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丸剂是什么?

 2023-08-09  阅读 296  评论 0

摘要:水丸剂,是中药制成的制剂丸药,也叫中成药物。制作的工序比较复杂,也比较繁琐。制作把需要长期服用的方子的中药碾成碎末,用特制的制水丸的工具,制作过程中用水将这些药面制作成大小均匀的小颗粒。水丸是

   水丸剂,是中药制成的制剂丸药,也叫中成药物。制作的工序比较复杂,也比较繁琐。制作把需要长期服用的方子的中药碾成碎末,用特制的制水丸的工具,制作过程中用水将这些药面制作成大小均匀的小颗粒。

水丸是指饮片细粉以水(或根据制法用黄酒、醋、稀药汁、糖液、含5%以下炼蜜的水溶液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

中成药剂型如梧桐子大的药丸多少粒相当于十克



搜一下:中成药剂型如梧桐子大的药丸多少粒相当于十克

需要密封的中成药剂型有

【败稿答案】:A、B、C、D、E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皮绝成药剂型贮藏的掌握。需要密封的中成药剂型有片剂燃枯姿、散剂、注射剂、丸剂和颗粒剂。

药品的剂型都有哪些?

注射剂
分注射粉针和注射针剂,指可注射药物经过严格消毒或无菌操作制成的水溶液、油溶液、混悬剂、乳剂或粉剂。
溶液剂
又称口服液。指非挥发性药物的澄明水溶液,可供注射、内服或外用。
散剂
又称粉剂。是将一种或多种粉碎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剂型,可供内服或饮水。可分可溶性粉、预混剂、中药散剂等。
片剂
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与适量的赋形剂混合后,用压片机压制成扁平或两面稍凸起的小圆形片状固体制剂。
丸剂
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与适量的赋形剂制成的球形或椭圆形干燥或呈湿润状的内服固体剂型。
气雾剂
将药物与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掀开阀门系统,借抛射剂的压力将药物喷出的剂型。供吸入给药、皮肤黏膜给药或空气消毒。
软膏剂
将定量的药物与适宜基质如凡士林、油脂等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易涂布于皮肤、黏膜上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如鱼石脂软膏。有一些软膏虽应用于体表,但所含药物经透皮吸收后可引起全身治疗作用,又称透皮吸收软膏或透皮剂或涂皮剂。
乳化剂
指油脂或其他不溶于水的物质加乳化剂,与水混合后制成的乳状混悬液,供内服的称乳剂,供外用的称搽剂。
泼淋剂
是杀虫药或驱虫药的透皮吸收药液,沿动物背部浇泼或用专用器械按规定剂量体表喷滴。
胶囊剂
将药物分剂量填充于空胶囊内制成的内服剂型。可分为硬胶囊剂和软胶囊剂两种。硬胶囊剂的空胶囊壳是由明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内装粉状或颗粒状药物。软胶囊剂又称胶丸,是用明胶、甘油、水等制成可塑性胶皮,在两片胶皮中间加入油状或半固体油状药物,用制丸机压制成的。
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属煎剂。为生药(中草药)的水浸出制剂。煎剂需加水煎煮,浸剂则加水浸泡。煎浸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所用容器以陶瓷、玻璃为最佳,需临用前配制。
酊剂
酊剂是指生药(中草药)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如橙皮酊、龙胆酊等。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通常100毫升相当于生药10~20克。而挥发性药物(多半为挥发油)的醇溶液称醑剂,如樟脑醑。碘酊本应为醑剂,但人们习惯称为碘酊,也称碘酒。

