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菌陈蒿”的主治功效有哪些?

 2024-08-28  阅读 1089  评论 0

摘要:白蒿,学名茵陈蒿,别称茵陈或绵茵陈。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多分枝。茎生叶,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有灰白色细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秋季开花,总苞片三四层,卵形;花绿黄色,瘦果长圆形,

白蒿,学名茵陈蒿,别称茵陈或绵茵陈。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多分枝。茎生叶,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有灰白色细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秋季开花,总苞片三四层,卵形;花绿黄色,瘦果长圆形,无毛。根繁殖,全草有香气。   白蒿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京西分布广泛,以中部山区和浅山区居多,多生于田间、地头、路边、沟边,尤其撂荒地里居多。   其茎叶可入药《本草纲目》载:气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白兔食之仙。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附方:茵陈羹。除大热黄疸,伤寒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嫩茎叶可供食用。清明节之际,正是白蒿风华正茂之时,上坟祭祀的人们络绎不绝,顺便采集白蒿治病或是解馋。白蒿的吃法有许多,一是吃包子、团子做馅,二是掺进玉米面蒸窝头,还可以清拌豆腐……都挺好吃。   白蒿窝头:将白蒿嫩茎叶去杂洗净,切碎,掺进玉米面,拌匀和好,蒸窝头。既调剂了伙食,又能防病治病…… 茵 陈 茵陈卷曲绒团状,灰绿密被白柔毛, 叶片羽裂小绒形,清热利湿能退黄。 [来源]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或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植物滨蒿A. scoparia Waldst.et Kitaib.的幼苗。 [产地] 茵陈主产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滨蒿主产陕西、河北、山东等省,在北方作茵陈用,又称“北茵陈”。 [采收] 于早春季节幼苗高6-10cm,除去老茎、根及杂质,阴干或晒干。 [药材形性] 多卷曲呈绒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柔毛,绵软如绒。叶有柄,叶2-3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形,长0.2-O.6cm,全缘。除嫩叶,可见细短幼苗,长1.5-2cm,直径0.15-0.3cm。质软。气微香,味微苦。 以质软,色灰白、有香气者为佳。 [炮稍] 原药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过箩去净泥屑。 [成分] 茵陈含6,7一二甲基七叶树内酯,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a一蒎烯以及一系列乙快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茵陈色原酮和甲基茵陈色原酮以及氯原酸和咖啡酸。 滨蒿含挥发油,油中成分为侧柏醇、1—侧柏酮、藏茴香酮、d一蒎烯、丁醛、丁香酚、杜松油烃等。幼苗尚含利胆有效成分对羟基苯乙酮、氯原酸、咖啡酸、野靛硷、胆硷。 [性味。归经] 苦而微寒,入脾、胃、肝、胆经。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传染性肝炎、胆道感染、胆石症、胆道蛔虫等。 [处方名] 茵陈 茵陈蒿 绵茵陈 嫩茵陈 西茵陈。 [用量、用法] 6-15克,大剂量可用30-60克,煎服。 [保贮]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按: 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iponostegia chinesis Benth、腺毛阴行草S.laeta S. Moore松蒿Phtheirospermun japonicum(thunb.)Keaite及唇形科植物牛至Origanum vulgare L.的全草,在江西、江苏、浙江、广西等部分地区作土茵陈或草茵陈入药,其功用与茵陈不同。但也有个别地区混作茵陈药用,必须区别。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5a7B24DAFFWAlg.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1400秒, 内存占用1.86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