下方一寸,巨髎鼻孔旁八分。

地仓口角四分处,大迎颔前寸三分。颊车耳下八分近,下关合口有孔寻。

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分。水突人迎气舍间,气舍突外寸五分。

缺盆锁骨上窝取,气户璇旁四寸平。库房华盖去四寸,屋翳库下一肋寻。

膺窗玉堂旁四寸,第四肋间乳中明。中庭旁边四寸许,乳下一肋是乳根。

不容承满粱门穴,关门太乙滑肉门,六穴中横均二寸,巨阙旁下一寸匀。

天枢脐旁横二寸,阴交旁二是外陵。大巨石门旁二寸,水道关元二寸横。

归来终极旁二寸,气冲曲骨二寸寻。髀关伏兔之上取,斜里去膝尺二平。

伏兔膝上六寸准,膝上三寸阴市存。粱丘膝上二寸定,犊鼻膝下骨陷寻。

膝眼三寸下三里,里下三寸上巨真。里下五寸条口论,里下六寸下巨明。

丰隆外踝上五寸,解溪鞋带窝中存。冲阳二三跖骨陷,陷谷二寸到内庭。

内庭中次趾间取,厉兑次趾外侧寻。

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分寸歌(21穴)

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大都称。本节之后太白穴,白后一寸是公孙。

商丘内踝微前陷,三阴踝上三寸寻。再上三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基真。

曲膝纹头阴陵泉,血海膝上二寸寻。箕门血海上六寸,本云宜浅或禁针。

冲门曲开三寸半,府舍冲门上七分。腹结横下寸三是,孕妇不宜此穴针。

大横当脐外四寸,再上三寸腹哀平。食窦中庭旁六寸,乳旁二寸天溪存。

胸乡玉堂旁六寸,紫宫六寸是周荣。大包腋下六寸取,脾经穴位已分明。

七、手少阴心经穴位分寸歌(9穴)

心经穴起极泉中,腋窝前端动脉冲。青灵少海上三寸,少海肘窝纹内通。

灵道腕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阴郄通下五分地,神门手腕纹陷中。

少府握拳小四界,小指内侧是少冲。心经九穴终于此,惟有神门莫放松。

八、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分寸歌(19穴)

小指外端为少泽,本节前陷前谷穴。节后陷中取后溪,腕骨腕前歧骨侧。

阳谷腕背尺陷中,养老尺骨凸起宅。腕后五寸支正取,肘端五分小海别。

肩贞腋缝上一寸,臑俞肩胛骨端决。天宗肩胛中央是,三椎旁开秉风列。

肩胛上部曲垣取,外俞陶道三寸切。中俞大椎外二寸,天窗扶后一寸别。

天容天窗上一寸,颧髎颧骨陷中列。听宫耳柱前下陷,小肠左右十九穴。

九、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寸歌(67穴)

从头细数膀胱经,内眦一分起睛明。眉头即是攒竹穴,眉冲神庭旁五分。

曲差庭旁一寸五,五处寸半对上星。承光通天络却穴,相距俱是寸五分。

玉枕络却下四寸,脑户旁开寸三分。天柱哑门七分取,亦云此穴寸三分。

由此脊中开寸半,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七论。

肝九胆十脾十一,胃在十二椎下寻。十三三焦十四肾,十五椎俞气海称。

大肠关元十六七,十八椎乃小肠名。膀胱俞穴寻十九,二十椎下中膂真。

白环俞穴二十一,八髎十八骶孔寻。会阳骶下外五取,脊开寸半穴分清。

脊开三寸背两旁,附分二椎第二行。魄三膏四神堂五,譩譆膈关六七藏。

魂门第九阳刚十,十一意舍二胃仓。十三肓门四志室,十九椎旁是胞肓。

秩边穴对二一椎,背部二行已周详。承扶臀下纹中取,阴门扶下六寸量。

浮郄委阳上一寸,委中外寸是委阳。委中膝腘窝中是,合阳委下二寸详。

承筋穴在合承界,承山腓机分肉张。飞扬昆仑上七寸,昆上三寸是跗阳。

昆仑外踝后侧陷,仑下寸半仆参详。申脉踝下五分处,金门申前五分藏。

京骨申前约三寸,束骨节后陷中央。通谷节前陷中取,至阴小趾外测当。

十、足少阴肾经穴位分寸歌(27穴)

