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地单种一个品种,土地的利用率不高,可以一种作物和几个个作物重在一起,我们农村人叫花着种,就是专业术语的间作套种,套种有以下几种方法,以蔬菜为例做个说明。
①播种套作
就是把几种蔬菜同时播种在一块地里面,尤其是在家里,把几种菜播种在一起,做好苗期的管理,等大苗子大一些再去分开移栽。比如,花菜和芥菜,芥蓝一起种,塌菜和小白菜一起,苗子大了在分开来定植。香菜和小白菜,芥蓝套种,因为香菜的幼苗喜欢湿润怕晒,可以让小白菜和芥蓝为它遮风挡雨,等香菜长大以后再让芥蓝和小白菜搬家。
②快慢菜套种
就是把生长期长的和生长期短的菜进行套种,比如,生菜是速生菜,小苗移植以后如果水肥管理得当,20天就可以采摘食用。而芥蓝则需要3个月以上的生长期,把这两种菜套种,芥蓝前期占地也不大,生菜就可以很好的生长。在芥蓝长大以后,生菜已经采摘完了,互相不会产生形象。生菜和豌豆,小白菜和大蒜,生菜和大白菜。都可以很好的搭配套种。
③高低菜套种
就是把个子高的品种和个子矮的品种套种,比如黄瓜,豇豆,苦瓜,四季豆,等爬藤蔬菜的中间,稀稀的撒播些苋菜,吃完了苋菜,爬藤的菜也长大了。或者是在玉米地里套种上喜阴的绿叶菜。
④同品种套种
就是在同一块地里在不同的时间反复套种同一种蔬菜,这种方法在播种的时候出现出苗的情况不好时需要补播的时候比较常用到。这种方法在播种时采用的是条播,而不是撒播,排列整齐划一的,很美观,还通风透光,蔬菜的生长很迅速,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每行的中间再次进行播种,这种方法可以采取间苗收获,在大苗可以吃的时候,再在每一行的中间条播一次种子。这样做,就是头季菜吃完,第二季的菜又长大了,有的时候可以重复的播种三次,菠菜,生菜和茼蒿比较适合这种套种的方法。
从以上几种方法,可以看出来间套作可以互补,互相利用,合理套作还是不错的。
冬小麦可在河滩地和非河滩地均可种植,冬小麦可平作、开沟播种。灌水地块种植水浇冬小麦,产量高、效益好。
间种。实行米麦间种,大垄双行,2.2种植。玉米垄距80厘米,播2行玉米,行距40厘米,增株缩距。冬小麦两垄合一垄,开沟平播,小麦行距15厘米。
复种。在有灌水条件的地块可采取麦、稻、菜复种。上茬小麦,下茬水稻,来年种菜,收获后再播种冬小麦,二年三熟。没有灌水条件的地块可采用麦粱、麦菜、麦饲复种,效益可观。
土地耕作的要点,就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个要因地制宜,看土地的实际情况来挑选合适的农作物,比如薄田,如果没有足够的有机肥,可以先种植黄豆之类的豆科植物提高土壤肥力。,至于肥田,则挑选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当的经济作物,努力创造最大效益。
复种连作,是指不让土地闲置,一直种植作物,比如冬小麦收获后,可以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或者几种作物套种连作,起到充分利用土地的效果。
复种技术一茬作物收获后,继续种植第二茬以上作物。
一种一年套种五季农作物的种植方法,第一年10月份,首先将土地耕作整理好,并设置田垄,田垄与田垄之间的畦上种植越冬蔬菜,所种植越冬蔬菜位置靠近其中的一条田垄,剩余土地种植小麦;次年春天3月底,收获越冬蔬菜,并在收完越冬蔬菜的空地上播种春季农作物,用地膜盖好,出苗后选苗;6月中旬收小麦,在收完小麦后的土地上靠近田垄的一侧播种夏季农作物;7月份收春季农作物,及时整理收完春季农作物的土地,播种秋季蔬菜;8月底收获夏季农作物;10月上旬收获秋季蔬菜收完秋季蔬菜后整理土地,10月中旬再次种下小麦和越冬蔬菜。本发明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土地潜力,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优点。
近日,在位于河南省南召县城郊乡的南召县森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储林项目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梁慧珍带领着中药材专家团队在指导当地农户林下药材管理技术。据悉,以木本药材辛夷和草本药材黄精、芍药、柴胡、百合等品种进行药药套种,是河南省“四优四化”优质花木专项和河南省“四优四化”优质中药材专项针对当地林业和中药材产业现状而推出的全新种植模式。
南召县地理位置特殊,气候适宜,是中国辛夷之乡、辛夷原产地。南召县把辛夷及黄精、芍药、柴胡、百合等道地药材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不断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扩大规模,放大特色,努力推动产业持续高效发展。2018年11月,河南省“四优四化”优质花木专项开始在南召县实施。南召县森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中药材专家团队指导下,针对当地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品种老化、管理粗放、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差等问题,开始以科技引领当地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
南召县鸭河口库区国储林基地种植辛夷6000亩,林下种植共14100亩,其中,连翘4800亩、柴胡6500亩、芍药2000亩、百合500亩、黄精200亩、白及100亩。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根据各种中药材的生长习性,专家团队建议当地将木本药材辛夷和草本药材黄精、芍药、柴胡、百合等品种进行药药套种。据介绍,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转变中药材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涵养水源,美化环境;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专家团队为当地推荐了优质黄精种块,还对当地种植户开展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
1、整体效益原理。
根据系统观点,即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生态农业要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利用系统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进行调控,从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
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利用生态位原理,把适宜的价值较高的物种引入农业生态系统,以填补空白生态位。
3、食物链原理。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往往是食物链较短而简单,这种不仅不利于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而且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人们可以以“有机物”为主线,将各营养级上因食物选择所废弃的物质作为营养源,通过混合食物链中的相应生物进一步转化利用,使生物能的有效利用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4、物质循环和再生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为农产品向系统外输出,不可避免要有向系统内输入的部分。生态农业体系讲究尽量较少的外部投入,通过立体种植及选择还田率较高的作物,以及合理的轮作、制作有机物堆肥等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尤其要注意物质再生利用,使养分尽可能在系统中反复循环利用,提高营养物质的转化及利用效率。
5、生物种群相生相克原理。
利用生物种群相生相克的原理组建高效复合系统,如立体种植、混合养殖等,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生产更多的产品。我国普遍运用的熟制种植(间作、套种、混种、复种)以及立体种养等都是利用各物种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建立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同时也有利用相生相克的原理,有效控制病虫草害。
1、复种制度,称为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农作制度。它是耕作制度为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从广义来说,指农业熟制,作物布局。复种指数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耕作制度,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将原来一年只播种一季农作物的耕地,重复播种一季或两季,变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从而增加复种指数。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在中国,除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因热量条件不足实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区实行复种制。复种北界已越过长城一线,双季稻种植已北移到北纬34°,在云贵高原已上升到海拔2420米处;三熟制界线由北纬25°北移到北纬32°。中国耕地资源不多,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亦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复种指数与作物熟制有一定关系。中国复种指数已从1952年的130.9%提高到1987年的151.2%。全国各类地区复种指数大致为:五岭以南约200%左右;五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约180~200%;长江以北,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为150~180%;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约120~150%; 长城以北地区,除部分旗、县外,大部在1000%以下。根据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和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有效途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