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的作用机制,试述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2023-07-14  阅读 1069  评论 0

摘要:试述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的种类较多而数量极微。化学成分有氮(N)、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脯氨酸(Pro)、苯丙氨酸(Phe)等等。1、

试述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激素的种类较多而数量极微。化学成分有氮(N)、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脯氨酸(Pro)、苯丙氨酸(Phe)等等。

1、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可分为含氮(N)的蛋白类激素(由氨基酸、肽、蛋白衍生而成)和类固醇类激素两大类

对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的描述错误的是( )

类固醇激素才是专有名词,因为固醇属于类固醇,类固醇除了固醇还有胆汁醇等物质。真正的固醇没有激素,固醇只是可以构成激素而已,所以严格来说,没有固醇类激素。

固醇类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又称类固醇 所以没啥区别。

简单的说,类固醇包括了固醇和一些固醇衍生物。

简述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由特定器官分泌的特异性物质,弥散入血液,由血循环运送至远离的器官(靶器官),调节特定生理过程的速率。

随着对激素传递信息的作用及传递方式的认识逐步深入,除远距分泌外,还有旁分泌和神经内分泌,传统概念已显不足。激素的广义概念为:激素是由某种特化的细胞所分泌的传递信息的高效能化学物质,经体液传送,对其它细胞发挥刺激或抑制作用,以调节被作用细胞的机能。

按化学结构,激素可分为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激素的作用可归纳为:直接或间接地加速或抑制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调节、控制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维持内环境恒定;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和环境条件急剧变化的抵抗力或适应能力。

简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氮是生命元素:没有氮就没有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氮素的重要性:

蛋白质含氮16-18%,蛋白态氮占植株全氮的80-85%;叶绿体重含蛋白质45-60%;酶本身就是蛋白质,酶是植物体内生化反应和代谢过程中的催化剂;核酸(DNA,RNA)含氮15-16%,核酸态氮占植株全氮的10%左右;另外,氮是维生素(B1,B2,B6,PP等)的组分,生物碱、内源激素(IAA,CTK)以及磷脂也都含有氮。

试述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含氮的激素指的是蛋白和多肽类激素。

这类激素无法自由通过细胞膜,只能和细胞膜上外侧的受体结合。固醇类激素是脂溶性,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所以可以和细胞内受体结合(一般是转录因子)。激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含氮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多肽链、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含碘衍生物、胰岛素为蛋白质等),这种的激素的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第二种激素,即固醇类激素,化学本质为类固醇(如性激素为脂质,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等),这种激素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核中,一部分受体位于细胞质中,仅有极少一部分的受体位于细胞膜。

试述氮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化学结构大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类固醇,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等)、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等)。

第二类为氨基酸衍生物,有甲状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

第三类激素的结构为肽与蛋白质,如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胃肠激素、胰岛素、降钙素等。

第四类为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学说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类固醇 以下是一些常见激素的化学本质:

1.含氮类激素:

一是肽类或蛋白质类激素,包括下丘脑、垂体、胰岛和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

二是胺类激素(氨基酸衍生物激素),主要有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如醛固酮)、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3.脂肪衍生物激素:前列腺素。

简述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DNA复制时前导链与随从链的合成有哪些不同

1.简述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及其扩充。

2.何谓DNA的半保留复制?简述复制的主要过程。

3.DNA复制时,应具备哪些条件?

4.造成DNA损伤的因素是什么?损伤的修复方式有哪几种?

5.简述DNA损伤的修复类型。

1.1958年,Crick提出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DNA是遗传的主要物质,携带有遗传信息。通过复制,遗传信息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DNA把遗传物质传递给RNA的过程称为转录。RNA通过翻译,以三个碱基序列决定一个氨基酸这种遗传密码方式,决定蛋白质的基本结构。这种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称为中心法则。其扩充包括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指导DNA合成的反转录过程。同时RNA本身也可以进行复制及翻译成蛋白质。