药品各剂型的区别

药物的剂型与药效关系密切,其对药效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了吸收,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体内过程发生改变,使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作用维持时间、毒副作用等发生改变。药物的剂型与吸收的关系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药物从剂型中释放溶出,而后通过生物膜吸收。前者以剂型因素为主,后者以生理因素为主,两者又密切联系形成吸收过程。各项剂型不同,对吸收的影响各异,现总结如下: 1 口服各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情况 口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情况一般用生物利用度来表示,各种剂型的大小顺序是: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等。 1.1 口服液体剂型 1.1.1 溶液型药剂:药物在该剂型中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液体中,影响吸收的因素有胃液PH、食物粘度、胃的排空、结合作用、溶媒的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等。当服用这类溶液时,由于胃肠液的稀释或胃酸的影响,有的可能有药物沉淀析出,一般沉淀粒子较细时仍可较快吸收,如果沉淀颗粒较大,则可能延迟药物的吸收;油溶液中的药物口服后须先转入水相,然后经粘膜吸收,其从油相转向水相的分配常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因子吸收的快慢受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及分解高度的影响;乙醇溶液中药物吸收较快,因适量的乙醇能增加血流量;制剂中甘油浓度过高时,会降低胃控速率,影响药物的吸收;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以下)能溶解胃肠粘膜的脂质而改变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使被动扩散难以吸收的药物易于吸收,但表面活性剂用量达临界胶团浓度以上时由于形成胶团使脂溶性药物溶于胶团内部而减缓吸收;有些高分子物质如纤维素衍生物、天然树胶、多元醇等有时与药物分子形成配位物,使溶解度降低而影响吸收。 1.1.2 混悬液:混悬剂在吸收前,药物颗粒必须溶解。溶出速率和药物的浓度及附加剂等因素均可影响吸收。一般认为药物溶解度小于1~0.1mg/ml时,其溶出速率是吸收的限速过程,药物微粉化(粒径一般在10μm以下)后可增加药物的溶出。如口服1~3μm粒径的磺胺嘧啶混悬液比口服一般粉粒的混悬液血药峰值高出40%,且达峰时间提前2h。多晶型药物的混悬液放置时间不宜过长,因稳定晶型与亚稳定晶型及无定型可以互相转化,当放置时间延长时,大多转化为溶解度小的稳定型而影响吸收。 1.1.3 乳剂:口服乳剂吸收较好,因乳化后药物易与体液接触,乳化剂也是一种吸收促进剂。如难溶于水的抗炎解热药吲哚的混悬剂或胶囊剂药物吸收不完全,若溶于油中再制成o/w型乳剂,口服吸收的量三倍于混悬液,四倍于胶囊剂。 1.2 口服固定剂型 1.2.1 散剂与胶囊剂:散剂服用后,药物颗粒必须先溶解,影响吸收的因素与混悬剂相似,但有些稀释剂能帮助分散,有些可能吸附药物,从而影响吸收。胶囊剂服用后,明胶胶囊壳须先溶解后才能使药物与体液接触,其对溶出的阻碍作用可有10~20min的滞后现象,另外胶囊中药物的粒径、晶型、分散状态以及应用的附加剂可影响药物的释放—吸收,如疏水性、不溶性稀释剂可防碍药物的释放和吸收。 1.2.2 片剂:片剂是生物利用度问题最多的剂型之一。影响药物释放—吸收的因素有: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稀释剂吸收剂种类、性质和用量,压片时压力的大小,制粒的操作工艺、方法,长期贮存后理化性质改变等都会影响吸收。如吲哚美辛一般要求制成胶囊剂而不用片剂。 2 直肠给药剂型中药物的吸收情况 药物直肠给药的剂型有栓剂和灌肠剂,起局部治疗或全身作用。健康人的直肠平均温度为36.9℃(36.2℃~37.6℃),直肠无蠕动作用,表面无绒毛,皱摺也少,其有效吸收面积以及局部体液容量与胃、小肠相比均要小的多,故直肠一般不是药物吸收的最合适部位,但由于直肠静脉血液系统分布的特殊性即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血液循环,而直肠中、下静脉则是经下腔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有的药物在直肠中可被较多的吸收,如利多卡因的人体血药浓度,在剂量相同的条件下,直肠给药是口服的两倍。另外,直肠给药还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对肝脏的毒副作用,也适合禁食和昏迷的病人,尤其适用于小儿。 