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在方剂中常常是一味起主导治疗作用的中药。
如四君子汤是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引起的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语言低弱细微,四肢软弱无力,脉细或沉细等症的,其方剂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而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助阳作用,而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脉细等诸多证候皆是因脾胃气虚所引起,因此补益脾气则是治疗脾胃气虚的重要原则。人参在四君子汤中起君的作用。
白术也是健脾良药具有良好的温脾补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参而且补气力弱,是一味臣药。佐药则指茯苓,茯苓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同时能健脾安神,中医认为脾喜燥怕湿而茯苓能渗湿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
甘草是四君子汤中的使药,能协同君药人参、臣药白术、佐药茯苓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将诸药引导到所需治疗的脏腑和经络,这样使治疗作用更有针对性,也有些方剂中,如六一散、白虎汤等,不一定按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但其总的原则也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具体药方如何配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辨证而定。
结合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健康问题,精选了竹荪、牛肝菌、姬松茸、蛹虫草、滑子蘑、大红菇、鹿茸菌、鸡枞菌等八种美味且富含真菌多糖营养,根据中医归经理论,进入人体各个部位的菌菇,按重要程度,以君臣佐使的原理,配伍研发的“八珍菌汤”产品。
中国人偏爱以汤滋补的方式来养生强身。这类汤品,不仅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佳肴,而且融中医原理、烹饪技巧、营养学为一炉,将各种具有药用功能的食品,经过精心配伍精制而成。
君臣佐使,乃中医药文化之精髓。中医药始于道家而施于儒学,由神鬼及王庶,从而形成一统;基本完善了中医中药体系。
现在临床应用的中医方剂大都来自汤头歌诀,而君臣佐使之称谓,是按某药在成方中的作用形成。
君乃对症主药,臣为强化之药,佐是辅助效力之药,使为引导之药。在临床实践中,各医家亦有不同观点。但君臣佐使是为中医用药成方的基础指导原则。
最早出现君臣佐使是《黄帝内经》,君臣佐使”是一个词组,也可以视为是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详细述说了具体的内容及内部。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君臣佐使”是一个词组,也可以视为是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人参和西洋参可以一起吃。三七和西洋参一起吃有益气活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三七本身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中医讲气能行血、血能载气,对于出血或者是有血瘀的治疗,通常都可在活血或者是止血的同时给予行气治疗,而当机体气虚时,行气治疗多效果较差,此时配伍以西洋参,使气生成有源,行气效果较好。
最佳方剂中的药物必有“君、臣、佐、使”的配伍。精准的用药方案,对药物的用量特别讲究。这类方剂不但药效高,对人体还能起到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
用药如用兵。顾名思义,“君”指的是君药,是针对主要的病症起到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就是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疾病的药物;“佐”即佐药,一般是辅助君药和臣药的药物;“使”则是使药,可调和诸药的药性,起到调节药效的作用。
按“君臣佐使”开药方,既可使不同的药物有个主次之分,还能相辅相成互补协调药性,形成一股强大的药效,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想了解更多健康养生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点击「在线药师」为您解答各种健康问题!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