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跷脉与阳跷脉的作用,阳跷脉与阴跷脉的位置作用

 2023-07-11  阅读 454  评论 0

摘要:阳跷脉与阴跷脉的位置作用展开全部(一)中国古代医籍中的全息医学影子(略)(二)近代全息医学的发生发展1973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根据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分布的规律,又在人体上发现了许多

阳跷脉与阴跷脉的位置作用

展开全部

(一)中国古代医籍中的全息医学影子(略)

(二)近代全息医学的发生发展

1973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根据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分布的规律,又在人体上发现了许多全息元,如人体长骨全息律、第五掌骨侧全息律、人体赤白肉际全息律等。

张颖清论述了生物体组成部分是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特化了的胚胎,论述全息胚存在依据,全息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发明了生物全息诊疗仪,从而在临床中得到验证,证明人体的有独特功能的结构单位的全息特性。

(三)国外古医籍中全息医学的影子

(四)近代国外对全息医学的研究进展

20世纪初,LeonVannier对虹膜进一步研究,于1923年发表了《论应用眼睛作各种疾病的诊断》,描述了机体各部分的病理状态、陈旧性损伤以及正在发生的功能紊乱在眼睛上都有异性的改变。后来Gaston Verdier经过对10万对眼睛的观察研究,由原来的30多个诊断点增加到目前每侧眼睛有160个反射区,它们分别与本半侧躯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对应,并编制了Vega氏虹膜分区表图,一直沿用至今。

耳部全息的真正兴起是在本世纪50年代,由法国的外科医生诺吉尔博士受一位民间医生的启发,经过6年的系统研究,并于1957年《德国针术杂志》3~8号发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从此耳针全息疗法在德国推广开,并流传世界各地。在1958年12期的《上海中医杂志》刊发了耳全息穴位分布图谱。

手掌全息在西方研究的也比较早,尤其是手掌皮纹全息研究。1788年迈纳(Mayer)发现皮纹排列模式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

足部全息在16世纪中,阿当姆斯和阿塔提斯医生把中国古代的足底按摩介绍到欧洲。1917年,英国耳鼻喉医生菲特兹格拉德,提出了人体区带反射理论和人体反射区带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足反射疗法,于1917年出版了《区域疗法》一书。分布了人体反射区域图,将人体纵向划分为10个区带,每个区带都是人体信息的缩影。菲特兹格拉德早在维也纳工作,结识了对中医学颇有研究的布雷斯勒博士,并继承他的中医学理论和经验,从中医经络系统里受到启发,晚年的菲特兹格拉德与其学生美国按摩医生英哈姆合作,一方面根据反射区带图绘出了足的反射区带,一方面根据剖听,将人体的各器官系统投射到足反射区带内,绘出人体在足的全息图。

从此以后,足反射疗法正式应用于临床。菲特兹格拉德的科学发现引起了西方医学界人士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前苏联等国的学者相继发表了反射区疗法的论著,学者们以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基本医学理论为指导,总结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足全息图。

在英国1978年成立了第一所反射区疗法学校,1984年成立英国反射学协会。

1989年5月举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学代表会议,并成立北美反射学会。

80年瑞士神父吴若石在台湾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并成立“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

1980年7月在日本东京举行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国际研讨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温贝尔格女士以观察身份出席了会议,对足健法给予极大的支持和肯定。

(五)人体“三段论”学说

不论是中医学或是西医学的观点,人没有四肢仍然可以存活,但不能没有头、颈、躯干这三段。缺少任一段,生命都将终结,说明这三段在人体是相当重要的,

同时这三段每段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局部,这种局部三段是不可分离,即每一段都离不开另一段而存在,三段是相互依赖、互相协调、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这就是人体存在“三段论”的依据。

头部是神经中枢,由大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叫脑神经。大脑是指挥中枢,是接受信息和处理反馈信息的地方。

颈部是头部与躯干部联系的纽带,也是心脏向头部供血的必经之路,是人体的要塞,是信息传递的通路,也是营养物质上达大脑的桥梁。人体经络的手之阳经、足之阳经,及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都循经颈项部。所以,颈项是人体信息“高速公路”,也是营养物质上达大脑的运输管道。没有颈项就没有生命。

躯干段包括胸腹腔,在人体是五脏六腑的位置所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能源中心。五脏六腑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作用,人体营养物质必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通过心脏运输分布到人体的各个角落。 通过肺提供足够的氧气,燃烧营养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机体代谢的废物又经大肠、肾、膀胱、肺排出体外。所以胸腹腔是人体的机器运转的心脏所在,没有胸腹腔内的五脏六腑,机体生命也将从此终结。

从人体三段分布规律而发现,人体四肢也存在这种规律,如:人的手指是三段,人的手也是三段(指段、掌段、腕段),人的上肢又是三段(即手段、桡尺段、肱骨段)。人的足趾也是三段,足掌部也是三段(即趾段、跖骨段、跗骨段),下肢也是三段,即指足段、胫腓段、股骨段。由此说明人体的整体性与可分性,可分性中的信息完整性体现在再可分性里。人体的上肢、下肢单独作为一个全息元来说,它又包含着小全息元。

上肢是个大全息元,包含有手段、桡尺骨段、肱骨段全息元;而手段全息元又包含有指段、掌骨段、腕骨段全息元;指段全息元又包含有第一指节、第二指节、第三指节,下肢亦如此。

根据“三段论”,人体上肢的全息元单元就很好划分了,从肢体组织结构来划分其部位,同时存在着大全息包含小全息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理解了,就可以解释临床上全息不对应或全息元上错倒信息反射区现象。

