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属不同
川芎,又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雀脑芎、京芎等,是伞形目,伞形科,藁本属的一种中药植物。
白芷,又名川白芷、芳香 , 为伞形目,伞形科,当归属的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
2.形态特征不同
川芎,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发达,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具浓烈香气。茎直立,圆柱形,具纵条纹,上部多分枝,下部茎节膨大呈盘状(苓子)。茎下部叶具柄,柄长3-10厘米,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瓣白色,倒卵形至心形;幼果两侧扁压;背棱槽内油管1-5,侧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6-8。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
白芷,多年生草本,高可达2.5米。根粗大,直生,有时有数条支根。茎粗大,近于圆柱形,基部粗约5~9厘米,中空,通常呈紫红色,基部光滑无毛,近花序处有短柔毛。茎下部的叶大;叶柄长,墓部扩大呈鞘状,抱茎;叶为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形至长卵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锐尖,边缘有尖锐的重锯齿,基部下延成小柄;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全部扩大成卵状的叶鞘,叶片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10~30厘米;总苞缺如或呈1~2片膨大的鞘状苞片,小总苞14~16片,狭披针形,比花梗长或等长;花萼缺如;花瓣5,白色,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向内弯曲;雄蕊5,花丝细长伸出于花瓣外:子房下位,2室,花柱2,短,基部黄白色或白色。双悬果扁平椭圆形或近于圆形,分果具5果棱,侧棱成翅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
白术的“术”字正确是“zhu”(二声)也有人读“shu”(四声)还有也是中药名“川芎”读什么? chuan xiong
川芎属活血化瘀药,辛温性强,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血瘀气滞型疼痛综合征。辛、温、痛,能活血行气。女性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常与当归、桃仁、香附等中药配伍。血瘀痛经闭经者,常与赤芍、桃仁配伍。产后恶露不尽有效,瘀滞腹痛与当归、桃仁等合用
两者区别明显: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均为栽培,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都有引种栽培。多年生草本,全株有香气。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的拳形团块,须根多数,茎圆筒形,中空。叶互生,复伞形花序。川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和庐山厚朴的树皮、根皮、和枝皮。别名紫油厚朴。
制作香囊的材料主要有苍术、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兰、川芎、香附、薄荷、香橼、辛夷、艾叶,另加冰片,还可以适当加入苏合香、益智仁、高良姜、陈皮、零陵香等药材。 香囊囊体可采用单面绒布等布面材料,囊体可根据需要作成多种造形和花色,如吉祥物、生肖动物、卡通人物等。
留香缓释剂的充填
囊体缝制好后,即可向里面充填留香缓释剂由高分子聚合物或普通硅胶和填料配制而成。高分子聚合物可采用丙烯酸聚合物、淀粉聚合物等材料;填料可选用硅藻土、白炭黑等。高分子聚合物和真烊比例为5:1。留香缓释剂的填充量约为囊体体积的1/3,装好留香缓释剂后,将香囊口缝合好,用塑料袋或精美纸盒包装后即为成品。
加香方法
香囊
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水,加2倍的清水稀释,再把香囊浸泡在稀释的液体中,待其充分吸收后,取出晾干即可。还有一种方法是先把香囊在清水中浸泡1-2小时后,取出香囊体将香水的原液直接喷洒在香囊上面,充分吸收后即可。
川芎是伞形科植物,叶互生,托叶向下延伸成鞘状,复伞开花序 ,根茎呈团块状似拳头,而川断是川续断科植物,叶对生无套状托叶鞘,根呈长纺锤形或长圆锥形。
