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参是指黄色的人参,是高寒山区阴湿地区生长的一种多年生纯天然草本植物,其味甘,性温,状似人参,当地俗称野山参。
黄精不属于人参的雅称。
简介: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赞美人参的词语有:七两人参,八两为宝;
一、这个七两、八两并不是现在人们所通用的计量单位,指的是过去十六两为一斤中的两,可以说,长成七、八两的人参,至少也得上百年的时间。;
二、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
1、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无法保留水分,温度高于32度叶片会灼伤,郁闭度0.7-0.8。;
2、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
3、生长于北纬33度-48度之间的海拔数百米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
4、人参的别称为黄参、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
三、形态特征;人参为多年生宿根草本,人参主根高30-60厘米,肥厚,肉质,黄白色,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状茎(芦头)短,直立。;
四、分布范围;人参多生长在北纬40°-45°,东经117.5°-134°之间,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河北、山西、山东有引种。苏联、朝鲜和日本也多栽培。
人参寓意人生。人参是众所周知的一大宝,由于人参成长缓慢,一般又生长在深山老林,寻找极其不易,过去采参人常常进山一年也找不到几人,如运气不好空手而归也是常有的事,人参因其稀有而名贵,人参的药用价值非常高。送礼如果送人参表示对方非富即贵。
人参是珍贵的药材,产于深山之中,作用很多。三两人参的意思是说是三两是人参的重量,在民间有句话是说三两为参,七两为宝。
大参疙瘩就是老参。砢山参”其实就是普通种植人参(园参),“砢”是品牌,砢牌人参,就跟空调一样,有海尔空调,格力空调,但是这个“砢山参”根本不是山参,就是园参,专门忽悠不懂人参的顾客,也不是大品牌,人参品质是否有保障不好说,价格比别人贵几十倍,家里有矿的可以买了试一试。
人参 :rén shēn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中国的一种草本植物( Panax schinseng ),小叶卵形,花小、淡黄绿色,伞状花序,结成鲜红色的浆果
百科释义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无法保留水分,温度高于32度叶片会灼伤,郁闭度0.7-0.8。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生长于北纬33度-48度之间的海拔数百米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人参的别称为黄参、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
人参:谐音人生,常和如意等组合,寓意人生如意,还会带有长寿的祝福; 蝙蝠:自古即是富贵祥瑞之物,象征着福气,祥瑞; 花生(又称长生果):长生不息,兴隆不断;
展开全部
图片为红参。
红参是参的熟用品,其加工方法是经过浸润、清洗、分选、蒸制、晾晒、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红参在蒸制过程中,因为热处理会发生化学反应,成份上发生变化。干燥后的红参颜色红润,气味浓香。红参较白参相比组织致密、坚固、储藏性良好。红参俱有补气、滋阴、益血、生津、强心、健胃、镇静等作用。
中文名:人参 拼音名:Renshen 别 名:山参、园参、人衔、鬼盖(《本经》),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广雅》),百尺杵(《本草图经》),海腴、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棰(《辽宁主要药材》)。 英文名: Ginseng,Ginseng Root
拉丁植物名:Panax ginseng C. A. Mey 中文科名:五加科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高丽参(学名:Panax ginseng )别名朝鲜参、别直参。五加科植物人参带根茎的根,经加工蒸制而成。 分北朝鲜红参和南朝鲜红参。高丽参依形色又可分为水参、白参及红参。高丽参有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等作用,适用于惊悸失眠者,体虚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高丽参有多种滋补效能。日本和韩国学者经研究发现,高丽参在预防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方面有明显效果,高丽参还有抗癌,控制疾病,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疲劳,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
向左转|向右转
人参的寓意是:希望像参天大树一样挺拔。
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作黄参、神草、地精、百草之王等。
根据甲骨文记载,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古人就有关于人参的记载,并发明了象形文字“参”。
东汉永宁二年(公元121年),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记载:“人参,药草,出上党(今属晋中东南)。”
这是关于人参产地的最早记录。
《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由此可知,人参还有“人衔”、“鬼盖”等别称。
人工最早栽培人参的记录,在东晋时期。
《晋书》记载:“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
十六国时期,后赵高祖石勒家的园中,培育了人参,长势喜人。
野生的人参十分难得,南北朝时期,野生人参仍属于罕见植物。
《梁书》记载:南梁文学家阮孝绪的母亲王氏得了病,医生说需要人参配药。
当时民间相传钟山有人参,阮孝绪就“躬历幽险”,来到山中寻找,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有一天,阮孝绪忽然发现“一鹿前行”,于是就跟着鹿,后来果然发现了人参,回家后给母亲服用,病很快就好了。
正因为野生人参稀有,古人对人参的记载极为神秘。
《异苑》记载:“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数铧[huá] ,便闻土中有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长二尺许,四体毕备,而发有损缺处。将是掘伤,所以呻也。”
人参又名“土精”,产地在上党的属于上品,这种植物不仅长得像人,还能像小孩一样啼哭。
从前,有个人用犁铧挖人参,听到地里有呻吟之声,循着声音,挖出来一看,原来是犁铧弄伤了人参。
随着帝王贵族对人参需求量加大,“上党真人参”成了御用之物。
野生人参就越来越少了,负责采挖的百姓非常艰辛——“以为患”。
《本草纲目》记载:“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
上党人参在明朝时期就已经绝迹,当时多食用“辽参”。
人参根据产地不同,分为上党的“紫团参”、东北的“辽东参”、朝鲜半岛的“高丽参”、“新罗参”等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