2. DNA在复制时,亲代DNA两条链均可作为模板,生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DNA,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称为半保留复制。复制的主要过程是:(1)拓扑异构酶松弛超螺旋;(2)解螺旋酶将双股螺旋打开;(3)单链DNA结合蛋白结合在每条单链上,以维持两条单链处于分开状态;(4)引物酶催化合成RNA引物;(5) DNA 聚合酶Ⅲ 催化合成新的DNA 的领头链及冈崎片段;(6)RNA酶水解引物, DNA聚合酶Ⅰ催化填补空隙;(7) DNA连接酶将冈崎片段拼接起来以完成随从链的合成。

3. (1)底物:以脱氧三磷酸核苷为底物,总称dNTP,包括dATP 、dGTP 、dCTP 、dTTP。

(2)模板:要有母链DNA为模板必须先解链,解旋。双链解开后,两链均可做模板。

(3)酶和蛋白质因子:DNA聚合酶等,还需要特定的蛋白质因子。

(4)引物:以小段RNA作为引物。

4. 造成DNA损伤的因素及损伤的修复方式:

(1)引起DNA损伤的因素:主要是一些物理和化学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等。

(2)损伤修复的方式有: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SOS修复。

5. 修复是指针对已经发生的缺陷而施行的补救机制,主要有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SOS修复。光修复:通过光修复酶催化完成的,需300~600nm波长照射即可活化,可使嘧啶二聚体分解为原来的非聚合状态,DNA完全恢复正常。切除修复:细胞内主要的修复机制,主要有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Ⅰ及连接酶完成修复。重组修复:先复制再修复。损伤部位因无模板指引,复制出来的新子链会出现缺口,通过核酸酶将另一股健康的母链与缺口部分进行交换。SOS修复:SOS是国际海难信号,SOS修复是一类应急性的修复方式,是由于DNA损伤广泛以至于难以继续复制由此而诱发出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1.简述三种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2.试述复制、转录、翻译的方向性。

3.简述原核生物蛋白质翻译延长过程。

1.(1)mRNA的作用:以一定结构的mRNA作为直接模板合成一定结构的多肽链,将mRNA上带有遗传信息的核苷酸顺序翻译成氨基酸顺序,即mRNA是通过其模板作用传递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2)tRNA的作用:tRNA是转运氨基酸的工具。作为蛋白质合成原料的20种氨基酸各有其特定的tRNA,而且一种氨基酸常有数种tRNA来运载。

(3)rRNA的作用:它和蛋白质结合成核蛋白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1)复制的方向性:DNA复制时,每个复制子可形成两个复制叉,如模板单链DNA3’→5’的方向与复制叉方向相同,则是连续复制;如果模板方向和复制叉方向相反,则DNA合成为不连续合成。

(2)转录的方向性:DNA模板解链方向是3’→5’;转录RNA合成的方向是5’→3’。

(3)翻译的方向性:核蛋白体沿mRNA从5’→3’方向进行翻译,所合成的多肽链方向是由N端→C端。

3.(1)进位:氨基酰-tRNA根据遗传密码的指引,进入核糖体A位;

(2)转肽(成肽):在转肽酶作用下,将P位点上肽酰基转移到A位点氨基酰-tRNA上,在A位上形成肽键,肽链延长;

(3)转位(移位):核糖体在mRNA上以5’→3’移动三个核苷酸距离,卸载的tRNA离开P位点移至E位,在A位上新形成肽酰-tRNA又移到P位上,下一个密码子对应A位点。

1.区别酶蛋白与蛋白酶。

2.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的相互关系如何?

3.简述“诱导契合假说”。

4.简述Km和Vmax的意义。

5.区别酶的激活与酶原的激活。

1.酶蛋白与蛋白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酶蛋白是全酶的一部分,结合酶中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助因子,全酶等于酶蛋白+辅助因子。只有全酶才具有催化作用,将酶蛋白与辅助因子分开后,均无催化作用。如琥珀酸脱氢酶是由酶蛋白部分和辅助因子FAD结合构成的,只有琥珀酸脱氢酶这一全酶才具有催化活性。而蛋白酶是水解蛋白质的酶,为一完整的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属于单纯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是胰腺分泌的水解蛋白质的酶。

