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测量需达到多少度,才有可能被怀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为什么?

 2023-05-10  阅读 194  评论 0

摘要:目前来说,通过测量体温来排查是否有冠状病毒感染,是一个比较方便和实用的办法。一般情况下,高于基础体温0.5度,就视为发热范畴。而人被冠状病毒感染后,机体就会发生应激反应和变态反应,引起发热症状(当然了

目前来说,通过测量体温来排查是否有冠状病毒感染,是一个比较方便和实用的办法。一般情况下,高于基础体温0.5度,就视为发热范畴。而人被冠状病毒感染后,机体就会发生应激反应和变态反应,引起发热症状(当然了,也有些感染者是不发热的)。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体温超过多少度才算发热,以及发热机制是什么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fever),也叫发烧,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体温升高可以是生理性,也可以是病理性

正常情况下每个人的基础体温略有不同,体温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环境、季节、还有女性的月经周期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发热,最好是根据自己平时的同样条件下的基础体温来比较。如果一个人平时没有测过体温,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基础体温是多少的时候,测量腋下体温,温度超过37.4℃,就可以认定为发热。

人的不同身体部位的温度也是不一样的。正常人的体温:直肠温度不超过37.6℃、口腔温度不超过37.3℃、腋下温度不超过37.0℃,而体表温度会低一些。按照体温情况,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低热是指体温在37.4-38℃;中等度热是指体温在38.1-39℃;高热是指温度在39.1-41℃;超高热是指体温达到41℃以上。

二、发热的机制(引起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能够引起机体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外源性的致热物质有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虐原虫等;内源性的就是我们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还有一些是生理性的,当女性在经期或者是排卵期的时候也会发热,有些药物也会引起发热等。当细菌病毒等侵袭我们的身体后,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当内生致热原(EP)进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随之升高。

病毒是如利用我们的身体来“传宗接代”的?当病毒感染人体后附着在人体细胞表面,并通过胞吞进入细胞,衣壳分解后,病毒核糖核蛋白转运入核,然后进行自己的基因组转录、复制、合成新的病毒RNA,并完成翻译。合成的核蛋白入核与新复制的核酸结合,合成的病毒表面蛋白进入高尔基体完成翻译修饰并转运上膜,然后新形成的核衣体壳进入细胞质并与插有病毒表面蛋白的细胞膜结合,新形成的病毒通过出泡的形式离开宿主细胞,这就是病毒利用人体细胞复制的过程。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都有哪些症状?

新冠肺炎的常见症状有发热、干咳、咽痛、乏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憋气等临床表现。也有无临床症状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病例报道。根据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指出,确诊病例必须通过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者是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才能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患者。

总结:不能单纯的从升高的体温来判断是否感染新冠肺炎,但是体温筛查,可以很大程度上筛出被感染者,当体温升高达到发烧的温度,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也是疫情防控的一个主要手段。有过密切接触感染者或者疑似病例的人,都需要自行隔离,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最后提醒大家:我们还需要做好自我防范,勤洗手、多痛风、出门戴口罩。平时要多注意营养搭配,合理饮食,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抵抗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ea7AW4DBlBSA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1046秒, 内存占用1.8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