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的青铜铸币,它是众多青铜币之一。它的形状是根据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等一些常用生活用具——刀演变而来的。它的种类有很多种,按照文字或者形状进行分类。刀币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进行使用,其中齐刀是齐国的货币
汉字趣谈: 刀
"刀"(dao)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刀"字,是古代"刀"的象形图描,上部是刀把,下部长弯竖是刀背,向左下歧出的斜线是刀的刃部,这是古代有锋刃的切割器具。金文"刀"字的形体,是图像文字,这四款金文就是四款不同样式刀的真实图画的缩小版。在商代,刀很少用作武器,更多用作刑具或工具,一般小型的是工具刀,或随身携带以作护身武器使用。小篆承续甲骨文字形,只不过把"刀柄"写得更弯些,像形意味不足,隶书和楷书的"刀"字,与像形相去甚远,是完全符号化的文字。
"刀",说文解字:"刀,兵也,象形。" "刀"是一种用于砍、削、割、剖的单面侧刃的兵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马家窑遗址,曾出土上古时代的青铜刀,可见"刀"的历史有多么久远。由于用途不同,刀的形制也出现了分化,有凹刃、凸刃丶长柄、短柄等等多种多样。长刃长柄的大刀通常用于战场砍杀的兵器。形制较小的通常作为工具,用途比较广泛,如农业中用于收割庄稼,畜牧业中用于宰杀牛羊,手工业中使用的地方更多,砍、削、割、剖都离不开刀,家庭日常生活中更离不开刀。
"刀"是纸张的计量单位。一刀纸为一百张。
"刀"也是古代的一种钱币。因其形如刀,故称刀币。有齐刀、即墨刀、安陽刀、明刀等,主要流通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荀子.富国》:"厚刀布之敛,以夺农之财"。这里的"刀布"指钱币,意指加重农民的税收负担。
"刀",是姓氏。读音(diao)。不读(dao)。
"刀"通"舠"。指代小船。如《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意思是河面狭窄,容不下小船。这里的"刀"即指小船
刀削面起源于12世纪的山西太原,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与抻面、拨鱼、刀拨面并称为山西四大面食,更与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一同被誉为我国着名的五大面食,真可谓“面食之王”。据《晋食纵横·名食掌故》记载:“刀削面最早出自山西,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水煮面食,为面食中的佼佼者。在山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特别是晋中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地,家庭主妇、少女以及城市中不少”妇男“都会制作。”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可谓是“面食王中王”。
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故事。相传蒙古鞑靼人占领中原,建立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人民群众造反,就没收了各家各户的金属器皿,并作出相关规定,十户用一把厨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由鞑靼人保管。一天中午,一老者的老婆将面和成面团,就让老者去取厨刀,结果刀被人取走,老者只好回家等待。谁知老者刚出鞑靼人大门,被一件东西碰了脚,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块薄铁皮,拣起来揣在怀里。
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着吃面条,可是刀却没取回来,急得老者团团转。忽然,他想怀里的铁片,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片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片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哪能切面条。”老者生气地说:“切不动你就砍。”一个“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揉好,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锅台边,往开水锅里边“砍”面,片片面片落入锅里,煮熟后捞入碗,浇上卤让老者吃,老者边吃边称赞:“好得很,好得很,以后再也不用去排队取刀了,就用这铁片削吧。”
