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2024-07-17  阅读 342  评论 0

摘要:半夏:别名:三叶半夏、三步跳、麻王果、燕子尾、地文、守田、和姑、蝎子草等。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禁忌人群: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半夏的基本介绍

半夏:

别名:三叶半夏、三步跳、麻王果、燕子尾、地文、守田、和姑、蝎子草等。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禁忌人群: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半夏的基本介绍】

半夏属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是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产地只有中国和日本。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于水半夏。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常用的半夏分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4种。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味辛,性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半夏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如二陈汤、小青龙汤,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壶丸。

【半夏的应用】

1、湿痰,寒痰证

(1)治痰湿壅肺之咳嗽声重, 痰白质稀者,常与陈皮、茯苓等同用。

(2)治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夹有泡沫,形寒背冷,常与细辛、干姜、五味子等同用。

(3)治风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勘则呕吐痰涎,痰厥头痛,常与天麻、白术、茯苓等同用。

2、呕吐反胃

(1)治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常与生姜同用。

(2)治胃热呕吐,常配黄连。

(3)治胃阴虚呕吐,常配石斛、冬。

(4)治胃气虚呕吐,常与人参、白蜜同用。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1)治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常与干姜黄连、黄芩等同用。

(2)治痰热结胸,胸脘痞闷,按之则痛,常与瓜蒌、黄连同用。

(3)治气郁痰凝之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常与紫苏、厚朴、茯苓等同用。

4、痈疽肿毒,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1)治痈疽发背或乳疮初起,单用本品研末,鸡子白调涂;或半夏用水磨敷。

(2)治瘿瘤痰核,常与海藻、香附、陈皮等同用。

(3)治毒蛇咬伤,可用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此外,本品化痰和胃之功,尚可用治痰饮内阻、气不和、夜寐不安者,每与秫米为伍。

【半夏的营养价值】

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约34%为固体酸、66%为液体酸)、淀粉、烟碱、粘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

【半夏的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半夏的选购】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半夏的食用方法】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27fB24DAFJSBFc.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1117秒, 内存占用1.86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