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中医药文化,怎样弘扬中医药文化

 2023-06-09  阅读 934  评论 0

摘要:怎样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为出发点,是一种源头型的文化,未来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对这一源头思想的肯定与发扬。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卷无非是在表明我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对

怎样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为出发点,是一种源头型的文化,未来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对这一源头思想的肯定与发扬。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卷无非是在表明我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执著,我们既是传统的捍卫者,也是文化的诠释者。如此强烈的历史意识表现在中医文化当中,造就了中医学浩瀚的注释、发挥之作。这种寓创造于解释,寓革新于继承的发展模式,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使得千百年来的医学理论及其表达方式、评判标准等有着系统的统一性。

怎样弘扬中医药文化英语作文

TraditinalChinese Medicin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f Chinese culture. It has made greatcntributins t the prsperity f China. Nwadays, bth Traditinal Chinese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being used t cure peple all arund thewrld. The TCM, with its unique diagnstic methds, lng histry and remarkableeffects, have been used t treat cancer and ther serius diseases. Unlike thewestern medicine, the TCM has fewer side effects.

怎样弘扬中医药文化宣

首先保护道地药材,确保用药质量安全。其次,恢复传统的中医师承模式,最后,摒弃中医西化,发扬光大中医独特的辨症体系作用,抛弃掉依赖现代西医仪器论症看病的思想包袱,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才能将中医体系真正传承下去。

怎样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

道比理、法、方、药更重要!

四诊合参前,先参道。

中医有道,无需分派。

中医药理论核心的原创性重大突破----《自然药观》开创中医科学之路

《自然药观》一书发现了内病外邪的奥秘,也就是《黄帝内经》的核心:五运六气奥秘和规律,并详细地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清晰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中医看病从此变得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依天道行医,而不再只是凭经验、感觉和验方在看病。

《自然药观》诠释了五运六气的“药道观”,以六十甲子为周期,全景详细地再现了“五运”中所蕴含的二十四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二十四类方药的选择,全景详细再现了“六气”中所蕴含的三十六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三十六类方药的选择,使后人能准确地做到因时制宜。

五运六气可通俗理解为内病外邪。五运对应内病,六气对应外邪。

当前,我们处在五运的四运(处暑后7日-立冬后4日),六气的四气(7月23-9月22日)。见p288页。

一、四运的新病和未病表现为大肠实和胆实,有阴(热)实和阳(寒)实之分,需要辩证。有人可能大肠、胆阳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阳阴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阴阳两实,身体较平衡的人,则症状不明显。

(一)大肠实(p93页):

大肠实,实有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食指,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痛而不好施治。

寒实(阴实),则气虚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二)胆实(p92页):

胆实,实分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发怒,头痛,惊悸不安,下额痛,外眼角痛,缺盆肿痛,腋下肿。

寒实(阴实),则导致骨病,自汗,发冷,胸、肋、胁、大腿、膝外侧直至胫骨、绝骨、外裸前以及诸关节都痛。

二、四气的外邪表现为:热在泉和湿在泉。P139页

热在泉症状:

腹中常鸣,逆气上冲胸腔,气喘不能久立,皮肤痛,眼模糊,齿痛,目下肿,恶寒发热,如疟疾状,下腹痛,腹胀。

湿在泉症状:

水饮积聚,心痛,耳聋,头目不清,咽喉肿胀,喉痹,下腹肿痛,小便不利,上冲头痛,眼如脱出,顶部似拨,腰像折断,大腿不能摆动,腰弯不变,小腿似开裂痛。

这些内病外邪的症状,是自然规律的表象,作为普通人也该了解和知晓,看医生时也能讲清楚自己的状况。当然,作为医生是必须要清楚的。

治则和用药举例详见《自然药观》。三、不真懂标病和本病,不能区分旧病、新病和未病,何以行医?

一炁三元,元炁,一焦得元精,二焦得元神,三焦得元气,四元之病是先天的本病,本为病之源。

物质有阴阳二相,有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有气血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虚相和实相病是标病,标为病之变。

人以心为本,《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人正神明论》:“气血者,人之神”。先天元炁所化的血气有四元之病,是元神的先天之病相。相对于先天而言,经天冲脉所化的血气病,是标病,但相对后天而言,冲脉所化的血气病,则是本病。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是后天的标病,后天的标病是识神后天之病相。

