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疆域辽阔,北疆寒冷,南疆炎热。它还有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山区。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也造就了中国独特的生态自然。中国有很多独特的物种,分散在各处形成地方特色,比如四川的大熊猫。东北这里还有一个吉祥物,就是憨憨的“狍子”。
狍子是偶蹄目鹿科狍子属动物。长约1.2米,重约30公斤。它长着细长的脖子,大眼睛,大耳朵,没有尖牙,特征性的尾根下有白色毛发,外表呆萌。对于南方的人来说,一定不熟悉狍子,这个物种主要生活在稀疏的林带中,主要是在东三省我们能看到它们的踪迹。该地区分布着中国的鹿种。狍子沿着山脉一路繁衍生息。
从东北三省出发,沿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向南。燕山进入太行,经过河北,山西,中间到达秦岭-大巴山系,至多在此。因为后来下来的横断山脉,是毛冠鹿,水鹿等南方鹿种的领地。然而,它们未必是南方看不见的。在西藏,云南,广西高原边界的一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但这个物种特别有名,几乎人人都知道。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吉林省是梅花鹿资源大省,鹿茸之所以称作为“宝贝”,就是因为鹿茸是珍贵的动物食药材、营养价值高、资源稀少而且弥足珍贵,尤其是吉林梅花鹿,全身是宝,它的不同部位都有非常好的医疗、食疗和健康保健的功效,是吉林道地的食药材。野生梅花鹿东北亚种,主要栖息于吉林省的长白山区。
北方道地产区。
党参为常用的补气药材,是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等的干燥根。经过对不同产地党参中胆碱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做的比较研究表明,山西省、东北、甘肃省等道地产区所产道地药材质量较优。生于海拔1560-3100米的山地林边及灌丛中。中国各地有大量栽培。
在我国很多地方种植三七,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均有种植,云南文山最为出名,质量是最好的。文山有“三七之乡”的美誉。
云南文山州各县均有种植。云南文山产三七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习惯称文三七、田七,是著名的道地药材。有“北人参,南三七”的说法。
地道药材又称道地药材,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的中药材。“地道”二字具有原产、真实、特有、优质等含义。我国的地道药材有200余种,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点:具有特定的优良种质;产区相对固定,具有明确的地域性;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和产地加工均有一定特色,比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品质佳,质量好,具特有的质量标准;具有一定的形成历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由于种植规模大,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往往会给地方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黑木耳,真菌学分类属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素可荤,为中国菜肴大添风采。东北山林里的野生黑木耳又好吃又有营养。
2.榛蘑,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山区林区。被人们称为“山珍”、“东北第四宝”。
3.野山菜,主要有蕨菜、薇菜、猫爪子、猴腿儿、刺老芽、刺拐棒、鸽膀子、黄瓜香、小叶芹、山胡罗卜、萎灵仙、四叶菜、山玉米、芥梗、柳蒿芽、婆婆丁、蜇麻子菜等等。
4.天麻,又名赤箭、定风草、水洋芋等,为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块茎入药。天麻是著名的中药材,早在两干多年前就已入药,其性辛、温、无毒。
5.哈什蚂(蟆),别名田鸡, 即中国林蛙,源于满语,东北民间称它为油哈蟆。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滑体亚纲、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动物。
6.长白山野生蚂蚁,吉林省特产,泡酒饮用。
7.灵芝,灵芝又称林中灵、琼珍。是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神经衰弱、虚劳咳喘,延年益寿的功效。
8.人参,又名"人葠",俗称"棒槌",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之一。
9.貂皮,是中国东北三宝之一,素有“裘中之王”之称。貂皮属于细皮毛裘皮,皮板优良,轻柔结实,毛绒丰厚,色泽光润。用它制成的皮草服装,雍容华贵,是理想的裘皮制品。
10.鹿茸,鹿身上最珍贵的东西。是未骨化的角生长在雄鹿的额上,一种有组织的结构,为真皮衍生物。鹿茸含有丰富的复合蛋白质和激素,以及磷酸钙、胶质软骨素等化学成份,是一种高级补品和名贵药材。
东北的黑龙江种植药材最多。
中药材就有道地性的说法,它是指人们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产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名优正品药材,其本质是药材质量好、疗效好,在长期使用中得到了医者与患者的普遍认可。然而,中药材道地性的划分标准主要来源于实践经验,是人为的、相对的、模糊的,许多道地药材质量形成的科学机理尚不清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在道地产区内同种药材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刺五加为东北三省道地药材之一,系野生品种,从产地看东北三省就刺五加产的比较好。
刺五加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小兴安岭、伊春市带岭)、吉林(吉林市、通化、安图、长白山.靖宇)、辽宁(沈阳)、河北(雾灵山、承德、百花山、小五台山、内丘)和山西(霍县、中阳、兴县)。朝鲜、日本和俄罗斯也有分布。
