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大多数生物共有的主要代谢途径。 这是以葡萄糖1分子为基质,经约10个阶段的反应产生丙酮酸2分子、NADH H分子、ATP分子的过程。 因此,EMP途径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能耗和产能),三个产物和10个反应。
原理:
在细胞液阶段的过程中,1分子葡萄糖或糖原中的1个葡萄糖单位,氧化分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 此过程中产生的两对NADH+H+,由递氢体α-磷酸甘油(肌肉和神经组织细胞)或苹果酸(心肌或肝脏细胞)传递进入线粒体,经过线粒体内氧化呼吸链的传递,最终氢氧结合生成水。
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至生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
肝脏有多种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包括分泌胆汁解毒代谢,参与凝血合成等,肝脏还是解毒的重要器官,但肝功能不好的时候,则容易诱发肝昏迷,主要是体内毒性物质不能排出。将有毒的物质转化为无毒胆汁内的分泌物或者是血液中的物质,进行体外排泄。另外,患者平时应注意不要饮酒、不要熬夜、不要劳累。
肌糖原不是不会分解,会分解的,你剧烈运动的时候肌糖原也会分解
肝糖原分解完了之后 是脂肪 这时候 然后是蛋白质
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glucose,Glc)及糖原(glycogen,Gn)。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
糖酵解途径中有3个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它们是糖无氧酵解途径的三个调节点,其中以6-磷酸果糖激酶1的活性是该途径中的主要调节点。
(一)己糖激酶活性的别构调节
骨骼肌中的己糖激酶的Km相对较小,在血糖达到一定浓度后,活性就能达到最高,它是一种别构酶,其活性受到自身反应产物6-磷酸葡萄糖的抑制。肝内的葡萄糖激酶的直接调节因素是血糖浓度,由于葡萄糖激酶Km相对较大,在餐后、血糖浓度很高时,过量的葡萄糖运输到肝内,肝内的葡萄糖激酶激活;葡萄糖激酶也是别构酶,活性受到6-磷酸果糖的抑制,而不受6-磷酸葡萄糖的抑制,这样可保证肝糖原顺利合成。
(二)6-磷酸果糖激酶1的别构调节
6-磷酸果糖激酶1是糖酵解途径中最重要的一个调节点,它是别构酶,由4个亚基组成,有很多激活剂和抑制剂。高浓度ATP、柠檬酸是此酶的变构抑制剂。ADP、AMP、2,6-二磷酸果糖(Fructose2,6bisphosphate,F-2,6-BP)是此酶的变构激活剂。2,6-二磷酸果糖尽管和1,6二磷酸果糖结构相似,但F-2,6-BP不是6-磷酸果糖激酶1的产物,而是6-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烈的激活剂、最重要的调节因素。
F-2,6-BP的生成是以6-磷酸果糖为底物在6-磷酸果糖激酶2(6-phosphofructokinase2,PFK2)催化下产生。6-磷酸果糖激酶2是双功能酶,包括6-磷酸果糖激酶2与2,6-二磷酸果糖酶2活性,它们同时存在于一条55x103(55kDa)的多肽链中。6-磷酸果糖激酶2的别构激活剂是底物F-6-P,在糖供应充分时,F-6-P激活双功能酶中的6-磷酸果糖激酶2的活性、抑制2,6-二磷酸果糖酶2活性,产生大量F-2,6-BP.相反,在葡萄糖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胰高血糖素刺激产生cAMP,激活A激酶,使双功能酶磷酸化后,双功能酶中的6-磷酸果糖激酶2活性抑制而2,6-二磷酸果糖酶2活性激活,减少F-2,6-BP产生。由此可见,在高浓度葡萄糖的情况下,2,6-二磷酸果糖浓度提高,可激活6-磷酸果糖激酶1,促进糖酵解过程进行。F-2,6-BP在参与糖代谢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过程的第二个调节点,1,6-二磷酸果糖是此酶的别构激活剂,而ATP是该酶的别构抑制剂,ATP能降低该酶对底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亲和力;乙酰辅酶A及游离长链脂肪酸也是该酶抑制剂,它们都是产生ATP的重要物质。
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glucose,glucoseGlc)及糖原(glycogen,glycogenGn).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
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与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多元醇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己糖代谢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