故血气病为本病,也称三焦病,寒热相移,气逆不顺,《内经》称为气厥。心为先天元神本病之所。

阴阳病为标病,肾为后天识神标病之所,标病由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构成。现代医学是建立在数理化学科上的实验科学,是物体实象科学,如视力变化、体温变化、血压变化、血尿成分、体液各种物质的浓度变化、骨髓变化、神经变化、呼吸气体变化等等,其本质都是光热力的变化。

从时间上分,病可分为旧病、新病和未病。五运的每一运约为73天零五刻,六气的每一气为60天,三焦的每一焦为90天。在这三个周期前,所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旧病,也称已病或久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已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新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将要发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为未病。

从诊脉象看,脉来小弱而涩滞是虚,为旧病(久病);脉来浮滑而疾数是实,为新病。

旧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按阴阳生克传导或遁化给新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新病再传导或遁化给未病。旧病和新病的标本病变化传导关系复杂,当出现气逆、寒、热、泄泻、中满、大小便不利、旧病邪气有余及旧病正气不足时,可以区分先治或后治标病、本病,具体如下。

(1)先治本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出现气逆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2) 先有气逆旧病,而后出现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3) 先有寒旧病,而后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4) 先有旧病,而后生寒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5) 先有热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6) 先有旧病,而后有泄泻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后泄者,治其本”。

(7) 先有泄泻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以调泄泻,再治标病。即“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8) 先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旧病,而后发生烦心的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9) 旧病邪气有余,转为新病的本病,即先治气血本病,后治阴阳标病。即“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10)先有大小便不利的旧病,而后有新病的,先治气血本病,以利其大小便。即“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11)新病中既有阴阳标病,又有气血本病,如果发生大小便不利的,则先治其阴阳标病,如果有大小便利的,则先治其气血本病。即“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2)先治标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新病,则先治阴阳标病;即“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2) 旧病的气血不足本病,转为新病的标病,则先治阴阳标病,而后治气血本病,即“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治病要“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轻的,或已缓解的,可以标本同治;病急重的,则先考虑专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

更好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

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

怎样弘扬中医药文化内涵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意义重大,对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在全社会弘扬中医药文化,可以从加强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以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凝聚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四周年,为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7月10日,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组织心病科、肾病科、脑病科、外科等10余名科室专家,赴沁源县中医医院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四周年宣传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医护人员通过悬挂宣传横幅、设立咨询点、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等方式,向群众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等内容。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为患者解疑答惑、开具处方、指导用药,向前来咨询的群众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食疗药膳养生保健等知识。

同时,现场还开展了耳穴贴敷、艾灸、刮痧、火罐等中医药特色疗法,使群众充分体验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获得一致好评。此外,长治市中研附院外科副主任王国平、内科总护士长王晓芳分别围绕“慢性腰痛常见病因分析”“耳穴疗法”课题进行了专题讲授,使中医文化知识深入人心。

怎样弘扬中医药文化精神

1、跋山涉水,采药寻方;走村串户,治病疗伤。

2、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3、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4、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5、草药银针,老乡随叫随到;丹心妙手,本人细诊细疗。

6、倡导中医保健,享受美好生活。

7、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8、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和谐。

9、传承中医药精华,创新中医药发展。

10、传承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

11、但愿病房无病人,不惜药橱空药箱。

12、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3、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14、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15、发展新农合,振兴中医药。

16、发展中医,利国利民。

17、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18、发展中医药,利国利民。

19、发展中医药事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20、发展中医中药,服务大众健康。

21、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

22、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好。

23、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24、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25、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文化。

26、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促进群众健康。

27、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粹精神。

28、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29、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国医国药事业。

30、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31、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3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33、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34、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35、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36、看病少花钱,中医最方便。

37、看病用中药,治标又治本。

38、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39、全力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促进全县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40、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41、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

42、世间万物人最贵,药品千种草为珍。

43、天地万物始终阴阳相随,中医治疗讲究天人合一。

44、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安康。

45、望闻问切回春素手,热寒表内济世丹心。

46、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47、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48、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49、养生用中医,身体最实惠。

50、银针刺开云千里,妙药驱散雾万重。

51、与时俱进发展中医事业,推陈出新推动跨越发展。

52、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53、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分有守。

54、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55、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56、中医费用很低廉,治疗效果不一般。

57、中医古老不苍老,中药天然不枉然。

58、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59、中医是五千年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中药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健康礼品。

60、中医药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61、中医药需要社会支持,社会需要中医药服务。

62、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63、祖国医学是个宝,家家户户离不了。

64、钻技术,乡村医生要吃香;识宝贝,草药遍地不是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aa6AG4GAlpaCA.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0991秒, 内存占用1.9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