就这样,“砍面”的办法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三晋大地,得到人们青睐。到了明朝,这种“砍面”又被称为“托掌面”,不仅家庭制作,也流传到市肆摊点经营,不断演变成为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法技艺,风味则柔中有硬,软中有韧,不仅可浇卤,还能热炒甚至凉拌,均有独特风味。不过,浇卤是最好吃的,再略加山西老陈醋口味更妙。
清康熙年间,山西刀削面的一个分支“晋小二刀削面”,与一代廉吏于成龙结缘,其技艺和配方与文化融合,发展为高度文化性的的官府私房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存。
李淳罡在书中出手的次数不少,除了滴水成剑等随意的几个招式之外,还有四大绝学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一式:一剑仙人跪
一剑仙人跪是在李淳罡伴随徐凤年二出江湖时,被皇子赵楷派出的五行符甲阻扰,李淳罡使出来对付水甲符将的绝学。这一招是以无比磅礴的剑意,由上而下刺向敌人,以犀利而言,应当是指玄境的绝技。
而后这一绝学还曾用来对付过吴六鼎。在徐凤年习得之后,曾经用来对付过五行符甲当中的土甲符将,还有陈芝豹。陈芝豹被此招砸得身体倒退出去,直到后背贴紧墙壁才好不容易止住颓势。
第二式:剑气滚龙壁
数十年前,李淳罡放话西蜀无剑子,单身入蜀,斩杀了前来拦路的十六位剑术高手,用的便是滚动剑气。李淳罡曾经与西蜀剑圣在皇宫一战,一面存世数百年的恢宏龙壁被李淳罡的剑气波及破碎不堪,这个大概就是此式的由来再出江湖之时,李淳罡曾用此招对付曹长卿,但是无果。
这一招便是让气机不断地翻滚,然后输出,最多能达到九条龙。是少有的将剑意剑招融会贯通的上乘剑势,李淳罡最后在广陵江畔一剑破甲两千六,用的便是此招(群伤技能)。而徐凤年从刀谱中习得的刀法“开蜀式”也是学自“剑气滚龙壁”。
第三式:两袖青蛇
两袖青蛇剑招剑意并重,是御剑与生罡的结合,剑罡在气机的牵引下扭转方向,穷极变化。是当世剑招剑法的极致,也是江湖人所知晓的老剑神的最高绝学,也是老剑神五十年前无人能够匹敌的剑招。就相当于是叶孤城的天外飞仙,是“有招”的巅峰。
王仙芝从李淳罡的“两袖青蛇”当中悟出了“一袖青龙”,吴家剑侍翠花也习得了形式“两袖青蛇”的两袖剑。而李淳罡以两三百袖的“两袖青蛇”帮徐凤年熬练身体,锤炼徐凤年的神意,让徐凤年习得了“两袖青蛇”的精髓。
第四式:剑开天门
剑开天门是李淳罡剑意剑道的顶点,洞开天门杀天人。绝大部分江湖人都未曾见过或者说未曾听过此招。李淳罡在入天象境后,曾关闭剑鞘整整六年,一剑不出,最后才悟出了这招剑开天门。而实际上李淳罡似乎也未曾用这招打败过谁。
数十年前李淳罡与王仙芝对决之时,出于爱才,李淳罡在两袖青蛇奈何不得王仙芝之后,没有用出剑开天门,让王仙芝折断了他的木马牛。而后因为绿袍儿的原因,李淳罡上龙虎山寻齐玄帧,与齐玄帧论道。论道无果后便是以剑开天门一试齐玄帧。
但是这招立志要剑斩仙人的剑开天门未曾奈何齐玄帧,李淳罡的剑意受挫,这是他跌境的最诱因。在徽山大雪坪李淳罡解了绿袍儿的心结后,李淳罡走出了给自己画得牢,也明了齐玄帧的圈套,再次坚定了自己的剑道,才能够重返剑仙境。
而在徽山之行后,李淳罡前往东海武帝城找王仙芝问剑,也是用出了剑开天门。奈何画地为牢蹉跎了二十余年的李淳罡,也拿二十余年来还在不断成长的王老怪没办法。这招“剑开天门”再次无功而返。不过这也不能说明这招不行,毕竟李淳罡两次使出剑开天门,对上的都是当世最强者。
风之伤出现:
35 名刀所选择的真正主人
爆流破:
54 铁碎牙的奥义 爆流破
红色铁碎牙:
74 打破结界!被染红的铁碎牙
金刚枪破:
157 贯穿奈落的金刚枪破
接下来~TV就没有了~~有漫画~~
不过现在完结版正在放~~
暂且先给你个漫画目录吧~~
龙鳞铁碎牙:
(应该是)完结篇第4话 龙鳞的铁碎牙
漫画395 龙鳞铁碎牙
火焰铁碎牙:
漫画421 同化
黑色铁碎牙 冥道残月破:
漫画503 黑刃
斩刃之冥道:
漫画547 斩刃冥道
注:以上所有都是指铁碎牙发生变化后的形态初次出现的集数,
是有上下文关联的~~
要想理解的话,要几集一起看~~
原理:
由凸轮的回转运动或往复运动推动从动件作规定往复移动或摆动的机构。凸轮具有曲线轮廓或凹槽,有盘形凸轮、圆柱凸轮和移动凸轮等,其中圆柱凸轮的凹槽曲线是空间曲线,因而属于空间凸轮。从动件与凸轮作点接触或线接触,有滚子从动件、平底从动件和尖端从动件等。尖端从动件能与任意复杂的凸轮轮廓保持接触,可实现任意运动,但尖端容易磨损,适用于传力较小的低速机构中。
