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解人体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中医学认为五脏属阴,属里;六腑属阳、属表;五脏和六腑是表里关系。对于三焦中医是这样认为的:上焦属心、肺;中焦属脾、胃;下焦属肝、肾。经常会听到三焦不通,水代谢运化不良等,就是指人体脾肾阳虚水液无法运化,上浮于面部、肝脏、下肢等形成水肿。三焦经是人体重要通道,三焦经不通会出现上热下寒、虚火阳亢等;而下身会出现腰膝冷、便溏、腹泻、手足冰凉等。
古时候中医对人体经络进行归类,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其中十二经脉里就包含了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这些经络走向很复杂,为了便于记忆,简称肺经、心包经、心经等,其中三焦也包括了心包经。
六腑和五脏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废物的功能。如果有其中一个脏腑出现病理了,其他脏腑也会受影响。三焦并非独立脏腑而是互相联系的。
以上个人观点,如有补充讨论或留言,一起关注生活、关注养生知识!
六府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五脏六腑。
五藏:心,肺,脾,肝,肾。
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指人体内全部器官。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
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
三焦的功能为主持住气,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中医认为三焦是人体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在《内经》和《难经》中三焦是以划分人体部位的概念出现的。汉代张仲景曾用三焦来阐述病机,辨别病位,指导治疗,形成了最早的三焦分证法。
而后的汉、唐医家对三焦分证的阐发颇多,且以后各个时代有深化。
三焦”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记载,“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其分布从头至脚,无处不管。《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分布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现代中医学认为,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
三筋一脉在颈椎周围呀,是颈椎两侧及正中的经筋:膀胱经、胆经、三焦经、督脉,称之为颈椎病的三经一脉。
头部的经脉关键有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光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他们的循行方位均由头部历经躯干部、下肢两侧抵止于脚部。手阳明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统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和任脉和督脉。
三焦属火。手少阳三焦是相火。 另外,纠正一个错误,中医并不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这是近年来攻击中医落后的一个大把柄。 五行并不是五物。行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就是运行的意思。五行是事务的五种运行方式。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