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中医理论,怎么学中医基础理论

 2023-07-14  阅读 440  评论 0

摘要:怎么学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可以考中医学基础理论。 不管是药学还是中药学,跨考中医学都是可以的。但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学校招生简章是否明确接受跨考?二是只能跨考中医学基础专业。 以北京

怎么学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可以考中医学基础理论。

不管是药学还是中药学,跨考中医学都是可以的。但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学校招生简章是否明确接受跨考?二是只能跨考中医学基础专业。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考研大纲中就明确了非临床5年制考生不能跨考中医临床专业。凡是在最后一栏中写“是”的,都是接受跨考生。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两大标志。其一为《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尚待确定,一般认为书中大部分内容系秦汉医家所作,它系统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后世尊为医经之祖。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医学论文168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疗、养生等,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用药等等,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仍然没有超出它的范围。

其二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出现的3部重要医药著作,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实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第一部是《难经》,成书于汉代,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著。全书以提问质疑的形式列出81个问答,称为“八十一难”。该书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特别是对脉诊与针灸阐发较深。补充与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某些内容,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是《神农本草经》,成书约在汉代,托名为神农所著。该书收载中药365种,按照药物功能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并将药物按养生、延年益寿、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例如该书中提出的麻黄治喘、黄连止痢、常山截疟、海藻治瘿瘤、水银治疥疮等记载,早已被临床证实疗效可靠。该书的出现为中医药临床实际奠定了药物学理论基础,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后世本草学一直受《神农本草经》理论与体例的影响。

第三部是《伤寒杂病论》,为东汉伟大的医家张机(字仲景)所著。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部分,分别讨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前者按六经辨证,后者按脏腑辨证。该书第一次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理、法、方、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好学吗

针推不难,大一都是公共课,上学期学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解剖学,主要是记,下学期学中医诊断学,生理学,也是需要记,同时大一需练功,练的是太极,易筋经,八段锦,大二才开始接触针灸,你会慢慢喜欢上它的。

中医基础理论入门

你想学中医,这是一桩很好的心愿。

我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有一点浅薄的体会,与初学中医的爱好者分享。

学中医,有以下几点好处:

1.眼界开阔。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你若认真学习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论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天人合一”的理论和方法。

比如,有“老寒腿”,遇到节气交接,天气变化剧烈,不仅刮大风,而且气温骤降8到12度,在这种气象条件下,这些“老寒腿”的病人多数可提前3到5天就有感应,个别“敏感”的患者,甚至可提前半个月即有感应,会出现单腿或双腿怕冷或疼痛不适。

经过中医适当的药物治疗或针灸等非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会缓解。有些“老寒腿”会在其后的天气转暖时,症状自然缓解。

你看咱老祖宗经过几千年不断总结、实践,留传下来的中医神奇不?

2.会建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科学思维

你在未学中医之前,见一人患左侧偏头痛,你可能自然想到:头痛就是头里面有问题。的确,有些头痛确是头里有问题。用现代医学的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和技术,找出脑血管病变、脑瘤或脑炎等病因,及时地对因治疗,多可缓解或根治。

但还有一些左侧偏头痛,西医客观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用西药治疗,效果也不明显。找到中医后,中医经过辩证,其中一患者,被辩证为少阳气郁引起的左侧偏头痛,在患者的右脚太冲穴上扎一针,患者的左侧偏头痛立即缓解,治疗一段时间,病被治愈或很长时间没有复发。

这就是中医的上病下治,左病右治。这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辨证施治。你说神奇不?这也是咱中医的魅力所在。

3.学会养生,懂得“治未病”。

中医讲,上工治未病。简单地讲,就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也就是,未病之前,要做好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经发生疾病时,要积极治疗,防止疾病发展和加重。病已经治好了,仍要注意饮食起居,方方面面的调护,防止疾病的复发。

咱们中医,2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先进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够牛的吧?

有以上我简单列举的三大好处,你学中医就树立起信心了。

那么,看哪些中医书籍较好呢?

我首先推荐的是看最新版的中医本科院校的统编教材,它是我国中医界的许多有学问、有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大专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因此,入门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以及中医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的教材学起。

当然,你要想理论扎实,学有渊源。最好是先学较为简单明了的中医的经典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及《温病条辨》等。待你学养渐深后,再通读这些书的原著(先读的是教材讲义),会有一番新的提高的。

至于以后能博览中医各家学说及其书籍,形成你自己的真知灼见,独树一帜,造福后学,那是再好不过了。此为后话,就此打住。

以上是我的一些学中医的浅见,希望对你学中医,有一点帮助。

最后,祝你学有所成,既能有益于自己和家人,又能造福于人民。

近意堂主,2019年10月21日晨作。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如果我是先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那我肯定是坚持不下去学中医的!

建议边理论边实践,先从自己下手,从中受益了,自然就有兴趣也有信心了。

我是从艾灸开始的,有一阵没胃口啥也不想吃,别人给我一个无烟艾条让我灸肚脐,也就灸了二十多分钟吧,就感觉饿了,顿时觉得好神奇!后来就系统开始学习经络,针灸。后来又治好了自己多年的痛经,我的父母也从中受益。之后就更加感兴趣了。

再后来就四处搜集各种医学书籍,最开始是电子版,再后来是纸质版。有一次翻淘宝的记录发现自己已经好几年没怎么买衣服了,但每年买医学书大概都得两三千。

建议您可以多准备点书,想看哪个看哪个!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刚开始可能很多书都看不懂,没关系,看不懂就先放那,以后的某一天突然一个灵感你就恍然大悟了。

我有很多电子版资料,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全部都发给你!

怎样学中医基础理论

改变学习观念。很多学生认为中医基础理论学容易。事实上却是学习不够系统,那么在学习别的课程时,因为对于中医的理念认识不够,导致后面的课程不能理解,死记硬背又任务太过繁重,所以,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却年年不能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就有这方面的部分因素。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课程的基础,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围绕医理讲授的一门课程。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通过理解的方法去学习。道理是没办法单纯靠死记硬背掌握好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还不要忘了用辩证的思维去学习医学|教育网。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很多矛盾概念是双向性的,就像阴阳,既有绝对,也有相对。对于这些概念的掌握要灵活。

怎么学中医基础理论与实践

祖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自先秦至东汉末年,由于《内经》、《难经》 、《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部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简而言之,即理、法、方、药;详而言之则有十大部分,即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辨证学说、治则学说、方药学说、针灸学说、摄生学说。

祖国医学至今不衰,并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关键是这个理论体系建筑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

怎么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没有秘诀,就学校那个教材,你全都背下来都嫌不够!学习,尤其是学中医不要想着有啥捷径,秘诀,你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学习,背诵,对你以后学习其他专业知识都有好处!就比如你修高楼,地基打不好,怎么修高楼,又能修几层?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师承学习科目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26fB24KDVJXCA.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3853秒, 内存占用1.88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