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业余人士 那么最好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
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
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读古籍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
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
黄元御的书现在没有单卖的,书店里都是黄元御全书。
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 在下来读《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
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读到这里一般的病你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往下就要继续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作为一个提高。
这两本书在黄元御全书中有。 这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了,很多东西一看,你就会明白。
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
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 到此,你的中医水平肯定比外面很多中医师都高。因为我就是在这样学,很有感觉。
中医药学,适合读的书有:课本四大基础《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课外书里面适合中医药学读的有:岳老的《岳美中论医集》,《伤寒论》必背,也要好好理解,《素问》也可以背,然后可以背背《温热经纬》里收集的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论》,伤寒温病一样重要,有时间读读《温病条辨》也行。
一、1.《本草备要》,古代中医药学著作。共八卷。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2.汪昂(1615-1694年),字切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贫寒遂弃举子业,立志学医。他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编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决》等。
二、1.《神农本草经疏》,又名《本草经疏》。全书三十卷,卷一、二为《续序例》上、下,论述药物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载有医论30余篇,将药物与辨证结合论述,分列诸病应忌药七门(即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卷三~卷二十九,依《证类本草》编次,将部分《证类本草》中药物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各药主治多遵《本经》、《别录》,若两书不详,再参以诸家论治;每药之后又附有“主治参互”和“简误”两项,来考证药效及处方、宜忌等。其末卷收载《证类本草》未载或未详之药。
2.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启间人。17岁患久疟,自检方书治愈,遂嗜医。生平好游,寻师访友,旨在搜集方药,切磋学问,探讨医理。曾增益群方,几经修订,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
三、1.《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械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
1.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
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
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2.四小经典 ----《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
这是中医师传蒙学经典丛书之一。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乃明清以来中医师传教育的经典教材,其内容浅显易懂,多以歌赋成分,诵之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四大经典之说,虽然是研习中医学术必读的“四大经典”,但因其文字古奥,寓理深邃,初学者实难以问津;即使是学过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人,对如何进一步学习、钻研这“四大经典”,也感棘手。所以有些中医学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部医籍入手。因为这四部医籍,医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学中医最方便、实用的教材,相对于四大经典而言,故有四小经典之称谓。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基本理论
《无双国医》是网络作家君子如珩所写的一部医学类小说,现在正在连载之中,已经更新有200多万字。
书中主要描写的是运用中医技能治病救人的故事,体现出中医这个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国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医的无限魅力,也让我们看到有那么一群人为了中医的发展
《医药巨头》 作者:五彩贝壳 字数:108w 状态:完结
简评:
这本书算是爽文了,里面涉及的知识和一些方面都不能用专业来形容,主角脑子里出现了一本书,里面有药方,然后主角利用这些药方进行看病,然后批量生产,最后成为人生赢家,这里的特点是见效快,药效明显,但是中医往往就是见效慢,通过调理身体来达到修复的目的,所以这本书就欢快的看看就好。
《中医许阳》 作者:唐甲甲 字数:79w 状态:连载
简评:
额,首先说明这本书是有系统的,不过存在感不算明显,然后医学知识算是比较专业的,写的还不错,没有乱说,因为是小说吗,不可能跟医书一样,讲一个故事,那么就要有爽点,这本书这些节奏把握的都很不错,也是最近这类书里面成绩最好的一本了,只能说不容易吧,因为现在大部分中医的书都是炼丹,风水什么的一起写了。
《重振中医》 作者:蜀都小侯爷 字数:114w 状态:连载
简评:
这本书的角度比较奇特,老王没有看完,看了一部分,感觉他写出了现在中医正在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转型的思路,现在提出来最多的就是中医分子学,其实是有像西医靠拢的,进行一些药物分子的合成来针对治疗,我不知道这还算不算中医了。这本书的主角就是一个从国外学西医留学回来学中医的人,写的还可以吧,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医门宗师》 作者:蔡晋 字数:279w 状态:连载
简评:
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大神,但是老王不知道为啥看的觉得有点难受,不过写中医的书不多了,推荐给大家把。主要是讲主角原本也是一个医生,然后再太忙的时候晕倒了,然后获得了上古医门的传承,然后开始走上人生巅峰,这本书的感觉有像零几年很多极品兵王的那种感觉。
《玄门医圣》 作者:笑论语 字数:255w 状态:完结
简评:
这本书就是那种,道学,风水,医学混在一起的那种爽文,通过一些方法然后救治有钱人,或者看一些风水,古董,等等的爽文,喜欢这类的可以看看,总体写的没啥毛病,也还是能看的。
现在中医真的开始没落了,老王爷爷就是中医,现在还在医院上班,回去的时候他就会和老王说现在来看中医的真的少了,都是一些老人家才会来,还有就是需要补药,身体调理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