川芎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较湿润的环境。但川芎苓种培育阶段和贮藏期,则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生长期280- 290天。平坝地区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喜有机肥,在施用一般农家肥料的基础上,加施氮肥能显著增产,配合施用磷、钾肥能更多地提高产量。 川芎采用无性繁殖。川芎繁殖材料为地上茎节,俗称“苓子”或“芎苓子”。主产区四川,多选择海拔900- 1500米的山区专门培育“苓子”,供平地或丘陵地栽种。 芩种培育 选地整地选择气候阴凉的高山阳山,或低山半阴半阳山的生荒地或粘壤土。栽前,除净杂草,开垦炼山,挖松土壤30厘米后,作成宽1.5米的畦。 繁殖苓子于12月下旬至翌年1- 2月上旬,将坝区川芎挖起,除去须根和泥土称“抚芎”。然后运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培育“苓子”。 立春前,整平耙细畦面,抚芎按大、中、小分级栽种。行株距分别按:30×30厘米、25×25厘米、20×20厘米见方挖穴,穴深6-7厘米,每穴大的抚芎栽1个,小的栽2个,芽口向上,栽稳压实,然后,施堆肥或水肥,覆土填平穴面。 抚育管理3月上旬出苗。齐苗后进行1次中耕除草,并结合进行疏苗;先扒开土壤,露出根茎顶端,选留粗细均匀、生长健壮的茎秆8-10根,其余的全部拔除。3月下旬至4月底各中耕除草1次,中耕时宜浅锄,避免伤根。结合中耕除草追施1次有机肥,每次每亩施用人畜粪水2500公斤和菜子饼100公斤。 收获苓子于7月中、下旬,当茎节盘显著膨大、略带紫色、茎秆呈花红色时,选阴天或晴天的早晨采挖。收挖后,剔除腐烂植株,选留健壮植株.除去叶片,割下根茎,称“山川芎”,亦可供药用。然后,将所收茎秆捆成小捆运往阴凉的山洞贮藏作繁殖材料。 苓子贮藏苓子贮藏在山洞或阴凉的室内。贮藏时,先在地面上铺一层茅草,将茎秆交错堆放其上,再用茅草盖好。7-10天上下翻动1次。立秋前取出,按节的大小,切成3-4厘米长的短节,每节中间必须留有节盘1个,即成“苓子”。每100公斤“抚芎”,可产“苓子”200- 250公斤。然后,进行个选、分级,分别栽种。 栽种技术 选地整地山区培育繁殖材料,选地后除净杂草,就地烧灰作基肥,耕地深25厘米左右,耙细整平,依据地势和排水条件,作成宽1.7-1.8米的畦。平坝地区栽培,前作多是早稻(早稻前茬最好是苕子、紫云英等绿肥),收割后铲去稻桩,开沟作畦,畦宽约1.6米,沟宽33厘米、深约25厘米,表土挖松整成鱼背形。最好先用堆肥或厩肥撒施畦面,挖土时使之与表土混匀。 适时栽种于立秋前后进行,不得迟于8月底。过早,在高温影响下幼苗容易枯萎;过迟,气温已下降,对根茎生长不利。栽种应选晴天进行,当天栽完为好。栽前,将无芽或芽已损坏的、茎节被虫咬过的、节盘带虫或芽已萌发的苓子,一律剔除。然后,按苓子大小分级栽种。栽时,在畦面上横向开浅沟,行距30-40厘米,深3厘米左右。然后,按株距17-20厘米,将苓子斜放入沟内,芽头向上侧轻轻按紧,栽入不宜过深或过浅,外露一半在土表即可。同时,还要在行与行之间的两头各栽苓子两个,每隔10行的行间再栽l 行苓子,以作补苗之用。栽后,用细土粪或火土灰混合堆肥覆盖苓子的节盘。最后,在畦面上盖1层稻草,以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每亩用苓子30- 40公斤。四川药农多采用栽苓专用工具“菩耙子”栽种,速度快,质量好。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一般进行4次。第1次在8月下旬齐苗后,浅锄1次;间隔20天后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宜浅松土,切勿伤根;再隔20天行第3次除草,此时正值地下根茎发育盛期,只拔除杂草,不宜中耕;第4次于翌年1月中、下旬当地上茎叶开始枯黄时进行,先清理田间枯萎茎叶,不行中耕除草,并在根标周围培土,以利根茎安全越冬。这次培土,产区药农称“薅冬药”。 合理施肥川芎栽种后的当年和第2年,当地上茎叶生长旺盛,形成一定的营养面积,制造大量的干物质时,才能将养分输送到地下根茎,促其生长发育健壮。因此,在栽后的两个月内需集中追肥3次,可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1次每亩施用人畜粪水1000-1500公斤、腐熟饼肥25-50公斤,加3倍水稀释,混合均匀穴施;第2次每亩用人畜粪水1500-2000公斤、腐熟饼肥30-50公斤,兑2倍水稀释施入;第3次每亩先施入人畜粪水2000-2500公斤,兑l 倍水稀释施入,过后用饼肥、火土灰、堆肥、土粪等500公斤混合成干肥,于植旁穴施,施后覆土盖肥。时间在霜降以前为宜,过迟,有机肥不易分解,肥效不高。翌年元月“薅冬药”时,结合培土,再施1次干粪,2-3月返青后,再增施1次稀薄人畜粪水,以促进生长发育,可提高产量。 采收加工:适时采收四川都江堰药农以栽后的第2年的小满后4-5天收获为最适期 。一般在小满至芒种收获。过早采收,地下根茎尚未充实,产量低,影响种植户的收入;过迟采收,根茎已熟透,在地下易腐烂,也导致了产量减少,直接影响到种植户的收入。收时选晴天将全株挖起,摘去茎叶,除去泥土,将根茎在田间稍晒后运回加工。 及时加工收后要及时干燥,一般用火炕干。火力不宜太大,炕时每天要上下翻动1次,经2- 3天后,散发出浓香气时,放入竹筐内抖撞,除净泥沙和须根,即成商品。折干率约为30- 35%。
实际上川芎最开始不叫川芎,叫芎䓖,后因为主产在四川都江堰,芎䓖成为川产驰名的道地药材,这样才被称呼为川芎了。
川芎的无性繁殖造成的:把采挖后的川芎茎,一节节的埋藏在土里,第二年的时候再种植起来,渐渐地植物根茎就变成团块状。为了保证品种不退化,古人还将茎埋在冷的地方,就这样大家就在青城山附近开始种植(温度低)川芎。比起我国其他地区,古四川人民率先掌握了这项无性繁殖技术,因此从唐朝以后,四川逐渐就成为了川芎的道地产区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