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我所理解的交互设计,扎根于三大领域:
人——心理学
机——计算机/工程
美——设计
其实在以前,并没有交互设计这一说法,过去软件的逻辑和流程都是由程序员去做的,他们追求的是技术上的效率,没有人去关注使用者的感觉,一切都围绕机器的需要来组织,用户需要大量的学习成本来适应软件的使用,所以以前的软件一直都背负着复杂、混乱、难以使用等恶名。
但是随着软件越来越大众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开发商们也渐渐意识到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为了让用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师也就慢慢产生了。
交互设计师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理解用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去挖掘用户背后的目标、动机和期望(也就是心理模型),以目标导向来做设计,然后通过将目标和逻辑重新组织,对导航和流程进行设计,消除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沟通障碍,并且要尽可能地使产品接近用户的心理模型而不是实现模型,让产品变得更为契合用户场景和使用习惯,使用户不假思索就能对产品的使用做出合理操作,同时还要对用户的操作给予正确的反馈,以便用户能够继续下一步操作(关注用户可能会在应用里做出哪些行为,然后去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这些行为)。
就好像两个人跳舞一样,你得清楚知道对方接下来会移动哪只脚,并相应配合着移动你的脚,这样一支舞才能完整的跳下去。但是每一个舞种的脚步都不一样,你不能自己跳自己的并要求用户主动学习来适应不同的舞步,更加不能踩到用户的脚,而是要预测对方的移动。如果忽略了用户的行为,会使设计找不到重点,流于表面,说白了就是让产品的使用更加人性化。
交互决定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关于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环境条件,这些条件又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变量间交互作用(interaction between variables)是指一个变量的结果受其他多个变量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中经常包括几个独立的变量。一些现象不是受一个变量单独作用时出现,而是在几个变量同时作用时才会出现。
这使得一个变量的作用不同于另一变量参与作用而产生的效果,两者具有差异水平。
实验者往往不可能孤立地去考察每一变量的效果,而只能考察多个变量交互作用的效果。
遗传-环境关系名词解释:
青少年心理发展受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的心理学家观点不一样。1.遗传决定论。创造人是高尔顿,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发扬光大,他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不起任何作用。
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
交互设计还涉及到多个学科,以及和多领域多背景人员的沟通
心理学名词解释是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的方法是生成新变量,就是你所说的“A*B”,换句话说,交互作用的那个变量就是原来变量A和B 的乘积。但是在分析交互作用的时候,通常既要有原来的变量,也要有新生成的交互变量,切记不要把原来的变量忘记带入模型中。
“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因素各个水平之间反应量的差异随其他因素的不同水平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说明同时研究的若干因素的效应非独立。交互作用的效应可度量一个因素不同水平的效应变化依赖于另一个或几个因素的水平的程度。
交互作用(interaction),在心理学中的解释为,当实验研究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时,其中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每一水平上表现不一致的现象。 某一因素的真实效应随着另一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注意事项:当交互作用存在时,单纯研究某个因素的作用没有意义,必须分别探讨另一个因素不同水平上该因素的作用模式。若所有实验设计的单元格内都只有一个影响因素时,则无法衡量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均衡化。
(1)成熟
成熟重要指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皮亚杰以为,成熟在儿童日益增加的明白他们周遭世界的能力上有紧张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决定性条件)。但儿童是否能负担某些任务,还要看他们在生理上是否也成熟到足以负担。好比,一个5岁的儿童可能不能形成盘算2+2=4的演绎推理本领。
(2)经验
在情况获得的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又一紧张影响因素,因为新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与情况的交互中形成的。皮亚杰把履历分为具体经验(物理经验)和抽象履历(即逻辑数学经验)。儿童直接面临实在的物品,从而获得具体履历。皮亚杰认为,具体经验是头脑发展的基础。具体经验是紧张的,但不能决定心理的生长。
(3)社会环境
儿童不但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经验,还必要进行社会交往。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同样会加快或阻碍认知发展,关键在于给予儿童查验和讨论他们的信仰和观念的时机。教育者不但要帮助儿童获得详细经验和抽象经验,还要向儿童贯注社会规则和社会价值观,为儿童创造社会交往的条件。大大小小的团体讨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至关紧要的。
不管儿童生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乃至是没有语言的聋哑儿童,到了七岁左右也会出现详细运算的逻辑思维。因此,皮亚杰以为,环境、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生长而已。
(4)平衡化
均衡化,指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均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它可以调和成熟、个别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履历三方作用。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及动态的均衡,使儿童的心理结构不断变革、发展。他认为,平衡化或自我调节是儿童心理生长中最重要的、决定的因素。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有哪写?各流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我来回答
1、生物学取向的青少年发展理论 从个别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以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生理成熟的效果。个体发展表现出的类型差别和年龄差异是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不受或少少受环境的影响。认为个体生理和生理成熟所经历的阶段对每个人来说具有普遍性。包罗: (1)霍尔的复演说 个别心理发展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族进化汗青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发展条理与种系发生的进化层次在本质上是对应的、平行的。 个别心理发展完全由生物因素决定。 生理发展按照一个普遍的、固定的模式举行,极少受环境的影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