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地播种。在种植藿香时,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排灌整成、便于管理以及肥沃的沙质土壤作为苗床。然后将苗床翻耕施入充足的腐熟农家肥。再开沟做畦,用腐熟人粪尿将畦面浇湿,准备播种。在播种前将与草木灰或者是细沙搅拌均匀,然后洒在畦面上。撒好种子之后,再覆盖一厘米左右后的肥沃土壤,搭好小拱棚,覆盖一层薄膜进行保温育苗工作。播种时要注意控制好播种密度,不可播种过密,避免出苗后互相影响生长。
2、温度管理。在种植藿香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温度,其温度应控制在22度左右。一般半个月左右便可出苗,并且其出苗率还可达到7/10,在出苗后,将覆盖的薄膜去除。适合幼苗的生长温度在20-25度左右。如果是当年春播的藿香的话,那么在藿香植株长到12厘米且主茎长出5对叶片的时候,植株基部的叶腋会开始分枝。进入到六月份之后,温度逐渐升高,藿香开始进行生长旺期。
3、水肥管理。藿香的茎叶都能够入药,在施肥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均匀的氮磷钾等营养比例。在幼苗长到3厘米左右高的时候,进行第一次追肥工作。每平方米施入2千克左右,然后在幼苗长到10厘米、18厘米以及28厘米的时候分别施肥。并且每次中耕除草后都要施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然后在施肥后做好浇水工作,田间封垄后停止追肥。在干旱时,要及时浇水,避免干旱,保证幼苗安全省长。雨季则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产生积水导致植株烂根。
4、间苗除草。在幼苗长到三厘米的时候,要注意做好间苗工作,主要对象为生长过密的幼苗。保证幼苗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也可进行分苗,分苗之后的株距保持在7厘米左右。如果是穴播藿香的话,那么每穴保留三株左右。如果出现缺苗口的话,那么应在阴天进行补栽工作。在藿香第一次采收前要除草三次左右,一般在幼苗3厘米、12厘米以及22厘米的时候进行。然后在幼苗长到30厘米的时候进行而次采收,再培土6厘米左右进行护根。
苏合香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所分泌的树脂。别名 苏合油、流动苏合香。霍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分。前者习称广藿香,主产于广东等地。后者称土藿香,全国各地均产。区别:苏合香是苏合香树所分泌的树脂。藿香是广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分。
1.广香为 菊科植物木香的根。别名 云木香、广木香。主产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广香和木香没有区别。
2.藿香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地上的部份。前者习称“广藿香”主产于广东、台湾等地。后者习称“土藿香”,全国各地均产。藿香别名 猫把、青茎薄荷。
广麝香一般是指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 大叶薄荷、山茴香、水蔴叶。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表面被柔毛,断面中部有髓;老茎类圆柱形。叶对生,气香特异。广麝香和麝香区别:前者是植物。麝香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猫巴是被子植物。
猫巴也叫芭蒿,学名霍香。中医可入药,民间常用作调味料或直接食用。藿香别名排香草、土藿香、芭蒿、野苏子等,在我国许多省区都有分布,主要生于山坡、林缘、山沟溪流旁或灌木丛间,野生或半野生,为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多用作配菜和炖菜调味。
野苏子是玄参科马先蒿属[3]的直立半灌木。茎分枝;枝钝四棱形,具浅槽及细条纹,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叶阔卵形或近圆形,边缘具小突尖的圆齿或圆齿状锯齿,上面榄绿色,被短柔毛且中脉及侧脉更密,下面淡绿色,除叶脉被微柔毛外余部无毛,密布淡黄色腺点;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粗壮具梗,由多花的轮伞花序组成,花冠黄色,外面被白色柔毛及腺点;小坚果黑褐色长圆形;花期7-10月,果期9-11月。[4]
