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人参芍药汤方歌,麻黄汤汤方歌

 2023-05-29  阅读 260  评论 0

摘要:1. 麻黄汤汤方歌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风寒两解此为良。2. 麻黄汤方歌与功效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是助阳解表,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经络疾病和少阴经络疾病。具体效果体现在治疗

1. 麻黄汤汤方歌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风寒两解此为良。

2. 麻黄汤方歌与功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是助阳解表,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经络疾病和少阴经络疾病。具体效果体现在治疗身体虚弱、怕冷、怕风、暴露在风寒中,导致无汗或发热,如躺下、蜷缩,全身感觉不舒服,甚至喘不过气来。可用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等。

3. 麻黄汤的方剂歌诀

麻黄汤的主要功效是发汗解表,主要用于风寒感冒,主要成分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服用本品之后会出现发汗现象,这个时候应该做好保暖防寒,避免再次的感受风寒,本品是治疗感冒比较常用的方剂,具有药量少,价格低廉,见效迅速的特点。

4. 升麻麻黄汤方歌

“寸脉沉而迟 ”是脉象名。

“寸脉沉而迟 ”指的是寸部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且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威麒拉杆箱君在《伤寒论》找到了出处:“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这是由于邪气内陷,阳气闭郁,故见寸脉沉而迟。

方有执注:“夫邪深入而阳内陷,寸脉沉而迟也。”(《伤寒论条辨》)

喻嘉言注:“按寸脉沉而迟,明是阳去入阴之故,非阳气衰微可拟,故虽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尚论篇》)

汪苓友注:“大下后寸脉沉而迟者,肺脾阳气下陷也。”(《伤寒辨证广注》)

黄元御云:“下利而脉沉迟,阴盛之诊。脉法沉为在里,迟为在脏故也。”(《伤寒悬解》)

威麒拉杆箱君不知道这些资料是否对您有用。

5. 麻黄汤的药物组成及方歌

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风寒表邪未散、湿热蕴郁而致的黄疸。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肾脏病归于中医学“水肿”“关格”“隆闭”“虚劳”“风水”“尿浊”“尿血”等范畴,而水肿是慢性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6. 汤头歌麻黄汤方歌

第一步

学中医自然要读中医书籍,而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如何选择入门读物和有序的阅读,无疑是关系到时间和成效的。

1、中医基础理论

本书是中医理论的总框架,从这本书开始,首先使我们了解中医是如何阐述人体的生理、疾病的发生和对疾病的认识的。书中提到的中医名词、术语将充斥于所有的中医书籍中,故先读懂此书,后来便知其所指。由于中医学充斥着古代的哲学思想,很抽象,而整体观和逻辑性又很强,所以我们读它时仅凭文字直解是不透彻的,而要将它立体化地思维、推演,不仅要达到融会贯通,还要能运用自如。

2、中药类

通过历代的发掘整理,目前的中药已达1 万余种,而现今的一些中药教材基本上还是围绕《神农本草经》略作增加,载药仅在400 味左右,而且功效多系沿袭,这对于从事多科临床诊疗的专业中医来讲是不够用的。另外,因历史条件所限,书中还有对药物的功效认识有误的,或言过其实的,或有其他功效尚未发现的,所以临床应用时还必须参考现代的一些药学专著充实之。对药物的性、味、功用、炮制、用量都必须确实掌握,对其副作用亦须了解,特别是毒性药物。

3、方剂类

方剂学是阐述和研究药物组方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医书籍中所载的方剂很多,粗略统计在明代以前就达6万多首,加之后来创新的还有很多。现在的方剂教科书多按照治法、功效分类各取一些代表方剂进行阐述,只选方400 首左右,有的已经很少用或完全不用了,而临床各科还有很多方剂没有选入。因此,初学者可请临床中医师指点取舍。

学习方剂学除了要掌握方剂的基本知识,还要熟记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书中未载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前人之方是其治疗经验的总结,有的经历两千余年仍在使用,所以需要花功夫背诵。

4、中医诊断类

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是望、闻、问、切四诊,四诊不可偏废。在望诊中舌诊尤为重要,有“证不辨凭诸脉,脉不辨凭诸舌”之说,说明凭舌诊可在疑似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切诊以切脉让人感到玄而复杂难学,以前一些中医往往以此来炫耀技能,三指一触便滔滔不绝地讲出患者的症状。其实这并非全凭脉诊所获,而是因为有患者或家属的主诉在前,加上诊脉的同时默默施行望、闻,参合而得。古代的脉诊专著因限于历史条件或为音韵之需,多有夸大其作用或失之武断之说。我们不可单一迷信脉诊而废其他,必须四诊合参。

四诊的过程是检查的过程,也是取其病态证据的过程。把四诊所得的证据归纳起来,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患者的病因、病机、病位、性质、病势等,这就是“辨证”。中医治疗是“因证施治”,所以辨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这也是衡量医技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熟练与否则取决于对中医理论的掌握与临床经验。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前人为我们总结了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诸如病因、八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这本是不同时期的医学家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针对不同疾病创造的辨证手段,它们各具特点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今合到一起正好互补不足。在临床诊断中,并非对每一种疾病都用各种方法进行一次评判,而是要按疾病类别有所侧重。

第二步

精研四大经典 

我特别认同倪海厦老师的观点,先学中医之本源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把经典学扎实了,再学温病、时方的中医经典,这样就不会被迷惑。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f89BW4BAFFVA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1897秒, 内存占用1.86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