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二分、二至和四立是用来表明季节。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还有三个节气:白露、寒露、霜降。
第三类是反映动植物表象的。小满、芒种;惊蛰、清明。
为了便于记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二十四节气歌”。全歌只有四句,短小凝练。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联。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因此,非常有必要依从二十四节气的要求,进行养生与保健。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二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三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四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第五招 用五官体验新感受
春天,也适合打开人体的五官感受,体验全新的世界。旅游是一个方法,找三五好友郊游踏青,让歇息已久的精神感官,在自然环境中重新复苏。或者在书桌上布置一个有春天感觉的小环境,可以在靠东方的桌角,布置一个小小的春天角落,工作累了看一看,便会有新的力量和创意。
在美国乡村,习惯在春天采集新鲜的柠檬,泡成一大壶蜂蜜柠檬汁,做为净化身体的饮品。柠檬中的类黄酮可以帮助身体减缓过敏反应,防止病毒入侵。具有理气解郁功效的玫瑰茶,可以缓解胃部不适症状,且富含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及加速疾病痊愈。也可以买一把甜香的水仙花、风信子回家,将春天的信息带入室内。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中气: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在月初的叫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令,雨水为正月中气。
二十四节气分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有时也通称为节气,即通常说的二十四节气。
十二节令: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称正月、二月…腊月节,但不一定在名称所在的月份。
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分别称正月、二月…腊月中。除极特殊的情况外,一般在所称的月份中。中气成为农历确定月序的依据,没有中气的月份被视为上一个月的重复,称闰月。
节气:二十四节气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有着较深农耕社会的印记,关乎历法、天文、气象、物候与节令,延展到生活中,事关农历节日、农耕时序、民俗活动、民间宜忌、饮食养生等等。今人在时令生活方面与二十四节气依然很贴近,以致大量出现诗歌化形式来丰富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在节气文化中,我们要把节气诗歌融入到太阳引领的大自然变化节律之中,建天地、建社会,建文化。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自己的丈夫,提着两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还要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父母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意思)。
3、惊蛰
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为庄稼防虫,这一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这日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
6、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巴蜀等地开始下起夜雨。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青年妇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
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了繁茂。其实,按气象学意义,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不少人爱吃的茶叶蛋是因“立夏”而来,它可是这天最经典的食物,听说立夏日吃了鸡蛋可以祈祷夏日平安。
8、小满
“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农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的充足。
9、芒 种
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等要抢着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着播种。此时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从夏朝开始,芒种时节便有了煮梅的习俗,酸梅汤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10、夏至
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达最长,之后就慢慢缩短。虽然如此,夏至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不过,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阵雨。
11、小暑
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过后,就是三伏天。不过,小暑也是个硕果累累的日子。农民劳作半年终于可以尝到新稻谷了。
12、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极端天气如旱、涝、风灾也十分频繁,因此,农民们要看准时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不过,他们也会忙里偷闲,用吃来犒劳自己。浙江台州人吃姜汁来去除体内湿气,而福建莆田人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热性的荔枝、羊肉来以毒攻毒。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预示着丰收的开始。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这一天的风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可在夜里到田园摸索摘取瓜豆。
14、处暑
“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15、白露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白露期间,各地的习俗也有不同。例如,旧时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而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16、秋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17、寒露
寒露时节,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此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从中医的角度讲,此时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应该注重养生,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
18、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养生保健尤为重要。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
19、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物。
20、小雪
小雪时,腌腊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习俗,糍粑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21、大雪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到了这个时段,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冻雨(雨凇)、雾凇等特殊气候现象也成为该时节的独特景观。此时,“观赏封河”也是北方独特的景观。到了大雪节气,北方河里的水往往都被冰冻起来,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22、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民间有从冬至日开始“数九”的习俗,宫廷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冬至也是养生的大好时节。
23、小寒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购置年货,为春节做准备。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
24、大寒
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这一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食补”,八宝饭,芪杞炖子鸡,羊肉炖白萝卜,红杞田七鸡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备的佳品。
一。子时:(23:00-1:00)
此时胆经最旺。养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轻易切掉患者的胆,是不负责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睡,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子时前不睡者,气色清白。特别是胆汁缺乏新陈代谢的气而边浓结晶,形成结石,犹如海水变浓晒成盐。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子时要上床睡觉,利于骨髓造血。
