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药的克数是用的现在的计量单位,现在的克数是通过过去的计量换算而来的,钱两等。
资本。
中医药要发展的好,除了继承传统,还要不断开拓。一方面要按照现代医药标准使得中医药能够标准化,确保安全和疗效。另外一个方面,还要不断开发新药,应对各种疑难杂症。
中医药国内肯定是在发展的,韩日发展迅猛的原因在于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投入,相信随着国内资本不断加大对中医药领域的投入,会出现快速发展。
1、药品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药物的来源: 药物的来源很广,可分为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大类。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等药品;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品种已越来越多,既有无机化合物,又有有机化合物,还有些是根据天然药物化学结构人工或半人工合成的。
“医”究竟起源于何时,无法可考。一直以来,对“医”字的探讨见仁见智。有人分三部分来拆解“医”字,也有人分上下两部分来拆解、解释。无论如何,“医”的含义即是医生治病的时使用的工具及其方法、理念等。
医和它的繁体本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的医(yì)是会意字,从矢在匸(xì,一种容器)中。本义是盛弓弩矢的器具。它的诞生与战争有关,古代人打仗经常会用到弓箭,受箭伤的士兵就不少见了。取出所中的箭,然后放到一个容器里,这个容器便是“医(yì)”。为士兵取出箭的人,就是“医生”。“医(yī)”就据此而来。
到了篆文阶段,医(yī)成为从“酉”声“殹(yì)”的形声字。“酉”就是酒,古代许多种酒可药用,也可消毒。也有人认为是代表中医药的符号。此外有人认为“殹”还可以拆分为“医(yì)”和“殳(shū)”。“殳”是一种兵器,从“殳”的字大都与打击、击毁有关。意思是说像打仗一样对抗疾病。
此外“医”还有一个从“巫”的异体——“毉”。古语云“巫医同源”,远古时代巫就是医。巫用符咒来降神驱邪除灾,也用药草等为人治病。周朝以后,人们渐渐摒弃巫医,以至于后来保留了更多的从“酉”的“医(yī)”。
其实区别不大:
中医古时仅称为“医”或“医学”,日本称之为“汉医”,
近代以来为与西医区别,称为“国医”、“中医”,
加个“学”字表示是一个系统,此即中医学之来历。
“临床医学”是相对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名词的一个概念;
由于中医并非以解剖学、组织学、生化研究等为基础,因此从未有过现代意义上的基础医学,也就没有必要提出“临床医学”这一相对概念。而事实上中医从未脱离临床,历史上疾病大流行的时期也正是中医创新发展的时期。
但中医现在跟着西医屁股后面跑,就像全世界都跟着美国屁股后面一样,为了显示我们也是“科学的”,就搞了个“临床中医学”,其实这两个专业在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区别不大,都是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而毕业进入医院之后的诊疗活动,大部分人也是如此。
随着17—18世纪我国西学东渐速度的加快,西方医药输入日益增多。由于中西药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为便于区分,人们逐渐把中国传统药物称为“中药”。
如,在清代末期“医士”考试试卷中出现过“中药”称谓;近代名医张锡纯10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提出了“中药”与“西药”的概念及其二者差异。云:“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由此可见,“中药”一词在20世纪初正式开始启用,成为我国传统药物的称谓;然而,广泛使用“中药”一词则较晚。
在1950年之前,中医学校的教科书中和出版的药学书籍中罕有“中药”一词作为书名、学科名或机构名称。
直到1950年以后,“中药”一词才大量出现在行政机构、学校、书籍、团体和会议的名称上,一直沿用至今
中医有三层意思
1. 为了和西医区分
2. 古代时候,水平中等的医生
3. 阴阳调和,中和的意思
岐黄,青囊,杏林,悬壶,这些名字也是表示中医。
1. 为了和西医区分
大家现在所说的中医,是为了和现代医学(西医相区别)。
从鸦片战争时开始,为了区分西方医学,提出中医。也叫国医,汉医,传统医,皇汉医学等。日本称为汉方医学。
2. 古代时候,水平中等的医生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写到“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可见这里提到的中医医人,是把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类的。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写到“上医相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也是对医生的分类。
3. 阴阳调和,中和的意思
中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汉书·艺文志·经方》中记载“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有些病不用治,根据人自身的阴阳调和,自己实现中和,也能好。所以中医这里指中和,调和,平衡。
中医是近代为了区分西医的,那么古代中医都叫做什么那?
1. 岐黄
《黄帝内经》也叫《岐黄家书》,是以岐伯和皇帝一问一答进行的。所以岐黄也代表中医,岐黄之术就是指医术,还有岐黄之道,我们现在有岐黄学者(研究中医的学者)。这个一般人都知道岐黄就表示中医。
2. 青囊
这个现在很少用了,传说华佗临死前,把记录他一生行医经验的几部书用青囊装着交给看守他的狱卒(还有种说法是医书叫做青囊书),部分流传下来,助人治病。所以青囊也指中医,现在很少用,但现在很多三国类游戏中,和华佗有关的物件中,一些技能或者宝物多和青囊有关。
3. 杏林
董奉与华佗、张仲景齐名,被誉为“建安三神医”。他后来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病重的人栽树杏树五个,病轻的人种杏树一棵,几年以后,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每年货杏得谷以赈济贫困。世人以“杏林”誉医,这就是杏林的由来。
4. 悬壶
汉代卖药人,或称壶翁,传说其常悬一壶于市肆中卖药,晚上跳入壶中,一般人找不到他,费长房看见了。请他喝酒随他进入葫芦,后拜他为师,得其传。历代医学家学成开业为人治病,多称之为“悬壶”。人或以“悬壶之禧”相贺,即源于此。
是根据植物的生长形态而命名的,它的叶片是围着茎秆环周生长的,共两层,第3层是开的花果,远处看好像古建筑的楼房,故得名重楼也。
中草药(英文名:Chinese Traditonal drug):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中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现在中国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天然药物这门课,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称的中草药。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