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乔木和灌木药材一般统称为木本药材,主要是指乔木和灌木的根、茎、叶、花、果、皮等药材的植物名称。
2、主要有黄柏树、杜仲树、香樟树、枸杞树、沙棘树、沙枣树、木香树、沉香树、丁香树、桂皮树、八角树、黄连树、皱皮木瓜树、枳壳树、盐肤木、桂花树、桑树、石榴树、刺五加树。
灵芝
根据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灵芝有紫、赤、青、黄、白、黑六种,。性味甘平。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
人参
人参为东北特产之一,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
龙涎香
是指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取自宰杀的抹香鲸肠内分泌物(即鲸鱼粪便,它是抹香鲸吞食墨鱼后,胃肠道分泌出来的灰黑色的蜡状排泄物)。本品系各类动物排泄物中最名贵的中药,极为难得。自古以来,龙涎香就作为高级的香料使用,它的价格昂贵,差不多与黄金等价。《本草纲目》中记载着龙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龙涎香是治病和补益强壮的名贵中药。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称冬虫草、虫草,它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幼虫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冬虫夏草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与天然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滋补品。它药性温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少、病、弱、虚者皆宜,比其他种类的滋补品有更广泛的药用价值。
雪莲
雪莲花除产西藏外,在我国的新疆、青海、四川、云南也有分布。各地民间将雪莲花全草入药,主治雪肓、牙痛、风湿性关节炎、阳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等症。印度民间还雪莲花来治疗许多慢性病患者。如胃溃疡、痔疮、支气管炎、心脏病、鼻出血和蛇咬伤等症。在藏医藏药上雪莲花作为药物已有悠久的历史。
何首乌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其藤茎称“夜交藤”。唐人李翱曾写过《何首乌传》。原来是一个人的名字,在《本草纲目》中把原来的“夜交藤”改名为“何首乌”。何首乌据称是813年顺州南河县人何田儿所发现,常年服用活到160岁。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生发,强筋骨之功效。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药书上说何首乌、干首乌均指生首乌。为原药材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入药者。偏于润便滑肠,降酯解毒。
鹿茸
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是一种贵重的中药,用作滋补强壮剂,对虚弱、神经衰弱等有疗效。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现市售品种类规格较多,由于原动物不同,分为花鹿茸和马鹿茸两种;由于采收方法不同又分为砍茸与锯茸二种。
麝香
麝香是我国特产的一种名贵药材。是一种高级香料,如果在室内放一丁点,使会满屋清香,气味迥异。麝香不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麝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简称“麝”。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海马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隶属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青睐,男士们更是情有独钟。因此海马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
燕窝
燕窝是海鸟金丝燕的巢穴。多建在热带、亚热带海岛的悬崖绝壁上,围绕着蓝天碧海。金丝燕在春季开始做窝,它的口腔里能分泌出一种胶质唾液,吐出后经海风吹干,就变成半透明而略带浅黄色的物质,这是燕窝的主要成分。金丝燕用这种唾液和着纤细的海藻、身上的绒羽和柔软的植物纤维等做成巢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燕窝”。燕窝是珍贵的佳肴,又是名贵药材,有补肺养阴之功效,主治虚劳咳嗽、咳血等症。印度、马来群岛和我国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等均有出产。
牛膝,因其茎节膨大似牛之膝。荆芥,其茎如荆,味似芥。凤仙叶,其叶如凤尾,花艳似天仙。人参,其根酷似人之形。
以药物本身特殊颜色命名
如因色黄而定名的有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因色白而定名的有白芷、白鲜皮、白芍。其它如红花、红藤、紫草、紫荆皮亦如是。又有以双色花而取名者,如金银花又称双花;红蓝花是红花的古名,因其花红叶深蓝而命名之。
