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升高可能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引起的,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克隆增殖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就是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显著持续性增多,而且伴有功能异常,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以有疲劳、乏力,起病是比较缓慢的,主要特点就是血小板增多、脾脏增大、出血或者血栓形成。
血小板功能ma是通过抽血检查血液中血凝块强度的最大数值
C。 血小板有五大生理特性: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防止过度的失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可以形成血栓,堵在创口,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并释放肾上腺素等凝血因子,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还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的作用,血小板的数量,质量异常,可能出现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最主要的功能是凝血作用。比方说,假如某位患者的血小板减少,那么一旦出现破损出血之后,出血就很难止住,原因就是血小板少导致的。不过,有些疾病则需要抑制血小板聚集,比方说向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就需要采用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
你好,血小板减少是一类由于外界因素或者自身免疫功能的一些紊乱,导致患者血液当中的血小板的数目减少,进而引起患者发生皮肤粘膜或者内脏出血的一类疾病。那么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类疾病的话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导致自身的抗体破坏自身的血小板,同时抑制骨髓当中的巨核细胞的成熟和分化,进一步导致患者的血小板减低。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有着凝血、止血的作用,(100-300)X10^9/L为正常范围。一旦人体中血小板数量低于100X10^9/L,就属于血小板减少。一般会出现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渗血等症状。但是病情也是分轻重、有等级的,具体如下:
血小板轻度减少(80-100)X10^9/L,大多不表现出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中度减少(50-80)X10^9/L,存在轻度自发性出血,如:皮肤黏膜出血点、出现伤口出血不易止住、女性月经量增多等。
血小板
重度血小板减少<50X10^9/L以下,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较明显的自发性出血,皮肤紫癜最为常见。
更严重者血小板减少至20X10^9/L以下,甚至可以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表现。
我是血液病医生李文雨,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bai 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胞质du脱落而成,但它并非只是细胞碎片,它有zhi一定的结构,能进dao行新陈代谢,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2000~7000个血小板.寿命7~14天.呈双凸圆盘状,大小不一,直径2~4微米,受刺激而活动时,伸出伪足,成为不规则形或棘球状.血小板外被质膜,质膜表面有一层酸性粘多糖的糖衣.血小板质膜上的磷脂化合物含有血小板第3因子(PF3).糖衣和血小板第3因子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过程并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提供吸附表面,促进血凝(使凝血酶原的激活加快2万倍),血小板无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胞质的中央部分称颗粒区,有血小板颗粒,小管系,线粒体,核糖体,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等.血小板颗粒含水解酶,ADP,ATP,5-羟色胺,Ca2+,血小板因子(PF)等,均参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过程和血凝过程.血小板内还含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物等.它们在血小板内的部位尚不明了.胞质周围部分称透明区,有环形排列的微管和微丝,微管与维持血小板的形态有关,微丝参与血小板的收缩活动.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分泌,收缩血块等活动,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血管破损时,它引起血栓形成而又溶解的两方面作用,还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保持血管壁的完整.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