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有很多中药都是很贵的,比如黄芪、人参等等。黄氏、蝎子、僵蚕者几个都还挺贵的,你在正规医院看的?正规医院是不可能多收你钱的。
七岁小孩尽量不要吃人参,通常孩子生长发育时,胃肠功能比较弱。对人参这样大补的食物,要是孩子处在上火阶段,吃了人参以后会加重上火的状况。要是体弱多病的话,吃人参也要严格控制摄入量。人参多用于面色苍白,体虚无力,气喘,贫血的患者应用。
小孩子可不可以吃人参是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来决定的。如果孩子身体体质比较好,并且发育健全是可以不吃人参的,否则会造成孩子上火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体质比较差并且发育也不好,是可以吃人参补一补的。但是切记,一定不能过量的吃,要严格控制人参的食用量,不可以过度滋补。
如果服用的是中药的话,那不建议随便服用的,不然的话可能会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也会对药物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的啊。不宜与酸性西药合用,以免降低疗效。不宜与西药强心苷类为伍,以免引起强心苷中毒。
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作黄参、神草、地精、百草之王等。
根据甲骨文记载,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古人就有关于人参的记载,并发明了象形文字“参”。
东汉永宁二年(公元121年),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记载:“人参,药草,出上党(今属晋中东南)。”
这是关于人参产地的最早记录。
《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由此可知,人参还有“人衔”、“鬼盖”等别称。
人工最早栽培人参的记录,在东晋时期。
《晋书》记载:“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
十六国时期,后赵高祖石勒家的园中,培育了人参,长势喜人。
野生的人参十分难得,南北朝时期,野生人参仍属于罕见植物。
《梁书》记载:南梁文学家阮孝绪的母亲王氏得了病,医生说需要人参配药。
当时民间相传钟山有人参,阮孝绪就“躬历幽险”,来到山中寻找,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有一天,阮孝绪忽然发现“一鹿前行”,于是就跟着鹿,后来果然发现了人参,回家后给母亲服用,病很快就好了。
正因为野生人参稀有,古人对人参的记载极为神秘。
《异苑》记载:“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数铧[huá] ,便闻土中有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长二尺许,四体毕备,而发有损缺处。将是掘伤,所以呻也。”
人参又名“土精”,产地在上党的属于上品,这种植物不仅长得像人,还能像小孩一样啼哭。
从前,有个人用犁铧挖人参,听到地里有呻吟之声,循着声音,挖出来一看,原来是犁铧弄伤了人参。
随着帝王贵族对人参需求量加大,“上党真人参”成了御用之物。
野生人参就越来越少了,负责采挖的百姓非常艰辛——“以为患”。
《本草纲目》记载:“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
上党人参在明朝时期就已经绝迹,当时多食用“辽参”。
人参根据产地不同,分为上党的“紫团参”、东北的“辽东参”、朝鲜半岛的“高丽参”、“新罗参”等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