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语出自《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当指元神而言。
五脏,肝、心、脾、肺、肾。
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主神志,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参考内经)
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严峻危险或要害部门的大患。同“心腹重患”。出自《水浒传》。
近义词:心腹之患、心腹重患
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最大的危险
示例
我国若不先自下手,自办银行,自筑铁路,必被外人先我着鞭,倒是心腹大患哩!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四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戮剿除,他日养成贼势,难以制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徐州吕布,实为心腹大患。”
相近的成语——心腹大患、心腹重患、心腹之患。
情志泛指人的情感、情绪,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属于神的范畴。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喜是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一般属于良性反应,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肺在志为忧,忧愁是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动,肾在志为恐,恐即恐惧、胆怯,是人们对事物惧怕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能产生不良的刺激。
中医讲五官有目、舌、口、鼻、耳,五志为喜、怒、思、悲、恐。 五志是把七情中的五种情志分别列属五脏,心为喜、肝为怒、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有的中医古籍把忧悲同列为肺志,把惊恐同列为肾志。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对各个脏腑产生各不相同的影响,反之脏腑的一些变化,也会影响到情志的变化,而从情志的外在表现中表达出来。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丹田解释:①穴位,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个穴位位于腹部脐下,都叫做丹田。
②人体的部位,两眉间叫上丹田,心窝处叫中丹田,脐下叫下丹田。
③道家指人体脐下三寸的地方。
综上所述,丹田多指人体脐下三寸处之关元穴。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
《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
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
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
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
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
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
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
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
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
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
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
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
还有人认为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
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
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
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
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