回答:黄字开头的药材名有如下:
黄连,黄芪,黄苓,黄精,黄药子,黄百,黄栌,黄腾,黄独,黄花,黄麻,黄丹,黄宣,黄蜡,黄杞。
以上是黄字打头的药材名称。还有一些是黄字在后面的或在中间的药材名称,因为题里没要求所以就不写了
川贝,川芎,川黄连,川续断,天麻,川乌,附子,姜黄,防风,生姜,红花,丹参,太子参,天冬,麦冬,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艾纳香(天然冰片)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天麻、五倍子、佛手、黄柏、杜仲,玄参,防风、丹参,板蓝根
药材的花名字有:
1菊花
2金银花
3玫瑰花
4红花
5月季花
6水红花
7冬葵花
8玉果花
9代代花
10合欢花
11佛手花
12扁豆花
13凌霄花
14旋覆花
15野菊花
16绿梅花
17密蒙花
18款冬花
19槐花
20马蔺花
21凤仙花
22玉果花
23芙蓉花
24辛夷花
25花椒
26金银花
27西红花
28葛花
29鸡冠花
30荷花
31闹羊花
32白花蛇舌草
33天花粉
在中药的里面,有很多花都可以做成药材,每一种的效果都不一样,都可以发挥最好的效果。
贵州广袤的森林为喜欢在林下生长的中药材,提供了充足的自然生长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中药地道品质。贵州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我知道的贵州特色中药材就有:大方天麻、兴义安龙白及、施秉太子参、梵净山黄精、兴仁薏仁米、赤水金钗石斛。
人参,鹿茸,海马,红参,全蝎,蜈蚣
阿胶,蛤蚧
《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学论述药物学的专著,其内容颇多博物学价值。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编撰于公元1578年,成书后几经周折,后初刊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类药物194种。
李时珍新补入药物374种。该书图文并茂,有药物图1109幅。作者为了增加该书的临床参考价值,于若干药的论述中附录临床处方11096首,其中8000多首来自作者临床经验之总结或多年之征集,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为纲,62类为目,其分部类的原则为“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搜罗群集,有谓其所参考之书多达800余种者,可谓“贯串百氏”的一代巨著。该书又在每药物之下,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故命名其书为《本草纲目》。
每药之论述内容,则详之于集解、辨疑、正误、修治(炮制加工)、气味(药性药理)、主治(药效)、发明(李时珍之心得体会和研究结论)、附方等。《本草纲目》之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次创造性发展,条分缕析,使读者一目了然,其分类方法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性。
《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而后有机,先植物后动物。 在植物类药物中,则先草、谷、菜而后果、木;在动物类药物中,则先虫、鳞、介而后禽、兽,最后则叙述人类药。《本草纲目》在药物学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但订定了前人1518种药物,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调查研究,搜询访验,为中国医药宝库增加新药374种,这对一位学者来讲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这里仅举若干例证说明之。
在药物鉴别方面,《本草纲目》纠正了明代之前《本草》中的许多错误和非科学内容。过去之本草著作往往将一物误认为二,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又如本应当分述的却混而为一,《本草纲目》以前每将葳蕤、女萎并为一条,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又如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中错误地“以兰花为兰草,卷柏为百合”,苏颂《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图形,而实际上本是一种植物的根块与果实;前人错误认为“草子可以变鱼”,“马精入地变为锁阳”等等传说,也都一一经过《本草纲目》而予以纠正,并指出鱼乃鱼子所化,而锁阳本是植物。
关于水银的记述,更能说明李时珍严肃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畏精神。《神农本草经》被封建社会尊为经典,其叙述水银“久服神仙”,晋葛洪《抱朴子》谓为“长生之药”,《大明本草》称其“无毒”,唐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故在六朝之下,企图贪生不死者因服之而成废身甚而夭者不知有多少。
