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只有仅仅的一字之差,但是两者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疾病!
最本质的区别是应该是病因上的区别:
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感染了一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出现了全身的结蹄组织炎症,在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关节炎为主;它的本质是感染了链球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疾病,它是免疫性疾病,本质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异常等。由于本质上的病因不同,导致了两者在症状上,差别巨大:
1. 晨僵风湿性关节炎是没有晨僵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晨僵,常常需要在早晨醒来后半小时以上才能缓解。
2. 受累关节风湿性关节炎受累的是大关节(肘、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受累的是小关节(指关节)和或大关节。
3、畸形和功能障碍风湿性关节炎不会出现关节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类风湿性关节炎如治疗不及时、不规范,往往会出现关节的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另外风湿性关节炎是感染所致,呈自限性,一般6周左右自己就能好。
而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所以病程时间往往很长,有些人是终身,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
以上内容帮助到您了吗?
如果有疑问可以留言哦~
从概念上讲,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与EB病毒关系密切,支原体、细菌等均可能是本病的直接感染因子。具有遗传易感性。
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表现为:
1.晨僵,95%的患者会出现该症状
2.关节痛是首发症状,其特点是对称性,持续性,时轻时重
3.关节肿大: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4.关节畸形: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晚期表现
本病在皮肤上会出现类风湿结节,呈对称性分布、无痛、质地坚硬。
实验室检查:血沉可正常,CRP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因子阴性,并不能说明不是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结节的活检有助于诊断,分为四期:
Ⅰ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阴影
Ⅱ期:关节间隙变窄
Ⅲ期:关节面出现虫蚀样改变
Ⅳ期:关节半脱位和骨性强直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以关节和肌肉的游走性酸痛、红肿为特点,以大关节受累为主。和类风湿关节炎一样,其首先表现是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常在天气变冷时候出现,晚期不会出现关节畸形。
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类风湿因子阴性,ASO阳性。
治疗时一般选用布洛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药物。
总结:关节痛和关节肿大是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的共同特点。前者以小关节病变为主,晚期会出现关节畸形,如“纽扣花样”、“天鹅颈样”,风湿性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为主,晚期不会出现关节畸形。
作者:郝丹丹
三伏时节,是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节,这个时候,我们身体的毛孔是张开的,血液的循环速度也较平常快,我们在这段时间,使用的各种养生方法,不管是药物敷贴,还是中药泡脚,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冬季落下的疾病,例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疾病,都可以通过三伏天来进行身体的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伏天,用姜盐水泡脚,坚持一周后,身体会出现哪些奇妙变化?
1、清火解毒
我们都知道,盐有清火、解毒、杀菌的功效。而生姜具有非常好的散寒作用。在三伏天用生姜盐水泡脚,可以促进身体局部的血液循环,同时有清除夏季燥火的功效。能促进我们身体更好的排毒,同时预防夏季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些不良反应。还有养护心脏的作用。
2、改善手脚冰凉
很多人都有手脚冰凉的情况,尤其是女性朋友,这主要就是由于我们身体寒气入侵导致的。而三伏是人体阳气最充足的时候,用生姜水泡脚,可以逼出我们身体中的寒气,改善身体末梢的血液循环。在三伏天坚持用生姜水泡脚,可以让大家在冬季,不再为暖不了被窝而苦恼啦!
3、预防、治疗热伤风、感冒
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吧,叫做:“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吃姜,就是为了预防人们在夏季贪凉而导致的湿寒入侵,产生的各种疾病。例如:热伤风、感冒、发烧等等。而每晚用生姜盐水泡脚是一个道理。生姜水泡脚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有非常好的驱寒作用。预防疾病的发生。
4、保养肾脏
肾脏是人体的精气所在,肾脏不健康,人就会衰老。而用生姜盐水泡脚,能够有效辅助起到补肾养肾暖肾的效果。
5、治疗脚气
三伏天用生姜盐水泡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效,那就是治疗脚气病。我们都知道,盐有非常好的杀菌作用,生姜也有除菌、抑菌的作用。夏季气温炎热,也是真菌最活跃的时节,在三伏天坚持用生姜盐水泡脚,治疗脚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泡完一个三伏天,大家的脚气困扰就会消除啦!
6、治疗风湿
生姜盐水泡脚,治疗风湿的效果,也不必小便多说了。生姜的驱寒作用是非常强大的。而在三伏天用生姜盐水泡脚,治疗风湿效果加倍,具体原因,在文章的开头小编已经介绍过啦!
7、改善睡眠
夏季炎热,很多中老年朋友,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难以入眠的情况。每晚用生姜盐水泡泡脚,可以刺激足底穴位,帮助身体新陈代谢,放松身体,促进睡眠。
三伏天祛湿,还要做到哪一点?
教你自己动手做,24种食材搭配,做成黄花苗茯苓茶,每天一杯,健脾、祛湿,排毒,越喝身体越好!
主料:黄花苗0.5g、薏苡仁0.3g、栀子0.3g
辅料:茯苓0.2g、砂仁0.2g、赤小豆0.2g、山药0.2g、甘草0.2g、绿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干姜0.1g、芡实0.1g、冬瓜皮0.1g、淡竹叶0.1g、马齿苋0.1g、陈皮0.1g、桔梗0.1g、荷叶0.1g、人参0.05g、金银花0.05g、菊花0.05g、紫苏叶0.05g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净烘干,然后取相应克重,做成黄花苗茯苓茶包,每次取一包,热水冲泡代茶饮即可!
解析:
黄花苗,《本草纲目》中说:“黄花苗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黄花苗用来治湿是最为适宜的,黄花苗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薏苡仁,《本草纲目》谓薏仁 “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
栀子,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可清热祛湿、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凉血止血、散瘀。
赤小豆,《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
茯苓,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
砂仁,性温,味辛,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的良药。
山药,《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瘫涎、润毛皮”。山药虽然没有直接除湿的效果,但是山药可以补脾,间接的可以让体内湿气排出。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干姜,长于温中回阳,为脾阳衰微、吐利腹痛之要药。用于脾胃虚寒、泄泻清稀无臭味、肠鸣腹痛者。
绿豆,绿豆有健脾、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利于排毒、消肿。
芡实,入脾肾二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
冬瓜皮,性寒甘,入肺、大肠、小肠、膀胱经,具有润肺生津、健脾养颜、利尿消肿、清热祛暑、解毒排脓等养生功效。
马齿苋,《本草纲目》:马齿苋能散血消肿,利肠滑眙,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马齿苋食用价值非常高,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祛除湿气等功效。它还含有大量的钾盐,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作用。
陈皮,中医认为,其性味辛、苦、温,入脾、肺经;有行气健脾、降逆止呕、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平时在饮食上适当加入陈皮有很好健脾和胃功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