足掌中央是涌泉,然骨公孙后寸观。太溪踝后五分对,息下五分大钟悬。

水泉息下一寸陷,照海踝尖下寸传。复溜太息上二寸,溜前五分交信连。

息上五寸筑宾穴,阴谷膝纹之内端。横赫气满注肓穴,六穴横五直寸焉。

商曲石关阴都并,通谷幽门五穴全。上行俱是一寸取,中行各开五分观。

步廊神封灵墟位,神藏彧中俞府安。上行寸六旁二寸,二十七穴仔细研。

十一、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分寸歌(9穴)

心包络起天池间,乳横一寸陷中安。天泉腋缝下二寸,曲泽肘窝正中参。

郄门腕后五寸地,间使陵上三寸观。内关距掌后二寸,大陵手腕横纹间。

劳工握全掌心取,中指之末中冲端。

十二、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分寸歌(23穴)

关冲四指外侧端,液门四五指缝间。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手腕背面传。

外关腕后二寸取,池上三寸支沟言。会宗沟外一寸取,沟上一寸三阳堪。

四渎阳池上五寸,天井肘上一寸探。天井再上一寸地,举臂可取清冷渊。

消泺肘间上四五,臑会肩后三寸连。肩髎肩膊关节处,天髎肩井后寸边。

天牖乳突后下部,翳风耳垂后面探。瘈脉翳风上一寸,颅息瘈上一寸端。

角孙卷耳当尖处,耳门耳前上缺间。禾髎耳前锐发部,丝竹空在眉外端。

十三、足少阳胆经穴位分寸歌(44穴)

瞳子目外五分连,耳柱前下听会安。上关穴在颧弓上,额角后上颔厌探。

悬颅厌下六分处,悬厘颅后五分观。曲鬓角孙前一寸,入发寸半率谷传。

天冲率后三分许,冲斜下寸浮白悬。窍阴浮白下约寸,窍下七分完骨言。

本神神庭旁三寸,阳白眉中上寸间。临泣阳白直上取,入发五分穴在焉。

目窗正营承灵穴,距前均作寸五观。脑空灵后四寸五,风池横寸风府边。

肩井胛锁两骨际,腋下三寸渊腋参。辄筋渊腋前一寸,日月九肋软骨端。

再下五分方是穴,侧卧取之两侧然。京门十二肋前下,带脉脐旁七五探。

带下三寸五枢穴,维道枢下五分间。居髎维斜下三寸,环跳股骨上陷悬。

风市垂手中指尽,中渎膝纹五寸观。阳关阳陵上三寸,腓骨前下阳陵泉。

阳交踝后上七寸,外丘阳交五分前。光明踝直上五寸,踝上四寸阳辅参。

悬钟踝上三寸取,丘墟外踝之下前。临泣距侠一寸半,五会距临五分端。

侠溪四五足趾陷,窍阴四趾外侧边。

十四、足厥阴肝经穴位分寸歌(14穴)

大敦拇趾外侧端,拇次趾缝是行间。太冲本节上二寸,中封内踝一寸前。

蠡沟内踝上五寸,蠡上二寸中都宣。膝关曲泉下二寸,膝国纹上寻曲泉。

阴包膝上四寸现,五里气冲穴下三。阴廉五里上一寸,曲旁二五急脉观。

章门肘尖贴胁尽,期门约当九肋端。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d20AG4DBFtUA1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3237秒, 内存占用2.0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