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有一种植物叫商陆?
回答之前把题中的植物名称说明,植物名称中没有“商路”,只有商陆。商陆既是一个科名,也是属名,更是一个植物名称。
商陆是正式中文名,是在《中国植物志》中确定的,这个名称来源于《本草经》。最早古代通称为章柳;别名还有山萝卜、见肿消、王母牛、倒水莲、金七娘、猪母耳、白母鸡等等。是商陆科商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商陆属在我国产有四种,其中商陆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在我国除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外,其他各地都有分布,多为野生在沟谷、山坡路旁、林边,也有在住宅旁、园地栽培的。
商陆的外形特点:直立草本,高一公尺左右,茎干分叉多,绿色或浅红色,植物体无毛。根肥大,肉质,倒圆锥形,外皮浅黄色或灰褐色,里面黄白色。叶片薄,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二十公分左右,宽十公分左右,叶边全缘。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圆柱状,直立,花朵密集;花两性,花被片五个,白色或黄绿色,花丝白色。一般五月到八月开花。果序直立,浆果扁球形,成熟时黑色,六到九月结果。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叫垂序商陆(美洲商陆),它的特点花序细弱,花朵稀少,果序下垂,请注意区别。还有两种日本商陆和多雄蕊商陆,分布比较窄,不太常见。
商陆的用途:第一,它的根可以药用,但以白色的根最好,红色的根有剧毒只能外用。第二,全草可以作农药使用,可以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第三,在一些地方把它的嫩茎叶作蔬菜食用。
商陆叶子可以炒来吃。
商陆有两种:一种茎杆为紫红色,这种商陆有害,不能食用,另外一种茎秆为绿色,这种商陆苗可以食用,是一种优质的野生菜蔬,在第二年春季萌发出的嫩芽就可以食用。
商陆多分布在湖北、江西等地区,每年6~8月开花,它的植株每年秋季到第二年春季成熟,这时可以将绿茎商陆采摘回来炒着食用,有通利的功效。虽然紫红色茎的商陆不能食用,但可以将它的植株加工后作为药材入药。
这要看你当食材卖还是当药卖。当食材卖不需要药监局的许可证,属于初级农产品,但不得宣传此物具有药用价值,并要声明卖的是食材。
当药卖又看你卖给谁;直接卖给不具备鉴识能力的陌生消费者是不行的,因为有的植物例如商陆、华山参根部外形很像人参,但功效与五加科的人参大有区别;卖给药房、药店、药材商不需要药监局的许可证
商陆叶子可以炒来吃。
商陆有两种:一种茎杆为紫红色,这种商陆有害,不能食用,另外一种茎秆为绿色,这种商陆苗可以食用,是一种优质的野生菜蔬,在第二年春季萌发出的嫩芽就可以食用。
商陆多分布在湖北、江西等地区,每年6~8月开花,它的植株每年秋季到第二年春季成熟,这时可以将绿茎商陆采摘回来炒着食用,有通利的功效。虽然紫红色茎的商陆不能食用,但可以将它的植株加工后作为药材入药。
因为商陆有许多的价值。综合它的各方面特点,商陆的价值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种价值。一是它的生态价值,因为商陆的根系特别发达,所以它的保水固土的作用十分明显。二是它的生物农药价值,可以磨成粉用于杀虫,且环境要求不高。三是它的食用价值。茎秆为绿色的商陆是一种特别好的野菜。四是绿肥价值。商陆的氮磷钾含量很高,作为肥料使用更容易被吸收。五是聚锰价值。种植锰可以富集土地中的锰,使得土壤中锰的含量会比较少,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一方面是因为它以上五方面的价值,让大家觉得它是个宝贝。更重要的,人参人参,我们都知道人参的作用是用于提神理气、保健身体的。而商陆之所以被称为是土人生,更重要的在于它全身都是宝贝。在中医方面说,吃了商陆可以抗菌消肿、解毒通便。
中国栽培药用植物,从药食同源观点而言,已有相当长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交通后,曾从国外陆续引进红蓝花、胡荽、安石榴、胡麻、胡桃、大蒜、苜蓿等既供食用,又可入药的各种植物到国内栽培。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述。栀、茜在古时常作染料,姜、韭则为日常食物,但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者皆供药用,反映了这些可获厚利的药食兼用的植物,早就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栽培。此外,《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古农书,记述各类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尤为详备,包括谷物、果蔬、竹木、花卉,以及桑麻棉葛之类,其中药食同用者也很多。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6世纪以前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更为系统全面,显示出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到了隋代还出现了中药栽培专著,如《隋书.经籍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著录有《种植药法》、《种神芝》各一卷,但两书均己亡佚作无存。
唐初,国家曾在京师建立药园一所,用以栽培各种药物,占地三百亩。药园隶属于主管医疗和医学教育的太医署,并设置药园师职务,负责“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同时培训种植药材的专业技术人才。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翼方》中则扼要介绍了枸杞、牛膝、合欢、车前子、黄精、牛蒡、商陆、五加、甘菊、地黄等近20种常用中药种植方法。
北宋嘉祐年间,本草学家苏颂著有《本草图经》,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重要本草著作。书中除详述每一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药材形态、品种鉴别及其他相关内容外,对部分药物亦同时简介其栽培要点,或提示某药为人家园圃所种,某药在某地多种之。四川自古为中药重要产区,不仅品种众多,名优特产道地药材也不少,附子即是其中之一。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彰明知县杨天惠,通过对该县附子生产实际的考察,写出调查报告性质的《彰明附子记》一文,比较系统地叙述了该县种植附子的具体地域、面积、产量,以及有关耕作、播种、管理、收采加工、品质鉴定等成套经验。
元明及清,农书著作较多,如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群芳谱》;清代的《广群芳谱》《花镜》等,继续记载着有关药用植物的栽培内容,有的书还将药物栽培列为专卷,如《农桑辑要》列有“药草”门,《群芳谱》则列有“药谱”,表明对药用植物栽培的重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也记述了约180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其中部分可能是从老农老圃实地采访得来的。清代赵学敏、赵楷兄弟皆为医药学家,他们在所居养素园中曾 “区地一畦为栽药圃”。赵楷著有《百草镜》8卷,书中收载之药,有的即是他在养素园亲手莳栽的品种。赵学敏撰著《本草纲目拾遗》时,曾选用《百草镜》资料。他说:“草药为类最广,诸家所传亦不一其说,余终未敢深信,《百草镜》中收之最详。兹集间登一二者,以曾种园圃中试验。”说明养素园所栽的多为民间药,其栽种目的乃是实验研究。
1949年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中药材生产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许多新的药材产区和药用植物种植场及专门的科研机构,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编辑出版了《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材生产技术》等数十部专著,并对中药材生产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使中药材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据报道,目前全国中药大面积栽培的约250多种,达到33.3万公顷(500万亩)以上,从品种和种植面积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新药材不断出现,进口药材不断减少,出口药材日益增多。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增强人民体质、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