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是中药材的名字,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脉的功效。通常叫的刺五加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它包括:刺五加籽、刺五加皮、刺五加叶、刺五加根。而刺五加籽,则是果实,一般用的时候都取刺五加籽来用!近几年因为刺五加籽少的的原因,现在连刺五加皮、刺五加叶、刺五加根都开始开发使用,说起效果还是刺五加籽的效果是最好的。
他们的效果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籽的效果最好。
五加叶子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的主要器官, 具有耐阴喜光的特性。其叶为掌状复叶,小叶片3〜5枚,多数5枚,叶柄长3〜10厘米,具疏细刺。
小叶柄 长1.5〜2. 5厘米,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形,中间的叶片 较大,叶长5〜13厘米、宽3〜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锐刺重锯齿,上表面粗糙,深绿色,脉 上有粗毛下表面淡绿色,脉上有短绒毛。
是白簕。
很多人容易把白簕错认成刺五加,毕竟它们是同科属的植物,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区别,首先,刺五加虽然也是有刺植物,但并非所有的刺五加都有刺,而且很多刺五加身上的刺还都比较稀疏,而白簕却不同,白簕的茎上长满了刺,就连叶子上也都有刺,说它一身是刺都不为过。另外就是刺五加是可以独立生长的,不需要攀附其他植物来直立生长,而白簕就不行了,所以别看它们叶子、果实极为相似,但生长方式很容易就看出差别来了。
能吃,它的嫩叶是民间的一种极品野菜,当然,这里说它是极品野菜主要是针对喜欢吃它的人来说的,毕竟刺五加的味道比较特殊,还很苦,若是没有处理好的话就很难吃了。但是处理好了的话,那可是相当好吃的,说它是极品野菜一点都不为过。
撒撇:为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喜好的菜肴,各地做法不尽相同,“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檬撒撇、牛撒撇等,附菜有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柠檬撒撇味酸,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味苦,有清热功效。
牛撒撇这道菜具有药膳价值,可以帮助消化、健胃、消暑祛热。临沧地区的牛撒撇与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牛撒撇是不一样的。
牛撒撇主原料
主要原料是牛肚(即牛胃,汉族叫牛百叶)。
牛撒撇的独特佐料
牛撒撇之所以特殊,在於它所用的独特的佐料——牛胃裏已和胃液混合在一起,但还没被消化吸收的东西。听上去似乎难以置信,然而如果没有它,牛撒撇就不能成其为牛撒撇。
制作牛撒撇的方法:
在杀牛前一个多小时,给牛喂一些傣乡特有的野草——五加叶和香辣蓼草。五加叶因为周边长刺,所以也叫刺五加,是一种清凉、味苦的中草药。香辣蓼草叶型似辣椒叶,味道又辣又苦,具有杀菌的功效。
牛开膛後,把牛肚洗净,放在开水裏烫两分钟,捞出来後快速刮洗乾净,切成条,然後放佐料;从牛胃裏取出初步消化的草汁,跟牛肚拌在一起,再加上其他佐料:小米辣、花椒面、花生末、八角、草果面、味精、盐;再放一些新鲜的切细了的五加叶和香辣蓼草,拌上从山裏采来的野香葱——牛撒撇就制成了。对了,还要加上另一种你无法想像的东西:牛的小肠裏的一种很苦的汁水。加了这种苦水的牛撒撇才是风味最地道的牛撒撇!
牛撒撇的特殊气味
牛撒撇的气味很特殊,有一种野草混合著泥土的芳香。闻到这种气味你会联想到躺在草地上放牛的情景,或是感受到一种清晨去草地上散步时的气息,而决不会想到吃的上面去。
牛撒撇的特色
牛撒撇的颜色别具一格:绿绿的,带点枯黄。乍一看,象一盆子秋天刚从地上扫起来的、还没来得及发黄的落叶。
牛撒撇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但要把这种东西吃进嘴裏,确实得有点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气。当你皱著眉,苦著脸,吃下第一口牛撒撇时,正象大暑天渴极了喝进一瓶冰镇汽水那样,一股辣味—不,应该说是一股苦味从鼻腔直冲脑门,顿觉心清气爽,暑气全消!
傣乡气候炎热,牛撒撇成了傣家人夏季不可缺少的消暑食品。在最闷热的时候,你常会看到屋檐下一家老小围坐吃牛撒撇的情景。小孩子们则用芭蕉叶包上一包跑出去,边吃边玩。
景谷傣族牛撒撇
在景谷县傣族地区,有一道傣家人用来宴请宾客的世传名菜,称之为“牛撒撇”。
它的烹制方法比较特别,逢年过节或办喜事时,要杀牛,把黄牛宰杀後,取出牛的脊肉用火把它烤黄,再切成细肉丝,拌以煮熟後的牛肚杂,放上姜、蒜、辣子、花生香碎面等香料和佐科,再用煮沸後经过过滤的牛粉肠水或胆汁拌匀,即可食用。‘牛撒撇”最关键的配料就是那牛粉肠水。城裏人想吃“牛撒撇”没有牛粉肠水,就用五加叶来替代搅拌,味道口感相似。
“牛撒撇”的特点是细腻可口,香味淳正,色泽诱人,具有健胃、消燥热、增食欲的功能,受人喜爱。
临沧傣族牛撒撇
傣族人民制作的撒撇具有麻、辣、苦、凉、甘甜、可口、色泽莹白的特点。他们对撒撇有著特别的偏好,不仅自己喜欢吃,还是招待客人们的上等食品。
牛撒撇的制作最考究的是作料。制作时先将牛肚、腰裏肉、直肠、肝、脾等洗乾净後用水煮,煮时必须保持肉质鲜嫩。煮熟即捞出,切碎,撒上花椒粉、香辣蓼、韭菜、辣子、大蒜等作料,倒入事先做好的苦肠汁和少许刺五加汁,再加上少许的肉汁,拌均匀就可以食用。
德宏傣味“撒撇”
傣族的撒撇有苦撒、鱼撒、撒大卤、柠檬撒、茄子撒等。苦撒:一盤米线、熟牛肉片、熟牛肚片,配上一碗碧森森的浓汁。浓汁是把牛苦肠水用锅熬成,然後再把剁成细末的生牛肉加上剁细的韭菜、缅芫荽、香柳、布芽(傣语)、小米辣搅拌在一起,再把涮涮辣在裏面一涮,把米线、熟牛肉片、熟牛肚片在浓汁中蘸过一下就可食用,吃起来十分爽口。“撒撇”浓汁是在杀牛时取出来的,从牛胃进入牛肠中的那一部分苦肠。撒撇以生吃为佳,第一次吃只能试著吃一点,味又苦又凉能去暑气,在炎热的夏天吃,能让人十分快意。傣家人爱吃“撒撇”,以至吃鱼都要做成“鱼撒”。将生鱼肉剁成肉泥,放上柠檬计,把剁细的香料韭菜、缅芫荽、香柳、布芽(傣语)、小米辣搅拌在一起,再把涮涮辣在裏面一涮,就做成了一碗蘸水,然後再准备一盤用油炸脆的鱼骨、莴笋细丝或包白菜细丝,吃时放进到蘸水裏蘸一下,味道是酸甜的,好吃极了。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