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辛是指某一中草药或动植物性食物等对人的味觉感受器刺激后在味觉中枢引起的辛辣的感觉。味由辛、酸、甜、苦、咸五种基本感觉组成。
辛味能散能行,如荆芥散风寒,砂仁行气,川芎活血。
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
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
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瘀。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
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米醋,消积解毒。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
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白糖、红糖。同为温性,有辛温、甘温、苦温之分,如姜、葱、蒜。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如莲子,味甘微苦,有健脾、养心、安神作用。苦瓜,性寒,味苦,可清心火,是热性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辛属于药物滋味的一种,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瘀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辛也是“五味”之一。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是用“药性”概括的。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辛就是有刺激性的辣味。后来古人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五味的不同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甘味能补虚缓急;酸味能敛肺涩肠;苦味能降泄燥湿;咸味能软坚散结;辛味能发表行散。所以中医将食品和药物归纳分类成五味,分别是酸、甘、苦、辛、咸。泛指我们现在所说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辛”是中医五味之一。麻、辣、腥、香、臭等特殊的气味都归属于“辛”。
辛味是具有刺激性的一种,属辣的一种,常说的辛辣,是可以并列的,所谓“辛辣刺激",如入生姜、大葱、大蒜等。
扩展资料
一味中药的“味”是量词,意思相当于一副。
气和味,就是药物的性味,即药物属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
中医所讲的辛味,就是一种比较刺激性的气味,其味道与辣味相近似,比如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葱、姜、蒜、香菜、韭菜、辣椒、花椒等,都具有辛味的特征。
中医认为“辛”能散、能行,可以有发散、行气、行血、化湿、开窍等作用。麻黄、薄荷、木香、红花、麝香等都属于“辛”味的药物。
食物中的葱、姜、蒜、花椒、辣椒、白胡椒、黑胡椒等都属于“辛”味。但是食“辛”过度会耗伤气血津液,因此用量要适量,因人而异。
需要注意的是“辛”味的药物比较容易挥发或易受热挥发,因此在煎煮“辛”味药的时候应该注意后下。
有位中药材的名字叫细辛。
细辛是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干燥的根和根茎。为温性药,味辛。归肺、心、肾经。有小毒。细辛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木脂素、无机元素、马兜铃酸等。
细辛具有散寒祛风、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细辛具有镇静、抗炎、镇痛、抗衰老、抗病毒、免疫抑制、杀虫等作用。
细辛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鼻塞流涕、头痛、牙痛、痰饮喘咳、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