为了使从动件与凸轮始终保持接触,可采用弹簧或施加重力。具有凹槽的凸轮可使从动件传递确定的运动,为确动凸轮的一种。一般情况下凸轮是主动的,但也有从动或固定的凸轮。多数凸轮是单自由度的,但也有双自由度的劈锥凸轮。凸轮机构结构紧凑,最适用于要求从动件作间歇运动的场合。它与液压和气动的类似机构比较,运动可靠,因此在自动机床、内燃机、印刷机和纺织机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凸轮机构易磨损,有噪声,高速凸轮的设计比较复杂,制造要求较高。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都在留下自己的印记。一些洞穴中有关人和动物的图画至少有2.5万年的历史。然而人类用笔记载历史的时间却短得多。两千多年来制笔工艺的发展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好体现。
公元前2000年:中国人用老鼠毛制成的毛笔写字。墨水用煤烟、灯油和凝胶混合制成。
公远前1200年:埃及人从浆果、植物和矿物中提取天然染料和色彩制成黑水。“笔”是细芦苇。600年后,埃及人发明了纸草纸。
公元400年:许多文明社会都发明了更加稳定的墨水。它是用铁盐、橡树树瘿和阿拉伯树胶混合而成。这一基本配方使用了几个世纪。
公元700年:罗马人发明羽毛笔(鹅毛笔),用的是一种大鸟翅膀上的羽毛。羽毛笔在后来的1000年中成为(西方)主要的书写工具。
1548年:西班牙书法家胡安·德·伊西亚尔在他的书法手册中最早提及青铜笔。
1700年:尼古拉斯·比翁(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乐器制作大师)最早为自来水笔留下画图。他有5枝笔流传下来。
1803年:英国工程师布赖恩·唐金获得第一个钢制笔尖的专利权。
1809年:佩雷格林·威廉森在美国第一次获得制笔方面的专利权,这是一种笔管中有墨水的自来水笔。不过他的设计有许多缺陷。
1830年:英国的钢铁工人威廉·约瑟夫·吉洛特、威廉·米切尔和詹姆斯·斯蒂芬佩里发明了大量生产钢笔尖的方法。由于随后20年钢质量的提高,使用羽毛笔的人越来越少。
1884年:纽约的保险推销员刘易斯·埃德森·沃特曼在因为钢笔坏了而失去一位重要客户之后发明了第一枝实用的自来水笔。
188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韦茅斯的约翰·劳德获得第一枝圆珠笔的专利权,但直到专利权期满,它也没被批量生产过。
20世纪头十年:4家自来水笔厂家主宰着市场,它们是派克、犀飞利、威尔一永锋和活特曼。
1912年:犀飞利制笔公司在自来水笔的笔管中添加了拉杆吸水装置。在此之前,人们用滴管给自来水笔加墨水。
1935年:活特曼推出了墨水囊,当时是一个有软木塞的小玻璃管。
1938年:匈牙利记者拉迪斯洛·比罗和他的兄弟格奥尔格发明了第一枝实用的圆珠笔。它使用的是能迅速变干的印刷油墨。英国政府后来许可他们为英国空军飞行员制作圆珠笔。圆珠笔在高空不会漏油,而自来水笔会漏墨水。
1945年:芝加哥商人米尔顿·雷诺兹对比罗的发明进行重新设计,并把它引入美国。当时比罗的发明没有在美国获得专利权。拥有比罗发明专利权的永锋公司很快把它们的产品也推向市场。新型自来水笔轰动一时,销路非常好。
1950年:法国男爵马塞尔·比什成立了比克公司。他的公司擅长于大量生产圆珠笔。(如今,比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制笔公司,每天销售2100万枝笔,一年76亿枝。)
1951年:在最初的热情过后公众发现圆珠笔价格高,而且不可靠。圆珠笔销售量急剧下滑。自来水笔卷土重来。
1954年:派克钢笔公司推出“Jotter”圆珠笔。这种更加可靠的新型圆珠笔的书写时间比最流行的同类产品长5倍。圆珠笔的销售量重新回升。
1962年:东京文具公司的堀江尾世木因发明毡尖笔而出名。
1966年:费希尔为美国航天局发明了太空笔。这种笔的墨水囊经过加压,能在失重状态下写字。
1979年:吉列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钢笔,它写出的字能在10小时内擦去。其决窍是用橡胶胶水制成墨水。
1984年:日本樱花公司推出中性墨水笔,它是圆珠笔和记号笔的中间产品,用的是中性墨水(gel-ink)。
中国的彩陶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年前就有彩色陶器。从那时以后,我国的彩陶在持续的工艺改进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西部边远地区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中国彩陶从兴起、繁荣到萧条,经历了约四千年之久的历史,形成了一部完整有序的彩陶制做工艺发展史。
中国彩陶的分布地域十分广阔,从南至北,横贯岭南、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大草原;从东至西,横跨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由东海之滨纵横中原大地、陕甘青地区远至新疆天山南北;东南坻达福建、宝岛台湾、广东沿海;西南至川藏地区。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到处盛开着彩陶艺术绚丽的奇葩!
