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熟地黄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生地、熟地,那么对于地黄而言何为“生”?何为“熟”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
从现行的比较权威的中药法典《中国药典》来看:有地黄和熟地黄两个独立的标准。
地黄:药典中分“鲜地黄”和“生地黄”,是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采挖后鲜用为“鲜地黄”;将新鲜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习称“生地黄”。
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可见鲜地黄和生地黄在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上也有一定区别。但鲜地黄一般不易保存,所以生地黄比较常用。
熟地黄:是生地黄的炮制品,又分“酒地黄”和“蒸地黄”。古人对对熟地黄炮制过程要求严格,讲究九蒸九晒,说是为了增加地黄的温性。
取生地黄,照药典中酒炖法炖至酒吸尽(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为酒地黄。
取生地黄,照药典中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为蒸地黄。
熟地黄性甘,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炮制前后生地黄性寒,清热、凉血、止血,熟地黄性温,养血补阴。这就决定了使用人群,根据患者不同的体性来确定生地黄和熟地黄哪个更适合。所以生地黄和熟地黄是有区别的。至于说张仲景方,有好研究者查阅大量古书医籍,认为熟地黄出现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以后,温补肾经得宜,东汉时期则无熟地黄的临床应用。并说张仲景时干地黄即为现在的生地黄,当时的生地黄即为现在的鲜地黄。虽有考证,但任何方子都是在运用过程中不断改进、成熟的,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演化也定有一定的道理。
不管怎么说,古代对药材也没有科学统一的叫法,古代名人的有些东西不一定就是都是对的,而且随着医学文化的进步和医学经验的积累,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某些东西会发生演变,我们也不必一直追着过去的东西不放,有些东西只有统一了,在应用过程中会更准确,减少误用。
生地黄
别名:地髓,山烟,原生地,牛奶子,婆婆奶,酒壶花,山白菜。
玄参科植物地黄干燥的块状根。。。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长柔毛和腺毛。叶基生成丛,倒卯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柄,边绿不整齐纯齿,叶面皱缩,下部略带紫色。花茎由叶丛抽出,花序总状,萼五浅裂,花冠钟形,略2唇状,紫红色,内面常有黄色带紫的条纹。蒴果球形或卵圆形,具宿萼和花柱,花期4一6月,果期7一8月。
主要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甘肃,陝西,辽宁,内蒙古,江苏,湖北,等地。
药物性状:不规则团块状根茎。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等。
用量:煎服,生地黄10至15克。
参考资料:含地黄素,甘露醇,萄葡糖,铁质及维生素A等。
中等量对动物有显著强心作用,对衰弱的心脏作用更明显,大剂量可使心脏中毒。
小剂量可使血管收缩。大剂量可使血管扩张。
此外有升压,利尿,降低血糖的作用。
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地黄长于清热养阴。熟地黄长于滋阴补血。
熟地黄
玄参科地黄的块根蒸晒而成,加黄酒拌蒸则成酒蒸地黄。
性味功用:甘微温,补血,滋肾养阴,乌须发。
主治用法
血虚,肝肾阴亏,胎产崩漏,须发早白,用量:10至25克。
参考资料:熟地黄性腻,易于助湿碍胃,影响消化机能,故脾虚面有湿相者,应慎用。
以上谨作参考。
张仲景的方剂中,也常用到生地黄与熟地黄。直至现今,后代医家仍然依据此用药方式。视病症需要而定采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