一般生于森林或灌丛中,海拔数百米至2000米。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微荫蔽。宜选向阳、腐殖质层深厚、土壤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东北特产的中药,最著名的是人参。其它影响较大的还有:鹿茸、鹿鞭、蛹虫草(北冬虫夏草)、辽细辛、海金砂、北龙胆草、关黄柏、防风、五味子等。
人参大补元气,在古代急救中,人参是不可或缺的,譬如:红楼梦中秦可卿生病时,需要需要很多的上品人参,王熙凤就趁机当了一次大好人。鹿茸、鹿鞭是传统的壮阳药,曾经很名贵的。北冬虫夏草的药效其实并不弱于藏虫草,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力功效。
五味子很早就被发现有多种神奇功效,近来科学研究证实,其中提取出来的某些成分,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有很好的抵制作用。为攻克此病提供了更多光明。其它的药材也各具特色,不再一 一赘述。
1、黄芪。黄芪别称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等,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2、人参。生长于北纬33~48度之间的海拔数百米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
3、柴胡。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湖北、四川等地。
4、刺五加,为五加科五加属小灌木,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山西等地。
东北不产川贝。首先东北产的贝母叫做平贝,和川贝不是同种东西,也就不存在东北川贝的说法了。
其次,正品是相对而言,我们把东北贝母当作川贝看,就不是正品了,川贝和平贝的药效有一定的差别需要注意区分。川贝,熟悉中药的人都知道中药里有很多以产地来命名的中药,并且带有一定的道地性。川贝,多产自四川和西藏地区。
考点1、7本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考点2、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考点3、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考点4、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
考点5、有毒与无毒:有毒,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
考点6、七情配伍概念: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即指单味中药配伍同用的七种情形。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考点7、君臣佐使概念:是指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医组方的原则。
考点8、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考点9、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考点10、常用的道地药材: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华南药、西北药、藏药。
考点11、植物药的一般采收原则: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
考点12、药材常见的加工方法:拣、洗;切片;蒸、煮、烫;搓揉;发汗。
考点13、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提取方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考点14、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进行分离;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的极性和溶解性差异进行分离;利用酸碱性进行分离;利用沉淀试剂进行分离。
考点15、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常见的方法有简单的液-液萃取法及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考点16、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固-液吸附用得最多,并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及半化学吸附之分。
考点17、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常用有透析法、凝胶过滤法、超滤法和超速离心法等。
考点18、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及沸点进行分离:离子交换色谱法适于可离子化的物质的分离。
考点19、生物碱的分类:吡啶类生物碱、莨菪烷类生物碱、异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有机胺类生物碱。
考点20、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性状、旋光性、溶解性。
考点21、含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苦参、山豆根、麻黄、黄连、延胡索、防己、川乌、洋金花、天仙子、马钱子、千里光、雷公藤。
考点22、含氰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考点23、含醌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丹参、紫草。
考点24、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
考点25、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中药: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