中国在远古时期,就生存有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由于文明和地域的差异,形成了繁花似绵、异彩纷呈的彩陶文化。大地湾文化“一画开天”托起了中国彩陶的霞光;仰韶文化侧以宽广的胸怀,蕴育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等类型为代表的系列文化体系。以上这些文化类型,还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彩陶文化的全部内涵。全国各地在彩陶发展的过程中,共同存在着三十几个地方类别,以其本身特有的纹式体现出各自的文化内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彩陶的文化内容。
灿烂的中国彩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杰出的制做工艺成就和其宝贵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人类进化史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迄今为至出现了距今约8000年以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它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探讨彩陶花纹的演变、装饰手法的运用、装饰部位的选择等,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入。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域,东乡县的林家遗址、康乐县的边家林遗址、广河县的地巴坪遗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遗存。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大夏河东岸的黄土塬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共同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3 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迹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5个(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集)。从地层上初步搞清了马家窑类型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发掘和采集各类遗物3 000余件,其中各类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余件,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
最重要的是在遗址的房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在一个窖穴内还发现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子,说明粟是当时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出土的陶器分泥质和夹砂两类,主要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制作。根据地层堆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瓶、罐、盆、钵等,瓶多为喇叭口,罐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钵为圆唇。彩绘为黑色,漆黑发亮,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粗健古朴;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晚期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有盆、钵、碗、壶、瓶、罐等,色彩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白彩,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晚期的突出特点。
林家遗址的发掘,弄清了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地层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的33期提供了明确的地层证据。特别是陶器,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发展和演变情况比较清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边家林遗址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虎关乡关风村,是马家窑类型晚期墓地,分布在三岔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康乐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个,出土陶器100多件,石、骨器等近800件。陶器以彩陶为主,器形有壶、罐、盆、瓶、碗、钵等。壶颈较细直,出现红彩。边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纹饰与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层遗存类似,已清楚地显示出向半山类型过渡的趋势,填补了从马家窑类型发展到半山类型的缺环。
地巴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城东南6公里处地巴坪村西北的广通河南岸台地。这里不但有半山类型遗存,还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的遗存。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广河县文化馆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清理半山时期墓葬66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遗物756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和骨珠等。出土陶器392件,其中彩陶的比例达90%,每座墓一般出土7—8件彩陶,最多的有17件,最少的1件。地巴坪遗址是半山时期彩陶出土比例最高的一处遗存,陶器中以大型的小口直颈彩陶壶和侈口短颈彩陶瓮(罐)较为普遍。陶器组合基本是壶、瓮、罐或瓶,少数墓兼有盆或碗。陶质细腻,呈橙黄色或砖红色,器表打磨光滑。彩陶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绘制花纹,纹饰精美、繁缛,以旋纹和菱格纹为主。经过对出土的彩陶整理,与马家窑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作对比研究,地巴坪遗址应属半山类型早期遗址(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 《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地巴坪遗址是半山类型保存较好、出土物较多的一处墓地,为研究半山时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全面介绍中国彩陶发展史、深入透析马家窑彩陶文化的《马家窑彩陶鉴识》一书,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作者是从事彩陶鉴赏与研究工作20余年的甘肃彩陶研究会副会长、兰州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海东。
骨质。现在的冰刀则为全金属或塑料与金属合制,冰刀是装在冰鞋底下的钢制刀状物,有球刀,跑刀和花样刀三种。冰刀根据结构和运动特点可分为三类:速滑冰刀、花样冰刀、冰球冰刀。虽然三种冰刀有不同之处,但滑行蹬冰原理基本相似。冰刀刀刃很薄,即使是刀刃最长的速滑刀其与冰面的最大接触面积也不足10平方厘米,因此滑冰时在冰面上产生很大压强,使冰的熔点降低很多,冰刀接触的冰熔化成水,使冰刀与冰之间的摩擦力降的更低,更有利于冰鞋的滑动。
1963年中国选手罗致焕在日本长野县浅间山轻井泽获得了世界速滑锦标赛男子1500米冠军,这是中国获得的第一枚冬季项目世界锦标赛金牌。这一年出生的王秀丽,1990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女子速滑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女子1500米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速度滑冰项目的女子世界冠军。1992年,叶乔波在法国举行的第十一届冬奥会上夺得两枚银牌,实现了中国在冬季奥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继而他又多次在世界短距离速滑锦标赛上获得全能和单项冠军。为此,中国领导人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她“体坛尖兵”荣誉称号。
立刀旁是由刀字演变而来的。刀字的笔顺是:横折钩,撇。立刀旁的笔顺是:竖,竖钩。立刀旁第一笔竖,就是原来刀字的第二笔撇,立刀旁的第二笔就是原来刀字的第一笔横折钩变成了竖钩。
所以立刀旁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四点底是由火字演变而来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