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又称打摆子,在百度上给搜到如下答案:“打摆子”是疟疾的俗称,在我国的病史有数百年。清代康熙皇帝1692年冬就被这种疾病传染过,后服用传教士带来的金鸡纳霜才治好,由此可见这种病的厉害。1949年以前,由于科技发展的限制,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得“打摆子”这种病,尤其是那冷得像掉进冰、热得像烤火这种现象是咋回事,更无法理解发病的周期性和定时性。 现代医学科技告诉我们,疟疾是由疟原虫经雌性中华按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寄生于肝脏和红细胞内,并以血红蛋白为养料生长发育,当疟原虫把红细胞胀破时,人体就会出现先冷后热的病理现象。人体寒热发作周期和红细胞内疟原虫裂体增殖的周期相一致。如果没有适当药物治疗,病毒又会进入了新一轮的繁殖周期,并再次引起病人的寒热发作。 1949年前的襄樊一直处于小农经济时代,人们没有这方面医学知识,在迷信和敬畏心理的作用下将疟疾妖魔化。 那时的襄樊,经济破败,民生凋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让百姓生活举步维艰,雪上加霜的是战乱、水灾加剧了生活、卫生环境的恶化,一些恶性传染性疾病如霍乱、天花、疟疾横行,每次爆发都会造成数以万计百姓死亡。据《保康县志》记载,1940至1941年保康县瘟疫流行,全县死亡2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0%。百姓实实在在地挣扎在生死线上。传染病中危害人数最多的当属疟疾,在这个死亡瘟神的阴影中,百姓们过着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据一些老年人回忆,1935年襄樊大水灾后疟疾爆发,当时数以万计的难民们流离失所,露宿街头。由于水源被污染,蚊虫大量滋生,城里、乡下几乎没有不打摆子的。当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都卖得比黄金还贵,多数得病人不是求神拜佛,就是“姜汤、棉被、晒太阳”,每天倒毙街头的难民数不清,惨状触目惊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解决人民的疾苦,毅然向疟疾宣战。1950年,襄阳地区各级政府利用幻灯片、广播、展览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知识。1952年,襄阳专署成立爱国卫生领导小组,认真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全区开展了消灭“五害”的卫生运动。同年襄阳区开办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1个,镇卫生所75个,联合诊所174个。1956年又开展了对污水坑、水塘每半月用666粉、223液消毒一次的夏季卫生运动。随着基层卫生组织的逐步健全和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持续展开,上世纪60年代末,恶性疟疾在襄樊绝迹。1974年以后,襄阳地区开展了休止期治疗,全民预防服药的措施来防治疟疾,至今未发生疟疾大范围流行。 35年过去了,疟疾这个横行襄樊数百年的妖魔,终于离襄樊人民越来越远。回首襄樊抗击疟疾,我们除了要感激党和政府对百姓健康的重视关心外,不应该忘记多年来坚持在抗疟一线的卫生和防疫工作者们,是他们用锲而不舍的努力加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守护了襄樊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当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nüè jí
“疾”,读音为jí,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疾”的基本含义为病,身体不舒适,如疾病、目疾;引申含义为一般的痛苦,如疾苦;疼痛,如疾首蹙额。
一、疟的读音是:nüè或者yào
二、汉字释义:
[nüè]
1.〔~疾〕一种按时发冷发烧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由疟蚊传染到人体血液里。
2.(疟)(“疾”读轻声)。
[yào]
〔~子〕“疟(nüè)疾”的通称,如“发~~”(亦作“打摆子”)。
三、汉字结构:左上包围结构.
四、造字法:会意
五、疟的部首:疒
六、相关词组:
疟疾、瘅疟、间日疟、疟子、痎疟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捺、横、撇、捺、横、横、折、横
二、词语释义:
1、疟疾nüè ji
以疟蚊为媒介,由疟原虫引起的周期性发作的急性传染病。
2、瘅疟dān nüè
中医指疟疾的一种,主要症状是发高烧,打寒战,烦躁,口渴,呕吐等。
3、间日疟jiān rì nüè
由一种疟疾寄生虫引起的疟疾,特点为每隔48小时反复发作。
4、疟子yào zi
[口]疟疾。
5、痎疟jiē nüè
疟疾的通称。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
中医通过口服中药汤治疗疟疾患者。服药时间为发病前两小时。这能有效地杀死病人体内的疟原虫,完全控制疟疾的症状,并坚持服药能痊愈。治疗疟疾的药,应在有规律的发作前2小时服,这样有利于杀死疟原虫,控制疟疾症状发作。具体的药方一定要找大夫给你把脉后再开具,不要自己随便用药。
1969年年初,刚过38岁的屠呦呦已经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了快14年。她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同年到中药研究所工作,后脱产两年半参加卫生部委托中医研究院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她的职称,当时还只是实习研究员,但兼具中西医背景的她,已步入了中药所研究的第二梯队。
那年1月21日,屠呦呦了解到一个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她的科研人生就此迎来转折。
“523”任务,是一项援外战备紧急军工项目,也是一项巨大的秘密科研工程,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能否抵抗疟疾,甚至成了越南战场上美越双方的“胜负手”。在中国,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也曾大范围暴发疟疾,全国发病人数多达1000万到2000万。
抗疟药的研发,是在和疟原虫夺命的速度赛跑。
中医研究院加入这场全国性协作时,已经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许多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已经“靠边站”。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原所长姜廷良说,他们将抗疟药研发的重任委以屠呦呦,在于她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被同事公认的科研能力水平。
“能够参与这样重要的项目非常不容易。她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廖福龙说。人们常说,好奇心是科学家研究的第一驱动力。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支撑屠呦呦坚持下来的,是“责任”和“担当”。廖福龙记得,屠呦呦常提的,就是国家培养了她,她也得为国家做些事情。
191次实验
“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
直到第191次实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疟疾可分为阳性疟疾、温疟、热疟、湿疟、冷疟、疟疾(包括热疟、冷疟)、产疟、疟母等,导致疟疾的因素有很多,如蚊虫叮咬可导致疾病。在中医中,你可以选择用药物治疗。在中医诊断中,主要以症状、寒战或贫血为依据。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以间歇性寒颤、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等为特征。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