野苏子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5]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及北美洲也有分布,性喜半阴,耐寒,适宜疏松土壤,[6]一般生于海拔1050-2900米的开旷耕地、路边、沟谷灌丛中及密林边缘。[5]野苏子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3]一般繁殖方式包括播种繁殖或分株繁殖。[6]
野苏子味苦、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癌,健脾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烧,咽喉肿痛,乳蛾,胃脘痛,乳痛,癌症初起,经闭,跌打损伤,关节痛,蛇虫咬伤等症状,[7]也可将其绞碎搭配其他蔬菜食用,[8]还可植于花境、草坪边缘或疏林下。[6]
1、成分不同:广藿香主要成分是百秋李醇;藿香主要成分是甲基胡椒酚。
2、茎部不同:广藿香茎略呈方柱形;藿香茎为四棱形。
3、叶子不同:广藿香叶呈卵形或椭圆形;藿香叶呈心状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
4、花朵不同:广藿香花萼筒状,花冠紫色,花期4月;藿香花萼管状倒圆锥形,花冠淡紫蓝色,花期6~9月。
川藿香
别名土藿香、猫把、青茎薄荷、排香草、大叶薄荷、绿荷荷、川藿香、苏藿香、野藿香、猫尾巴香、猫巴虎、拉拉香、八蒿、鱼香、鸡苏、水麻叶、藿香、
藿香为唇形科植物,以“藿香”之名始载于东汉《异物志》,首次明确了藿香的产地交趾,吴代《吴时外国传》又提及藿香的另一产地都昆。
自宋代开始广泛使用,并普遍种植于岭南一带,仍称之为“藿香”,于明代定名为“ 广藿香”,以示道地。经本草学者推定,明代以前各本草所载之藿香均为今之藿香。
藿香原产于东南亚,后移栽于岭南,先在广州石牌、棠下一带种植,以石牌藿香最优,称为道地药材。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近郊已无藿香种植,“石牌广藿香”成为濒危品种。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广东肇庆、高要一带开始大规模种植藿香,被称为“肇香、枝香”,品质较高,可供药用。目前认为以广东肇庆、高要及西江周边地区作为藿香的道地产区。
藿香为多年生芳香草本,喜高温,忌严寒,最适宜生长气温为25-28℃;忌干旱,喜雨量充沛、分布均匀、湿润的环境。藿香植株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条稍曲折,表面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髄。
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藿香饮片以全草入药,以茎粗,叶厚柔软,香气浓厚者为佳。
做法:
① 鲫鱼切花刀,用盐、黄酒、胡椒粉、藿香叶腌制片刻后,入油锅煎至两面上色,盛起备用;
② 另起油锅,下入葱姜蒜、酸萝卜炒香,加入泡椒酱、酱油、黄酒、水,放入鲫鱼炖煮;
③ 最后加适量醪糟、盐、白糖、胡椒粉调味,大火收汁,关火前再撒一些藿香叶即可。
苏子,别名众多,如:紫苏、白苏、桂荏、荏子、赤苏、红苏、香苏、黑苏、白紫苏、青苏、野苏、苏麻、苏草、唐紫苏、皱叶苏、鸡苏、臭苏、大紫苏、假紫苏、水升麻、野藿麻、聋耳麻、孜珠、兴帕夏噶等,是唇形科紫苏属下唯一种。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200cm,茎直立,叶对生,被长节毛,叶下面有细油腺点,多分枝,紫色、绿紫色或绿色,钝四棱形,花萼钟状,花冠唇形,果萼较小。有紫苏和白苏之分,紫苏多为药用,白苏既可食用也可榨油,目前以白苏种植为多。
芭蒿,学名藿香,中医可入药,民间常用作调味料或直接食用。
藿香,别名排香草、土藿香、芭蒿、野苏子等,唇形科藿香属植物。在我国许多省区都有分布,主要生于山坡、林缘、山沟溪流旁或灌木丛间,野生或半野生,为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多用作配菜和炖菜调味。
紫苏,在唇形科紫苏属。芭蒿,在唇形科藿香属。紫苏与芭蒿是同科不同属的两种植物。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