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的中医书,隋唐时期的中医著作

 2023-06-06  阅读 364  评论 0

摘要:隋唐时期的中医著作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

隋唐时期的中医著作

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有关天文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2、《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3、《神农本草经》 (相传为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5、《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百度百科-神农本草经

百度百科-本草纲目

百度百科-千金方

唐代中医发展

根据历代王朝对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所采取措施的不同,中医药学的发展也各有差异。综合有关资料和史籍考证,我国中医药发展最快、最兴旺的是隋唐至两宋。

唐自统一中国后,土宇广大,百姓安乐,经济不断发展,尤农业发展迅速,对外交流亦日趋频繁,中医药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且各种医药著作和药物品种不断增加。

如唐显庆4年,由长孙无忌领衔(后因武后篡权,长孙皇后被贬,故改李绩)偕苏敬等22人负责编修的《新修本草》(亦称唐本草),就是当朝政府发动全国各地,征询药物形色、功效、产地等,具送中央,经采用之后,在全国发行的,是最完整的一部药学专著。

此外还出现了《食疗本草》、《蜀本草》、《本草拾遗》等大批本草著作。

这时全国已发现的药物约达1500余种。

宋朝亦由于上层政府的重视,开国后不久,即诏刘翰、马志等9人编修了《开宝本草》,同由官方颁行全国。

其后,接着出现了4种本草著作,篇幅和内容都较前有所增加。这时全国药物总数已发展到2400余种。可以说此时已是我国药典学发展最鼎盛的时期。

只是后来由于上层政府的腐败,宋的国势日坏一日,整个中医药事业也跟着走了下坡路。

隋唐时期名医

隋唐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就是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隋唐时期在医学上有很大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医学家和重要的医学著作。象隋朝的医学大家巢元方、许智藏,唐朝的名医许胤宗、张文仲、韦慈藏、孟诜、孙思邈,以及医学名著如隋朝甄权所著《脉经》、甄立言著《古今录验方》和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皆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唐朝政府十分重视医药学的古籍整理和研究,曾由宫廷主持编修一部药物学著作,总结了一千多年来我国药物学的知识,并由各地征集实物标本,绘制成图,成为一部图文并茂、反映我国自上古至隋唐时期药物成就的专著。这部书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编修完毕,取名《新修本草》(后人名曰《唐本草》),共载药物844种。这是我国古代由国家颁定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意大利佛罗伦萨政府颁定的药典(1494年)和德国纽伦堡政府颁定的药典(1542年)要早八、九百年。

孙思邈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医学家。

因为孙思邈医学经验丰富,而又虚心好学,所以他在医药学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营养病学上,他首先提出了碘质缺乏病和维生素缺乏病的原理。指出“瘿瘤”(即甲状腺肿大)是由于长期吸用不良水缺碘的缘故,他建议用含碘较高的昆布、海藻、鹿靥(鹿甲状腺)等等来治疗;而夜盲病(当时谓之“雀目”)的患者,和脚气病的患者,则是缺乏维生素的缘故,他主张用含大量甲种维生素的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所谓“牛肝明目”等等,还主张用含有乙种维生素的杏仁、防风等治疗脚气病。而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病却晚到1642年,孙思邈这方面的成就比欧洲早一千年。

属于隋唐时期的中医著作

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两部医学名著是《千金要方》、《唐新本草》。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隋唐时期的中医著作有哪些

晋隋唐这一时期,主要是表现在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充实,更加糸统化,这时期学术成就较大,对中医理论体系影响较深,宋金元时期,临床医学有较大发展,出现各具特色的中医流派,有寒凉派,攻下派养阴派等,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大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明清时期清理订正古经典及名医著作之风甚盛,集大成著作颇多。

近代鸦片战争以后,西医传入中国,中西医汇通促进中西医学术交流,解放后,新中国在系统发展中医典学术思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中医理论更加充实更系统完备。

隋唐时期的中医著作是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隋唐时期医学著作

唐朝的医事制度是由隋朝发展而来,隋朝自隋炀帝继位以后,便改变了隋朝的医疗体系,医官增多,且向多等级发展。而唐朝以后的医师、医生却反倒减少了。唐朝的医科设置更细,医官等级也更为复杂。

隋唐时期中医发展

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其理论的发展则又经历了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和现代,而每一阶段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则又各有其特点。

(1)形成时间的界定

根据历史学界的考据和推断,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最迟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初步形成。

(2)形成的标志和体系的确定

1)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中医学经典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黄帝内经》一书,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其内容是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方法,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用以阐释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规律性、人体与外在环境(自然界)的统一性。对人体的解剖形态、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以及关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各方面,都做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2)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问世之后,《难经》的成书,并与《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之作,并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经》成书于汉以前,相传为秦越人所著,全书以问答形式撰述(共81个问答),其内容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及治则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虛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原则有所创见,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有重大发展,从而能补《黄帝内经》之不足,成为当时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经典医籍,故亦成为中医学理论之基础,并对后世各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其倡导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书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感病辨治规律阐述为主,后书则主要阐释内伤杂病的辨治规律。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收载药品365种,系统总结了汉代及汉以前药物学理论知识。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以前的中医书籍

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有关天文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2、《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3、《神农本草经》 (相传为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5、《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我国隋唐时期的著名医生

一;李白(中国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著名诗篇:《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夜宿山寺》、《静夜思》、《望天门山》等等。

二;杜甫(中国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著名诗篇:《绝句》、《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春望》、《石壕吏》、《月夜》、《夜旅书怀》、《佳人》、《赠花卿》等等

三;王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画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

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著名诗篇:《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鹿柴》、《竹里馆》、《终南山》、《画》、《归蒿山作》等等

四;李商隐(婉约派诗人)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著名诗篇:《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板桥小别》、《随师东》、《有感》、《北齐》《重有感》、《咏史》、《锦瑟》、《贾生》、《晚晴》、《夜意》等等

五;杜牧(豪放派诗人)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著名诗篇:《清明》、《赤壁》、《秋夕》、《寄扬州韩绰判官》、《泊秦淮》、《九日齐山登高》、《江南春》、《赠别》、《山行》、《题乌江亭》等等

六;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著名诗篇:《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田家元日》、《清明即事》、《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与诸子登岘山》、《秋宵月下有怀》等等

七;王昌龄 (唐朝边塞诗人)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著名诗篇:《出塞》、《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闺怨》、《西宫春怨》、《春宫曲》、《采莲曲二首》、《长歌行》等等

八;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豪放派诗人)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著名诗篇:《乌衣巷》、《秋词》、《竹枝》、《赏牡丹》、《有感》、《酬乐天见寄》等等

九;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王、诗魔之称。

著名诗篇:《暮江吟》、《忆江南·江南好》、《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观刈麦》、《钱塘湖春行》、《采莲曲》、《长恨歌》等等

十;岑参(唐朝边塞诗人)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著名诗篇:《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等等。

唐代中医著作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af8AG4GAFZRA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9980秒, 内存占用1.96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