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圆圆鼓鼓的身体,摇着一条又扁又長的尾巴,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可是生长一段时间,尾巴不见了。蝌蚪的尾巴怎么不见了?
科学家发现,机体所有细胞的生存,都是按预先编好的程序进行。但生长发育过程中,数亿万个细胞,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于是它们会使出各种策略维护自身的秩序和健康。
例如,细胞受到损伤,或受到感染,有了病毒,机体必须对它进行处理。如果细胞受伤死亡,细胞会膨胀爆裂,内容物四处喷溅,溶酶体受到破坏,放出摧毁性的酶,使该区域组织发炎,出现红肿,化脓等看似一团糟的情况。其实,此时机体正在“清理阶级队伍”进行自卫。
另一种有效处理策略是:启动细胞的程序化死亡。科学家称之为“细胞凋亡”。这是一种安全有序式拆卸那些“问题细胞分子装置”,作为原材料加以利用的有效过程。这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在保护我们机体免遭癌症时,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那些横行霸道的不正常的细胞,通常会被强制性死亡,以免它们作乱,便于保护机体的健康。如果此时凋亡程序失效,癌症就有可能出现。
细胞凋亡,在生物的发育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在胚胎发育期,人类的脚趾和手指就是在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帮助下形成的。最初脚趾和手指都是一个扁平的蹼状附属物,其后,一小撮细胞程序化死亡,就分离出脚趾和手指来了。
蝌蚪的小尾巴,也是在其发育过程中,出现类似情况,一些细胞程序化死亡,使原有的尾巴也就不见了。
当然,这一死亡系统必须严格调节和管制,只有确保绝对必要时,才能启动细胞凋亡程序,决不能滥开杀介,乱杀无辜。
现已知道,细胞凋亡,是由一个蛋白质“法庭”掌控。这个“法庭”集团被一个“蛋白质家族”管理。任何时候它们都在一起权衡细胞死亡的利弊。其中,一些蛋白质被称为促生成蛋白,另一些则被称为促死亡蛋白。当细胞处于健康且有用状态时,促生成蛋白则支持着细胞生存,并抑制导向细胞凋亡的信号,发出“禁杀令”。但当它们察觉到DNA受损,或细胞脱离邻居不受约束时,促死亡蛋白则“判决”该细胞死亡。
据悉,一种叫做胱门蛋白质酶的蛋白就是细胞凋亡的“执行者”。它就像机体消化食物一样,将其粉碎,拆分分子零件,并作为原材料,供循环利用。
蝌蚪的尾巴就这样不见了。其中含有生命科学的奥妙。的确,科学能揭示生命世界中隐藏在熟悉事物背后的奇迹。
植物体中基本不存在溶酶体。
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细胞中,植物细胞内有与溶酶体类似的结构,肉圆球体、糊粉粒等。它们为具有水解酶活性的结构,是由一个单位膜围城的球状体。圆球体具有消化作用及贮存脂肪的功能;糊粉粒也具有消化作用,并且为蛋白质的贮存场所。
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会变长。因为细胞凋亡,代谢缓慢,其细胞周期相对变长,甚至不分裂。
细胞周期是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段。细胞凋亡指细胞程序性死亡,受基因控制。当细胞即将凋亡时,溶酶体膜消失,其中的多种水解酶进入细胞中,并逐渐将细胞分解,最后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的启动是细胞在感受到相应的信号刺激后胞内一系列控制开关的开启或关闭,不同的外界因素启动凋亡的方式不同,所引起的信号转导也不相同,客观上说对细胞凋亡过程中信号传递系统的认识还是不全面的。
凋亡基因的表达通过溶酶体细胞器实现的。
凋亡细胞的表达最终是通过蛋白质变性(凝固性坏死)来实现的。
细胞凋亡是一个细胞主动地自杀行为,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细胞的凋亡是基因的有序表达而不是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主要指细胞分化现象。
所有衰老的细胞器溶酶体都是可以分解的,包括它自身。
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就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被释放从而将整个细胞分解的过程。
吞噬细胞吞噬衰老、损伤、死亡细胞后,先将这些物质通过溶酶体降解掉。然后激活体内遗传物质的表达,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后,溶酶体释放溶菌酶,最后吞噬细胞就被降解了。
这属于细胞的编程性死亡,也就是细胞凋亡。 是受基因控制的
溶酶体耗能。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也需要分解自身的细胞结构。否则,就会出问题。比如,细胞凋亡。
蝌蚪变成青蛙时,尾巴的退化就是靠溶酶体的分解,否则,青蛙就会带上尾巴。
还有,平时细胞内衰老细胞器的分解和死亡细胞碎片的清除,都是要靠溶酶体来完成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