根据“三段论”,头、颈、躯干部是依次列,不能前后颠倒,即头部远离心脏的规律。就可以确定四肢上的全息元头穴应远离心脏,呈离心性分布规律。那么越靠近躯干的部位应为足穴。再根据张颖清先生的四肢长骨穴位分布全息律可以定位四肢的大全息元和小全息元上的穴位分布。

人体“三段论”也告诉我们,人体颈、胸、腹、四肢前为阴面,项、后背、四肢后属阳面,阴阳交界线为赤白肉际线。人体的长骨赤白肉际线的两头正好是骨端的头或隆起处,那么人体长骨赤白肉际线就以长骨端或隆起处的体表标志和骨性标志来定位。

(六)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1973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排布规律,经过研究发现,这一节肢恰像个人体的成比例的“缩小”。他把这一规律总结:人体任何一个节肢——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这样微体系统,任何一节肢的新穴都遵循着第二掌骨侧相同的分布规律。这一规律即是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穴名表达:是以穴位反映或治疗疾病的部位或器官组织部位来命名。在四肢,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穴,近心端是足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点是肺穴,肺穴与胃穴间是肝穴,肺穴与头穴三等分点分别是颈穴和上肢穴。胃穴与足穴的中点是腰腹穴,胃穴与腰腹穴连线分三等分,从胃穴开始的中间的两个等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和肾穴,在腰腹穴与足穴连线中心点是下腹穴,并且每相连的两节肢,总是对立的极连在一起。穴位的分布的全息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关系,这是全息穴位的特性,即全息穴位包含多个组织器官。

穴位分布在长骨上恰像人体在这个长骨上的缩影,即穴位排布规律是按照人体的组织器官的部位来确定的,并非都在一条直线上,而是立体分布的,不应只认准一点。如头穴位包含有耳,那么治疗耳病应病在头穴的两侧,并不是在中间头穴点;大脑在头穴的稍上方,而咽在头穴的稍下方,眼和鼻在头穴的正中。其他穴位也是如此似人形立体分布,这就说明全息穴位的全息性和立体性、多功能性,既可反映疾病,也可在该穴位诊断治疗疾病。

(七)全息穴位分布特点

全息穴区定位是影响全息诊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从目前全息医学理论上看,全息穴区定位比较乱,学者不易清晰掌握。比如手、足就有数种不同定位方法,没有任何权威部门和权威理论来评定哪一种科学客观,临床诊疗效果明显。本人根据生物全息律的观点,生理和病理上相关部位在人体分布的规律。探讨人体不同结构单位或节段都是处于某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化了的全息胚,全息胚就包含着人体全部生命信息,不论生命是显性或隐性,有利于对各种全息单元的穴区定位达成共识。

向左转|向右转

阳跷脉的准确位置作用

其实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阳跷脉与阴跷脉的位置作用是

不是的,阴跷脉和阳跷脉均是左右成对,均起于足踝下,阴跷脉从内踝下沿下肢内侧后方循行,最终到目内眦和太阳经及阳跷脉相会,阳跷脉从外踝下沿下肢外侧循行,最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与项后,这两条阴阳脉是左右脚各有一条的;阴维脉与阳维脉也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汇之处,而不是脚上,阳维脉起于外踝下,因此严格说,阴维脉在脚上是没有分布的。

阳跷脉与阴跷脉的位置作用相同吗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年轻时练功,看了大量的练功的书,都会提到这些经脉、穴位的事情。中医更是重视这些了。 我的爸爸是一位老中医,我年轻时,他就给我讲过经脉是真实存在的,还举例子说,是一种“电信号”,能用仪器测量。但看不到。当时我是不信的。 现在,经过一年的练功,慢慢体会到了经脉这个东西。以前,我一直以为古人一定是通过某种方法,发现了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然后定位了具体的经脉路线和穴位位置,并绘制成图,否则,这些看不到的东西,是怎么被发现的呢?类似鸡生蛋和蛋生鸡一样。 现在基本证明,我的猜想是对的,因为我已经可以感受到身体的经脉路线了,但穴位位置好把握不好。古人一定是和我一样,经过千百年的、无数练功者的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的书和各种经脉的讲解典籍。 我怎么感受到的呢? 不是突然的,而是一年的练功过程中,逐步身体发生了各种变化,慢慢形成各种温热的线路,比如从脚心开始,沿着腿内侧,慢慢上升到咽喉,并分叉继续上升,我感受到了这个线路,但不知道是什么,就查阅经脉图,原来这是冲脉的路线。 类似的,也感受到了任脉和督脉,阴跷和阳跷等等几条,但其他的还在“疏通”中,也体会到了中医的“气”的含义,当然不是气体了,不是那些气功伪书所说的“气”了。妙不可言。 我正在努力去体会穴位,我想,经脉上的穴位,一定是有特殊感受的地方,这些特殊感受的地方,就是先人定位的“腧穴”。 目前感觉好像穴位的地方更热一些,或者经常会“跳动鼓气”一样的感觉,但还不敢确定,以后再慢慢探究。 我想,随着功力的增强,所谓真气的更充盈,这些地方一定会更加明显。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位置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阳跷脉和阴跷脉

阳跷和阴跷是奇经里的两脉, 所说的跷字有两种意义, 一是强盛的意思, 阳跷是说阳气很盛, 阴跷是说阴气很盛;一是跷捷的意思, 阳跷主背, 阴跷主里, 互助主持着机体的活动, 如果跷脉有病便能出现运动失调的现象。

阳跷脉是起于外足跟, 沿足外踝上行, 循胁肋上肩, 过面颊上行入风池。阴跷脉是起于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 经内踝骨上部, 循大腿内侧入小腹, 上胸至缺盆循人迎前面, 到颧部, 入目内眦,与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b63B24KAVZTB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0745秒, 内存占用1.89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