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分子式为C5H9NO4,一种有机化合物,其结构式为:
为无色晶体,有鲜味,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是一种酸性氨基酸。分子内含两个羧基,化学名称为α-氨基戊二酸。谷氨酸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动物脑中含量也较多。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味精中含少量谷氨酸。
聚谷氨酸是经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得到的谷氨酸聚合物,分子量可达300万以上,其侧链上大量的羧基使得它结构类似把大梳子,拥有螯合元素、吸水保湿、植物生长调节等功效。
聚谷氨酸可以使肥料利用率由30—35%提高40-50%,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7-12%,作物平均增产10-25%,根茎类作物增产达60%以上。
味精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日常生活中很多食品,如即食面、薯条、虾片、酒楼点心等都含有味精。
人类使用味精的历史其实不长,1908年一名日本科学家吃晚餐时,在汤面里加了点海藻,发觉美味无比。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发现当日使汤面变得美味的原因是来自一种氨基酸的钠盐-谷氨酸钠,结构简式为 HCOOCH2CH2CH(NH2)COONa 。谷氨酸钠很易溶于水中,水里只要含有万分之儿的谷氨酸钠,我们就能尝到鲜味,所以味精的调味效率十分的高。味精所以能够使食物变得美味,是因为它能增强味蕾的敏感度,使人更容易感觉到食物的味道。味精在160°C时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不仅没有鲜味,反而有微毒。因此,在炒菜时使用味精,最好在出锅之前加入。味精遇碱会变成谷氨酸二钠而失去鲜味,故不宜在碱性食品和碱性汤汁中使用。在酸性菜肴中加入味精效果也不明显,因谷氨酸钠与酸反应生成谷氨酸。此外,甜的食品不必加味精,即使加了也吃不出什么鲜味来。味精不仅能调味,而且进入人体后,很快变成谷氨酸,可直接被吸收,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食用六克以下的味精是不会产生毒害的。但是有些人对味精会有过敏的反应,吃了含有味精的食物后,会出现腹痛、口渴、头眩、出汗、恶心等症状。此外,有些几童吃了这类食物后会变得过度活跃。而且味精似乎有助于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剌激神经的作用,容易引起痛风症,引致手足关节剧痛。味精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过去,首先是用盐酸使小麦面筋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谷氨酸,精制后再用碱中和,谷氨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谷氨酸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就可得到含有食盐的味精,少量食盐可以吃出味精的鲜味。现在利用淀粉(各种薯类、玉米等)和糖蜜及无机盐配成营养液,使微生物菌 种进行发酵后制成味精。不是。
甲胺盐由阿维菌素改造而成,是一种半合成抗生素类杀虫剂农药,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渗透性强,其作用机制是增强神经质谷氨酸盐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使大量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使细胞功能丧失,扰乱神经传导,对螨虫、线虫寄生性昆虫具有极高杀虫活性。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棉花等农作物上的多种害虫的防治。
甲胺盐酸盐(英文名:Methylamine hydrochloride)是分子式为CH5NHCL;CH6CLN,分子量为67.52的化合物。用作分析试剂,也用于有机合成。
谷氨酸是里索逊1856年发现的,为无色晶体,有鲜味,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等电点3.22。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动物脑中含量也较多。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味精中含少量谷氨酸。
可以用味精水浇花的,因为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可以提取出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按照味精资源化利用方式,对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分类,直接提取有价值资源、发酵资源化利用、生产有机无机肥、生物工业资源化利用、配置真菌液体培养基等。
味精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但是不是100%的谷氨酸钠,在成品的味精中还是有其它的养分的。谷氨酸钠对人体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为人体不缺少谷氨酸,人体能自身的合成谷氨酸。但是对于植物、绿植、花卉来说,谷氨酸的作用非常的大。
味精废水浓缩液冷却至室温后有大量的硫酸铵晶体析出,硫酸铵可作为无机肥料,剩余的浓缩液提取谷氨酸后可以进一步制成有机肥。
耐高温。聚谷氨酸[ployglutamic acid,简称为聚谷氨酸]是以谷氨酸为唯一单体的共聚高分子聚合物。聚谷氨酸最早发现于1937年。研究人员在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与糖化菌(Bacillus mesentericus)的细胞荚膜中发现聚谷氨酸,是某些微生物荚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后期日本研究者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纳豆杆菌(Bacillus natto)中也发现聚谷氨酸。
迄今为止,以味之素株式会社、明治制果公司和广崎大学为代表的国外单位对聚谷氨酸的性能,合成和应用做了较深入地研究,γ型聚谷氨酸已有商业产品,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相对较少,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对聚谷氨酸的合成与性能做了基础性的研究。因此加强聚谷氨酸的研究,特别是对下游加工提取过程系统研究,构建可降解生物高分子的一个研究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性质
聚谷氨酸属于聚酯类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完全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性材料是指通过自然界微生物(细菌、真菌等)作用而发生降解的高分子物质。该种材料降解的产物无毒无害,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近年来这种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聚谷氨酸由L-或/和D-谷氨酸通过谷氨酰键连接而成,不同的微生物合成的立体化学结构和分子量不同,已经发现的主要有三种立体化学结构:D-谷氨酸组成的均聚物(D-PGA),L-谷氨酸组成的均聚物(L-PGA),D-型和L-型谷氨酸组成的共聚物(DL-PGA)。
作为一种水溶性脂肪族聚酯,聚谷氨酸分子中有大量的游离的亲水性羧基,因此聚谷氨酸具有高度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可吸收性、无免疫原性和可化学衍生性,聚谷氨酸可在酸性水溶液中(如胃酸环境下)自发或在酶的促进下降解为小分子谷氨酸,而谷氨酸单体可参与三羧酸循环被人体吸收,并无任何毒副作用。聚谷氨酸分解或燃烧后,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可被植物吸收,对环境无毒无害。
聚谷氨酸在体内环境下受生物酶的作用,会降解生成无毒的短肽、小分子或氨基酸单体,在自然环境中,会受到微生物的作用而降解;在生理功能方面可防止细胞脱水、保护细胞免受蛋白酶的降解;在放射线照射下,聚谷氨酸会发生分子间的结合,提高吸水性能,由此可开发出一种强吸水性的生物树脂。此外,由于聚谷氨酸易在冷水中分散,可制成水凝胶,聚谷氨酸水凝胶有良好的粘弹性,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耐高温,耐酸、碱、盐,耐渗透压,抗冻融等优良特性。
谷氨酸,化学式为C5H9NO4,分子量为147.13,是一种酸性氨基酸。
分子内含两个羧基,化学名称为α-氨基戊二酸。谷氨酸是里索逊1856年发现的,为无色晶体,有鲜味,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等电点3.22。谷氨酸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动物脑中含量也较多。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味精中含少量谷氨酸。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