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是传统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他创建了范畴表和谓词表,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确定了判断的定义和分类,制定了演绎三段论推理的主要格式和规则,并且说明了演绎与归纳的关系。
冯诺依曼。
1903年12月28日,在布达佩斯诞生了一位神童,这不仅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也值得整个计算机界去纪念。正是他,开创了现代计算机理论,其体系结构沿用至今,而且他早在40年代就已预见到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对当代计算机将产生的意义深远的影响。他,就是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人工智能代表人物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在1950年时,他提出了“图灵测试”,又称“模仿游戏”。这个测试衡量的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宣布智能机器的出现。这为人工智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准。
196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图灵奖”,专门表彰、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
伽利略是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近代科学之父”。其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对17世纪的自然科学和世界观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从伽利略、牛顿开始的实验科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
人们以电子元器件更新作为计算机更新换代的标志。
第一代:约1946到1958年间,这个时期构成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元件是电子管,称为电子管时代。第二代:约1959到1964年间。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的电子管,人们将这一时代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第三代:约1965到1970年间,此阶段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这一时代称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从70年代起,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逻辑元件, 这一时代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五代:计算机的概念是日本政府于1982年提出的,目标是实现智能计算机。这一目标未能直接促进计算机的更新换代。
1、第一代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称为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2、第二代计算机采用了晶体管,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称为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3、第三代计算机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称为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4、第四代计算机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先说结论,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的成就口味彪炳史册,他研究的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是,统一论,牌中论,形式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自然科学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计算机科学奠基人: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以他名字命名的图灵奖被喻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他提出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中央处理器(CPU):负责对输入信息进行各种处理的部件。
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能够把程序和数据(包括原始数据、中间运算结果与最终结果等)存储起来。存储器的功能是存储程序、数据和各种信号、命令等信息,并在需要时提供这些信息。
输入设备是给计算机输入信息的设备。它是重要的人机接口,负责将输入的信息(包括数据和指令)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代码,送入存储器保存。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光电输入机、磁带机、磁盘机、光盘机等。
输出设备是输出计算机处理结果的设备。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将这些结果转换成便于人们识别的形式。微机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终端CRT、打印机、激光印字机、绘图仪及磁带、光盘机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