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的定位力作用,足三里定位与主治作用

 2023-08-02  阅读 949  评论 0

摘要:足三里定位与主治作用风湿病相当于中医里的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

足三里定位与主治作用

风湿病相当于中医里的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

根据体内风、寒、湿邪比重的不同,痹症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其中风邪偏重者为行痹,寒邪偏重者为痛痹,湿邪偏重者为着痹。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故风邪治病具有病位不固定的的特点,故风寒湿三邪杂至而引起的痹症,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即是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寒性凝滞,即寒邪伤人,易致所伤部位之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所以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身体肢体关节疼痛,痹症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湿性重浊,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表现,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着难移,称之为“着痹”或“湿痹”。

痹症的治疗以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主穴是阿是穴和局部经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寒痹)配肾俞、腰阳关;着痹(湿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寒痹、湿痹可以加灸法,大椎、曲池也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还可以加拔罐。

膈俞、血海能活血祛风,乃遵“治风先治血,血腥风自灭”之义;

肾俞、腰阳关能够温肾阳,遵“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一,振奋阳气以祛寒邪;

阴陵泉、足三里能健脾祛湿,大椎、曲池能邪热疏风、消肿止痛。

大椎、膈俞、肾俞、腰阳关均位于颈、背部,大椎在低头时颈后最高凸的骨头下找,膈俞、肾俞、腰阳关分别是第七胸椎、第二腰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2cm)。

在找这几个穴位的时候,我们不妨借助一下人体自身的骨性标志来快速的定位,我们肩胛骨的下角平对的就是第七胸椎棘突或棘突下,两侧髂脊最高点连线对应第二腰椎棘突或棘突下,确定这两个位置后,膈俞、肾俞、腰阳关就很好找啦。

血海位于膝盖附近,在股前区,股内侧肌隆起的地方;曲池在手肘,曲肘90°,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预防痹症

痹症的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该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特别是居住在寒冷地区或在气温骤变季节,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劳作运动汗出肌疏之时,切勿当风贪凉,承热冷浴。内衣汗湿及时更换,垫子、褥子应勤洗晒。居住和作业地方保持清洁和干燥。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足三里的定位,主治和针刺操作

足三里这种穴位是属于一种保健的穴位,一般可以按压局部有酸胀的感觉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局部进行针刺。感冒的话一般于指腹用力的按压,刺激穴位。按摩穴位本身是属于一种辅助治疗,如果有疾病还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措施。

足三里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足三里的位置在胫骨粗隆前缘后一寸,外膝眼下三寸的位置。足三里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可以治疗下肢疾病,以及胃肠疾病,膝关节疼痛,可以补中益气,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平时可以适当的热敷,或者按摩足三里,也可以通过艾灸疗法刺激足三里,达到治疗效果。

足三里怎样定位准确

1.膝眼穴

标准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分布有隐神经的髌下支。

功用:活血通络,疏利关节。

主治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病,髌骨软化症等。

刺灸法:屈膝,从前外向后内或从前内向后外斜刺0.5-1寸,可灸。

2.梁丘穴

取穴方法: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尿血。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 1~1.2寸。

附注:足阳明经郄穴。

3.梁丘穴

别名:鹤顶穴,跨骨穴。

穴义: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3.复溜穴Fù liū(KI7)

主治疾病: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后溪穴、阴郄穴治盗汗不止;配中极穴、阴谷穴治癃闭。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肾经经穴。

4.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曲池穴治瘾疹。

刺灸法:直刺 1~1.5寸。

别名:百虫窝穴,血郄穴。

穴义: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腿部穴位图解大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5.承山穴

取穴方法:人体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疾病: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大肠俞穴治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

别名:鱼腹穴,肉柱穴,伤山穴,鱼肠穴,肠山穴,鱼腹山穴,玉柱穴,鱼腰穴。

穴义: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7.解溪穴 Jiě Xī(ST41)

取穴方法: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剖: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痿痹。

附注:足阳明经所行为“经”。

腿部穴位图解大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6.解溪穴

别名:草鞋带穴,鞋带穴。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8.委中穴 Wěi zhōng(BL40)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疾病: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人体穴位配伍:配大肠俞穴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 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附注: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足三里的定位与主治作用

涌泉归属足少阴肾经,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可以针刺,可以艾灸,可以按摩,可以贴药。

主治的是头项痛,音不能言,惊风,黄疸,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足心热痛,癫狂,休克等。

解剖来看,针体穿过皮肤→浅筋膜→跖腱膜经趾短屈肌→第二状肌→第二、第三骨之间的第一趾侧骨间肌内。

支配该皮区的神经是足底内侧皮神经。

讲一下具体的运用。

①涌泉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中的井穴,属木。为肾经的子穴。涌泉穴在人体最下面的足底部,传统针灸取穴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故艾灸涌泉可治疗久治不愈的神经性头痛、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

②按脏病取井穴方法,涌泉又为昏迷、休克、中暑、小儿惊风等神志疾病的急救要穴。

③肾为先天之本,人身之元阴元阳,精之所舍,胞之所系,井穴可治脏腑之病。故灸此穴,可使不正之胎位获得矫正。和昨日讲的至阴穴一样,至阴穴是膀胱经的最后一个穴位,也是沟通膀胱经与肾经。

④厥证伍肝俞、脾俞、丰隆,以疏肝郁、运脾气、化痰浊治其本,佐神门、心俞宁心气养神明,方名“涌泉平厥愈癫方”。

⑤治狂证,伍大陵、曲池消心火除热邪,佐人中、隐白、少商醒神开窍,辅丰隆和胃化痰降浊,方名“涌泉省神愈狂方”。

⑥治痫证,佐丰隆以杜生痰之源,伍神门、间使以开窍醒神,取筋缩以缓筋松节而定搐,方名“涌泉定搐愈痫方”,昼发者辅申脉,夜发者辅照海。

⑦治小儿急惊风,伍人中、大椎、合谷、十宣、太冲、阳陵泉,以平肝熄风,清热开窍,镇惊安神,方名“涌泉急惊方”。

⑧治慢惊风,佐中脘京门、食窦、天枢、足三里、行间,以温补脾肾,培元息风名“涌泉慢惊风方”。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120B24DBFZVAlI.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2713秒, 内存占用1.89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