2.(1)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全酶,单独哪一种都没有催化活性;

(2)一种酶蛋白只能结合一种辅助因子形成全酶,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

(3)一种辅助因子可与不同酶蛋白结合成不同的全酶,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4)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而辅助因子具体参加化学反应,决定酶促反应的性质。

3.酶在发挥其催化作用之前,必须先与底物密切结合。这种结合不是锁与钥匙式的机械关系,而是在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酶的构象改变有利于与底物结合;底物也在酶的诱导下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酶的催化攻击,这种不稳定状态称为过渡态。过渡态的底物与酶的活性中心结构最相吻合,从而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4.Km(米氏常数):

(1)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2)当ES解离成E和S的速度大大超过分解成E和P的速度时,Km值近似于ES的解离常数Ks。在这种情况下,Km值可用来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此时,Km值愈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小;Km值愈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大。Ks值和Km值的涵义不同,不能互相代替使用。

(3)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结构、酶所催化的底物和外界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各种酶的Km值范围很广,大致在10-2~10mmol/L之间。

Vmax(最大速度):

Vmax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便可从Vmax计算酶的转换数。酶的转换数定义是:当酶被底物充分饱和时,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或活性中心)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对于生理性底物,大多数酶的转换数在1~104/秒之间。

5.酶的激活与酶原的激活不同。酶的激活是使已具有活性的酶活性增高,即使酶的活性由小变大。如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唾液淀粉酶本身就具有水解淀粉的能力,只是活性较低,加入氯离子后,使水解淀粉能力增强。而酶原的激活是使本来无活性的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即使无活性变为有活性。如肠激酶是胰蛋白酶原的激活剂,胰蛋白酶原本身没有水解蛋白质的能力,当加入肠激酶后,肠激酶能引起胰蛋白酶原分子结构改变,并使之转变成胰蛋白酶,后者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

1.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2.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3.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4.NADPH有哪些重要的生理意义?

5.什么是糖异生的三个“能障”?克服这三个“能障”需要哪些酶?

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7.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1.⑴糖酵解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当机体缺氧或剧烈运动,肌局部血液不足时,能量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得。

⑵在生理条件下,某些组织细胞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依赖糖酵解供应能量。神经、白细胞、骨髓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

2.⑴当空腹或饥饿时,体内糖的来源不足,依赖甘油、氨基酸等异生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水平恒定,保证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如脑组织)功能正常。

⑵糖异生是肝补充或恢复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

⑶长期饥饿时,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对于防止饥饿造成的代谢性酸中毒有重要作用。

3.⑴是体内产生5-磷酸核糖的重要途径,核糖是核酸和游离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⑵产生NADPH+H+:①作为供氢体参与体内的许多合成代谢;如从乙酰CoA合成脂酸、胆固醇。②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是加单氧酶系的供氢体。与生物合成有关,如胆汁酸或某些类固醇激素的合成等;与生物转化有关。③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维持谷胱甘肽处于还原状态,还原型的谷胱甘肽可以保护一些含有-SH基的蛋白质或酶免受氧化剂尤其是过氧化物的损害。对维持红细胞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同时防止高铁血红蛋白生成。

⑶磷酸戊糖途径与糖酵解、糖有氧氧化及糖醛酸途径相通。

4.⑴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体内许多合成代谢。 如从乙酰CoA合成脂酸、胆固醇。

⑵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是加单氧酶系的供氢体。与生物合成有关,如胆汁酸或某些类固醇激素的合成等;与生物转化有关。

⑶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维持谷胱甘肽于还原状态。还原型谷胱甘肽能保护巯基酶的活性,对维持红细胞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同时防止高铁血红蛋白生成。

5.糖酵解过程中由已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不可逆,这三个不可逆反应是糖异生的三个“能障”。克服这三个“能障”需要四个限速酶,即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双(二)磷酸酶-1和葡萄糖-6-磷酸酶。

6.来源:⑴食物中糖经消化、吸收。⑵肝糖原分解。⑶非糖物质糖异生。

去路:⑴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释放能量。 ⑵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⑶转变为非糖物质:脂类、氨基酸等。 ⑷转变成其他糖。

7.⑴是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 ⑵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⑶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⑷为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提供NADH+H+和FADH2。

1.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含量实验中又是如何依此原理计算蛋白质含量的

2.何谓肽键和肽链及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4.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变性后蛋白质有何变化?