2.1 直肠保留灌肠剂:其使用体积较大,保留时间也较长,药物以溶液状态应用,有利于吸收,如添加适量增稠剂(淀粉浆或纤维素衍生物)有助于肠内贮留。 2.2 栓剂:其吸收过程相当复杂,影响因素有基质的种类、药物的粒度和分散状态、附加剂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等。由于栓剂吸收的特点,对于遇酸易破坏,及受肝脏受过作用较强的药物来说,肛门栓是较好的替代制剂。如红霉素栓、甲硝唑栓,最有发展前途的一个是胰岛素栓,其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达到50~60%。 3 肺部吸入剂型中药物的吸收情况 吸入剂型中应用最多的是其气雾剂,此外还有吸入用的气溶胶等。其奏效快,属速效制剂。影响吸收的因素很多,包括呼吸的气体动力学、微粒的大小、药物的性质等。吸入呼吸道的微粒沉积受重力沉降,惯性嵌入和布朗运动三种作用的影响。气雾剂吸入后不同大小的粒子的重力沉降速度可用Stokes定律说明。较大微粒常因重力沉积于鼻腔、咽喉、气管及其分支处,如果微粒太细,则进入肺泡囊后大部分由呼气排出,只有在0.5~5μm范围粒径时主要沉积于肺泡管内,吸收也最好。吸入的药物最好能溶解于呼吸道的分泌液中,否则成为异物对呼吸道产生刺激而影响吸收。分子量大的糖、酶、高分子化合物等肺泡囊难于吸收。若药物吸湿性大,微粒通过湿度很高的呼吸道时,微粒会聚集增大妨碍药物进入深部影响吸收。 4 注射剂型中药物的吸收情况 血管内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在此之探讨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其从注射部位的扩散及向血流的转运是吸收的限速过程。肌肉组织比皮下组织有较多的血管,因此一般吸收较快。 4.1 水溶液:药物的水溶液从肌肉注射部位可在10~30min内吸收。影响因素有分子量、脂溶性等。分子量愈大,吸收愈慢;油水分配系数增加时,吸收速度增加。 4.2 混悬剂:混悬注射剂与胃肠道的吸收一样。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也受粒径、晶型等因素的影响,但不受药物通过胃肠道的时间限制,故可长效。 4.3 油溶液:油溶液在注射部位扩散慢而少,在肌肉内可形成贮库而延缓药物的吸收,其吸收速度与油—水分配系统成反比。 4.4 乳剂:由于淋巴系统转运的特点,乳剂作注射剂时,有利于抗癌药物的淋巴转运。o/w型静脉乳剂液滴大小为1μm时,可使药物贮留于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脏器(如肝、肺、脾等)而达定向分布的作用。 另外,注射剂中加入某些高分子附加剂如增稠剂、络合剂等可延缓药物的吸收。 5 眼用剂型中的药物的吸收情况 药剂的治疗效果首先取决于药物在眼内的吸收率,因角膜属于脂质—水—脂质结构,其影响因素有:药物在眼部的停留时间、药物的解离度、滴眼剂PH值、表面张力、渗透压等。水溶液与角膜接触时间短,生物利用度很低,减少其刺激性,增加稠度,加少量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等有利于药物透入眼内;混悬液滴眼后药物能较好地透入角膜,因药物微粒可长时间存在于结膜囊内,但粒子不能过大,否则刺激流泪可引起药物流失而影响药效;眼膏及油滴眼液与角膜接触的时间都比水溶液长,脂溶性药物可从基质或油相中转入泪液再通过角膜吸收;眼用膜剂以PVA为成膜材料,使用后被泪液逐渐溶解,形成粘稠的胶状液,长时间粘附在角膜上起长效作用,可减少给药次数和药物耗损。 6 皮肤用剂型中药物的吸收情况 皮肤用制剂主要以局部作用为主,近年来出现了透皮释药体系起全身治疗作用。药物的透皮吸收是被动扩散,药物通过角质层的扩散可认为是透皮吸收的限速过程。影响因素有:角质层的水化、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药物的性质、基质的性质等。其中月桂氮K酮是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穿透促进剂,对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及抗肿瘤药等均有透皮促进作用,一般制剂中浓度为1%~10%,与丙二醇合用有协同作用。其他如表面活性剂(用量1%~2%),可改善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加皮肤的渗透性。另外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乙酰胺等也能促进药物的穿透性。 总之,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工艺、赋形剂、附加剂等不同,其吸收不同,最终导致药效及毒副作用的差别。这就要求临床用药时,正确地选择剂型,充分考虑各种剂型因素对吸收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47dAG4DBVBUBlY.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0842秒, 内存占用1.9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