二。丑时:(1:00-3:00)
此时肝经最旺,养生学认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支持,废旧的血液淘汰,新鲜的血液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养生学认为:“人卧则血归与肝。”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烦躁,易生肝病。
丑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
三。寅时:(3:00-5:00)
此时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于丑时推陈出新,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应尤为强烈。
寅时是呼吸运作最佳的时候。
四。卯时:(5:00-7:00)
此时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对食物中水分与营养的吸收,排出渣滓。
卯时起床要喝水,大肠蠕动旺盛,适合吃早餐。
五。辰时:(7:00-9:00)
此时胃经最旺。人在7:00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表现为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
辰时一定吃早餐,每天这时敲胃经最好,启动人体的发电系统。
六。巳时:(9:00-11:00)
此时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表现为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巳时要喝至少六杯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
七。午时:(11:00-13:00)
此时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表。”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午时保养心情舒畅,适当休息或午睡。
八。未时:(13:00-15:00)
此时小肠经最旺。小肠分请浊,把水液归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至脾。
未时是小肠最活跃的时候,故午餐应在下午1时前吃。
九。申时:(15:00-17:00)
此时膀胱经最旺。膀胱储藏水液和津液,循环水液并将多余部分排除体外,津液在体内循环。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咳而遗尿。
申时应适当多喝水。
十。酉时:(17:00-19:00)
此时肾经最旺。“肾藏于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泄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储藏精华的阶段。
酉时适合休息。
十一。戌时:(19:00-21:00)
此时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是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戌时适宜散步,这时心脑神经系统最活跃,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在这时候敲心包经,效果最好。
十二。亥时:(21:00-23:00)
亥时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息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亥时睡觉。可惜现代人很少能做到,所以在街上看到气色红润的人越来越少,女性涂脂抹粉,掩盖:“锈脸”的越来越多。
从亥初(21:00)开始到寅时(3:00),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此时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相当于一天的“冬季”,是人睡眠的良辰。
首次出现在《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提出,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卷三《天文》,紧承前两卷《原道》、《俶真》,再次说明宇宙万物起源于“道”的观点,以天文为主,着重介绍了天文、历法、气象和音乐四个方面。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首先,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二十四节气早年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次,二十四节气具有极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启,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物候、气象进行观测和总结的结果,具有极高的科学应用价值。
最后,二十四节气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科学家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推断古人的生活作息情况,更可以了解到古人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为现代文物、民俗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美食,名扬天下,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补充历法,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应时美食,既美味又养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宝物。
立春吃春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立春的早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驻的含义。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还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雨水吃龙须饼: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就是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吃龙须饼怀念大旱中因悯农降雨而被罚压在山下的天龙。
惊蛰吃驴打滚: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
春分吃春菜:3月21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当中的“春分”节气。关于春分前后的饮食,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叫“春汤”。中医上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咬春”,或者“啃春”。
清明吃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制作成的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谷雨采茶食香椿: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立夏吃鸭蛋: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立夏吃鸭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中医说咸鸭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劲,而现代营养师称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小满吃苦菜:小满于5月来临,传统认为5月属于“毒月”,应该减酸增苦,多吃点苦的东西。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小满前后是吃苦菜的时节,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芒种吃梅子:这一时期天气炎热,进入典型的夏季。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
夏至吃面: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在北方此日民间行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南方有的地方吃麦粥,中午则要吃馄饨。还有很多地方,夏至有吃狗肉的习惯。“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小暑食新米: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此时民间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尝新酒。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大暑吃仙草: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民谚有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蒸茄脯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可让胃口大开。
处暑吃鸭肉: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人们在处暑的这一天,有吃鸭子的习俗。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烤鸭、荷叶鸭等。
白露吃龙眼:“白露必吃龙眼”,人们认为,吃龙眼有补身体的奇效。
秋分吃螃蟹:“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就是说农历九月要吃雌蟹,此时雌蟹黄满肉厚;而十月则要吃雄蟹,此时雄蟹膏足肉坚。
寒露吃山药莲藕:“寒露节气,山药莲藕保健康”,山药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
霜降吃羊肉:这个节气,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人们一般会吃羊肉或兔肉进补。在南方,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