《本草纲目》批判了这一非科学的讹传,指出“水银……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他严肃地强调:“方书固不足道,本草岂可妄言哉。”历史和科学实验均证实了《本草纲目》所论述的水银,在当时达到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对彻底根除服水银以求长生之荒谬做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也有独到见解。
以动物药的描述为例,《纲目》对每一动物药的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多能抓住各类动物的生物学属性特征。如指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又说:“毛合四时,色合五方”,这都正确地掌握了禽兽对环境之适应以求保护的变异特点。在动物相关变异方面,该书正确指出:“乌骨鸡但验舌黑”即可知其骨黑的鉴别方法。
《本草纲目》在有关药物的论述上,还强调了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在生活习性方面产生改变的特性。如记述的动物变野生为人工驯养,家种植物可以优于野生等,说明当时对生物之遗传特征已有一些知识。 在制药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本草纲目》较以前也有着突出的成就。
所载制药化学包括有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许多化学反应的方法。 所制取的醋酸铅(铅霜);利用消石与矾石分解和氧化作用制取铅丹;以浓茶煎熬五倍子,使其产生沉淀;经曲菌发酵水解而析出没食子酸的白色结晶,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甚至是最早的记录。
在科学实验方面,作者不但亲自验证了罗勒子治疗眼翳和自服蔓陀罗花以观察其治疗效果和麻醉作用外,还对若干药物的药理作用等进行了动物实验。他观察大豆、鸡肠草等之药理作用,他解剖鲮鲤、蛇等多种低等动物,以证实其解剖结构上的异同,进行了若干比较研究。这些方法在当时科学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举。 当然,未知或知之甚少在当时更是普遍的,在当时条件下不可知者也非少见。因此,作者对若干药物的记述客观地指出“未审然否”,或谓:“亦无所询证,姑附于此,以俟博识”,足可证明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草纲目》问世后其影响面之广而深远是创记录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金陵(今南京)胡承龙首次刊刻,世称“金陵本”,至今尚存有极少几部,除日、美、德均有收藏外,我国仅存两部。1603年由夏良心等刊行于江西刻本《本草纲目》,世称“江西本”,为仅次于金陵本之善本,现存于世者尚多。此后,重刻《本草纲目》者逐渐增多,如湖北本(1606年)、石渠阁本、立达堂本等,均刻于明末之前。清代刻本以张朝璘本(1657年)、太和堂本(1655)等为最早,其后刻刊者甚多。
据现存国内之刻印本统计,截止1949年约有70余版次。继《本草纲目》之后,我国药物学之发展在此基础上虽不如其广博,然在发挥、深化认识上和吸收外来药物上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如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等,几乎都是在其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
《本草纲目》不但在国内有着如此深广的影响,早在公元1606年即传至日本。据统计,日本在1637—1714年间先后出现了《本草纲目》的8种刻本,此后还先后出版了日文节译和全译本多种。日本学者研究《本草纲目》并有著作者多达30余种。
《本草纲目》在朝鲜、越南等也有较大的影响。大约从18世纪开始,《本草纲目》即传至欧洲,英国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国民图书馆等都收藏有《本草纲目》的多种明刻本或清刻本。德国皇家图书馆收藏有金陵本。此外,在俄国(前苏联)、意大利、丹麦等也都有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收藏有金陵本和江西本等。
据英国李约瑟博士考证,1732年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曾将《本草纲目》中部分内容译为法文,几经周折于百余年后在巴黎发表,引起著名化学家和化学史学者的注目。据研究,《本草纲目》早在18世纪及以后的年代曾被部分摘译成法文、英文、德文和俄文,欧洲在19世纪对研究《本草纲目》与中国本学产生兴趣,并由此而获得博士学位者。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奠定进化论、论证人工选择原理的过程中,即曾参阅了《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其内容即《本草纲目》之内容。如达尔文在《变异》中谈到鸡的变种、金鱼家化史等,均吸取和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里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湖南省:湘九味:百合、玉竹、黄精、山银花、枳壳、博落回、茯苓、杜仲、湘莲。
湖南省物产丰富,各种各类名贵药材也是品种繁多,在各省份中名列前茅。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