6.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结构有何特点?

1.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颇为接近,平均为16%,因此测定蛋白质的含氮量就可推算出蛋白质含量。常用的公式为:蛋白质含量(克%)=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00。

2.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进行脱水缩合反应,生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肽键具有双键性质。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而形成长链,称为肽链。肽链有两端:游离α-氨基的一端称为N-端,游离α-羧基的一端称为C-端。蛋白质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它的主要化学键为肽键。

3.蛋白质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包括侧链的构象。它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四种。在α-螺旋结构中,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以右手螺旋方式旋转上升,每隔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伸向螺旋外侧。每个氨基酸残基的亚氨基上的氢与第四个氨基酸残基羰基上的氧形成氢键,以维持α-螺旋稳定。在β-折叠结构中,多肽链的肽键平面折叠成锯齿状结构,侧链交错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两条以上肽链或一条肽链内的若干肽段平行排列,通过链间羰基氧和亚氨基氢形成氢键,维持β-折叠构象的稳定。在球状蛋白质分子中,肽链主链常出现180o回折,回折部分称为β-转角,β-转角通常由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二个残基常为脯氨酸。无规卷曲是指肽链中没有确定规律的结构。

4.蛋白质四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各亚基在空间排布的相对位置。例如血红蛋白,它是由1个α亚基和1个β亚基组成一个单体,二个单体呈对角排列,形成特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四个亚基间共有8个非共价键,维系其四级结构的稳定性。

5.生物学活性丧失,溶解度降低,易被蛋白酶水解,粘度增加。

6.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它们都是α-氨基酸。除甘氨酸外,α-碳原子都是不对称碳原子,均为L–α–氨基酸。

含氮激素与类固醇激素的不同

动植物体化学组成差异主要在于:

一水分

(1)植物体水分变异范围大(5%-95%);植物整体水分含量随植物从幼龄至成熟,逐渐减少。

(2)动物体水分含量比较恒定,约占体重的60~70%,一般幼龄动物体内含水多,如初生犊牛含水75%~80%;成年动物含水较少,相对稳定,如成年牛体内含水仅40%~60%。越肥的动物,体内含水量越少,动物体内水分和脂肪的消长关系十分明显。

(3)动植物体组织、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

(4)植物的栽培条件、气候、收获期等影响含水量,动物的年龄、营养水平、饲料组成、健康状况也影响体内含水量。

二碳水化合物

(1)植物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占其干物质重量的3/4以上。

(2)动物体内完全不含淀粉和粗纤维(等这一类物质)。

(3)碳水化合物是动物日粮的主要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也有其他特殊作用。

三蛋白质

(1)动物体的干物质中主要为蛋白质,它是动物体内的结构物质。植物体内除真蛋白质外,还有非蛋白质含氮物(氨化物),而动物体内主要是真蛋白质及游离AA、激素,无其他氨化物,动物体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质的品质优于植物蛋白。

(2)动物体蛋白质含量相对稳定(10-25%),植物体蛋白质含量变化大(1-40%)。

(3)植物体能自身合成全部的氨基酸,动物体则不能全部合成,一部分氨基酸必须从饲料中获得(必需氨基酸)。

四脂类

(1)植物性饲料粗脂肪中,除中性脂肪和脂肪酸外,还包括叶绿素、蜡质、磷脂、脂溶性维生素、挥发油等,在常温下呈液态。

(2)动物体内只含有中性脂肪、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常温下呈固态。

(3)脂肪是动物体的主要储备物质,其含量高于除油料植物外的植物。

五维生素和矿物质

(1)植物性饲料不含维生素A,而含胡萝卜素,动物体内则相反。

(2)植物性饲料中钾、镁、磷较多,钙、钠较少,动物体内则相反。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000B24KDVdaA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1346秒, 内存占用1.91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