立冬吃饺子: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这时,就要开始进补了。在北方,人们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小雪吃黑米:冬季滋补身体吃黑米可以和其他的食物进行搭配,黑米可与白米一起煮饭,或与核桃仁、大枣、银耳、莲子等一同熬粥。因黑米外部是一层较坚韧的种皮,所以需提前浸泡而后才能煮烂食用,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大雪吃柑橘:柑橘类水果大量上市,在吃完火锅后,来一只冰爽甘甜的橘子实在太爽了。再者,北方有“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谚语,即由于昼短夜长的缘故,家庭主妇做一日三餐的时间几乎连上了。老南京则有句俗语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
冬至吃馄饨或汤圆: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饺子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冬至餐桌上的首选;南方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小寒吃菜饭或糯米饭: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广州传统则是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和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大寒吃八宝饭: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
中国美食,名扬天下,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补充历法,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应时美食,既美味又养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宝物。
24节气习俗如下: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自己的丈夫,提着两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还要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父母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意思)。
3、惊蛰
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为庄稼防虫,这一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这日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
6、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巴蜀等地开始下起夜雨。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青年妇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
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了繁茂。其实,按气象学意义,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不少人爱吃的茶叶蛋是因“立夏”而来,它可是这天最经典的食物,听说立夏日吃了鸡蛋可以祈祷夏日平安。
8、小满
“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农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的充足。
9、芒 种
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等要抢着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着播种。此时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从夏朝开始,芒种时节便有了煮梅的习俗,酸梅汤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10、夏至
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达最长,之后就慢慢缩短。虽然如此,夏至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不过,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阵雨。
11、小暑
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过后,就是三伏天。不过,小暑也是个硕果累累的日子。农民劳作半年终于可以尝到新稻谷了。
12、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极端天气如旱、涝、风灾也十分频繁,因此,农民们要看准时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不过,他们也会忙里偷闲,用吃来犒劳自己。浙江台州人吃姜汁来去除体内湿气,而福建莆田人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热性的荔枝、羊肉来以毒攻毒。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预示着丰收的开始。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这一天的风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可在夜里到田园摸索摘取瓜豆。
14、处暑
“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15、白露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白露期间,各地的习俗也有不同。例如,旧时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而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16、秋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17、寒露
寒露时节,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此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从中医的角度讲,此时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应该注重养生,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
18、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养生保健尤为重要。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
19、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物。
20、小雪
小雪时,腌腊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习俗,糍粑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21、大雪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到了这个时段,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冻雨(雨凇)、雾凇等特殊气候现象也成为该时节的独特景观。此时,“观赏封河”也是北方独特的景观。到了大雪节气,北方河里的水往往都被冰冻起来,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22、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民间有从冬至日开始“数九”的习俗,宫廷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冬至也是养生的大好时节。
23、小寒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购置年货,为春节做准备。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
24、大寒
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这一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食补”,八宝饭,芪杞炖子鸡,羊肉炖白萝卜,红杞田七鸡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备的佳品。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基础的知识,是每个中国农民开始学习种地先会记在脑中的知识,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的本质,就是遵循季节的变化来从事生产活动、获得生产资源的,比如春种秋收。因此能够预测气候冷暖变化,就能够保证好地利用时间的变化。
从“四柱预测学”上分析,到了“立春”节气,就是正月,立春时间是地球运转轨道到达太阳黄经315*,
正月为寅月,为孟春,五形属木,逄寅日为建日,十二日建依日类推。
到了“惊蛰”节气就是二月,这时地球运转轨道到达太阳黄经345*,二月为卯月,为仲春,五形属木。
三月以“清明”节为界,这时地球到达太阳黄经15*,三月为辰月,为季春,五形属土。
四月以“立夏”为界,地球到达太阳黄经45*,四月为已月,为孟夏,五形属火。
五月以“芒种”为界,地球轨道黄经75*,五月为午月,为仲夏,五形属火。
六月以“小暑”为起点,地球黄经105*,六月为未月,为季夏,五形属土。
七月以“立秋”为起点,地球黄经135*,七月为申月,为孟秋,五形属金。
八月以“白露”节算,八月为酉月,为仲秋,五形属金。
九月以“寒露”节算,九月为戌月,为季秋,五形属土。
十月以“立冬”节算,十月为亥月,五形属水。
十一月(冬月)以“大雪”节算,十一月为子月,五形属水。
腊月以“小寒”节算起,腊月为丑月,五形属土。
这就是农历十二“节”。
为何农历十二个月要按“节”为起点呢?因为农历月份是根据月球运转周期计算的,一年12个月大约为354天,每年与阳历相差11天。
阴阳二历为了保持同步,农历在19年中必须要置7个“闰年”,农历逄闰就是13个月,当年约383天。这样一来把人搞混淆了,所以农历以“节”为月份标准,是有道理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