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辩证论治,中医的辩证论治始于

 2023-04-28  阅读 578  评论 0

摘要:中医的辩证论治始于第一本专著:《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理论在《内经》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但病变性质只强调了虚实寒热,病变部位只强调了表里,而且对于许多病症也没有具体阐明病变性质

中医的辩证论治始于

第一本专著:《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理论在《内经》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但病变性质只强调了虚实寒热,病变部位只强调了表里,而且对于许多病症也没有具体阐明病变性质和部位。直到宋代,对大多数疾病还是以病名和症状作为治疗依据。直到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提出医生应首先分辨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观点,张介宾《景岳全书》明确提出“八纲辨证”的理论。后人将楼、张的理论综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完整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所以,可以说《医学纲目》和《景岳全书》共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

1. 《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 《伤寒论》内容

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

中医的辨证论治始于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

中医辩证论治中论治的主要依据

辩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和其他医学体系比较,中医在辨病论治、辩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个手段中最重视辩证论治,而且对辩证论治用的最多,因此辩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个大特点。萊垍頭條

辩证论治分为辩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的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症。萊垍頭條

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辩证的目的,通过辩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论治是否正确。條萊垍頭

中医的辩证论治始于什么著作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人,留下的医书叫《伤寒杂病论》萊垍頭條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頭條萊垍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萊垍頭條

中医辩证论治是啥

中域教育为你解答:

中医辨证是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环节。辨证即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法手段,收集疾病信息,加以综合归纳,得出辨证结论,以便为治疗指明方向。若辨证不明,则治疗方向不清,必然难收良效。因此,辨证与治疗是中医临床密不可分的关键性步骤。

有些人认为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诊病,方法过于简单而原始,由此对中医产生怀疑。实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误解。中医诊疗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作依托,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作支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既然辨证是中医诊病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就有必要加以研究。如何使辨证尽量做到准确,要做到准确辨证,至少注意以下几点。

一、熟悉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是我们形成中医辨证思路的基础。医者首先须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要熟练掌握各种辨证纲领,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但必须指出,上述只是一般知识,临床上还须将纲领具体化、精细化,其中有不少技巧问题。下面谈到的多是一些思路和技巧性问题。

二、病因病机分析

在临床辨证中,病因病机分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医审证求因的原则,辨证时力求从症状中找出病因,从病因中探求病机。例如外感病中如果发现发热、恶寒、身痛等症状,基本可以确定是阴邪在表。为何是阴邪在表,而不说风寒在表呢?因出现这种症状的病机,除风寒在表,还有风湿在表。这是由于寒与湿俱为阴邪,容易阻遏阳气,表阳受遏则出现恶寒。然后再从季节、舌苔及其他症状,对寒与湿进行鉴别,最后可确定病因,即可以根据邪气的特性来分析病机了。寒邪除与湿邪俱能阻遏表阳以外,而且极易引起喘证,这是寒邪束表,肺气郁闭所致。但湿邪凝涩之性不如寒邪,不致引起肺闭而喘;湿又有其固有的自身特性,即湿性重浊,易阻脾阳而致四肢沉重、困倦乏力。若外感病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咳而不喘,舌红脉数,可辨为风热在表(卫分)证。风热是阳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主皮毛,司开阖。肺受邪主皮毛功能受阻,亦可恶风寒,终不如寒邪、湿邪在表显著。寒邪、湿邪(阴邪)阻遏表阳而恶寒重,风热犯肺则皮毛开阖不利而微恶风寒。这是肺卫失和的典型表现。又温邪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舌红脉数均反映温热性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病因不同,证候不同,病位亦异,自然治疗方法也不相同。风寒、风湿治在皮毛,发散风寒,散风利湿;风热外感,则治在肺,用宣肺透邪法。

三、熟悉临床证候学

临床上可见到许多反映一定病因病机的症状组合,如胸闷脘痞、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这些证候,均反映一定病机过程。这些证候的分析对医者掌握病因病机很有帮助。例如痞闷胀满可以出现在胸、腹不同部位,由于部位和性状的差异,即有不同的病因病机基础。胸痞和腹满,均为气机受阻的表现,病因却各不相同。中医认为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故清阳归上,浊阴归下。胸部清阳之位,不可能有糟粕存在,所能到者无非气血津液,故胸脘痞闷不外气滞及痰湿所阻;而中焦属土,万物之所归,古人又云“乃藏污纳垢之所”,故腹满痛之因,除气滞血瘀证等外,还有食积证和腑实证。

从脘腹胀满的性状分析,按之软,无压痛,是为无形气聚,属于痞证;按之硬,并有压痛,属于痰热或饮热互结,阻于脘部,是为结胸。如大腹胀满而软,仍为气滞;若硬满拒按而痛,则为热邪与糟粕相结合,成为有形热结阻遏肠胃。

四、善于抓重点

有的患者症状繁复,另一些患者则症状简单。对症状复杂的病例,辨证时对症状要分清主次,注意抓住主要症状,以确定病证性质。例如《伤寒论》对少阳病描写,其中有4个主症,7个或有症。但论中指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反映了这一精神。少阳病症状多,症状有主有次,而个别症状是最重要的,如往来寒热、喜呕即属这一类症状。对那些症状简单的病例,而所出现的症状是关键性的,即便是个别的症状,亦能一锤定音。如绛舌之对营分热,头面肿痛之于温毒,舌苔老黄之于阳明腑实等,在辨证中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五、类证鉴别(一证多因)

不少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症状,我们称之为类证。这些类证病机不同,治疗各异,因此必须在这种类证之间加以鉴别。例如同一大腹胀满,可以有多种病因。叶天士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证必无,或十只存一。”叶氏首先指出在外感病,当医者见到大腹胀满的时候,有一点可以确定,即外邪已经去表入里,且由经至腑,却还不能遽用苦寒攻下,邪的性质未明。故叶氏又云:“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沉香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纹,皆当下之。”腹胀满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非独阳明热结使然。当见到老黄深黄苔以后,热结性质即可断定,下之无疑。如未见这种舌苔,此腹胀很可能并非阳明热结所致,慎用苦寒攻下。所以叶氏又说:“若未见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湿聚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壅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同是大腹满胀,除热结阳明以外,还可有湿聚太阴(脾湿)、寒湿错杂(寒湿阻于中焦)以及气壅(气机壅滞)等证,后三证均不会出现老黄深黄舌苔,相反地可出现白腻、白滑或灰滑等舌苔。治疗也须采用其他相应方法,叶氏此论说明舌诊在以上类证鉴别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又如神昏,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有些中医一见神昏辄用包括安宫牛黄丸在内的“三宝”,似乎神昏只有一个原因:热入心包。神昏原因亦甚复杂,至少可以包括热、痰、湿、瘀以及正气外脱等;甚至病位可以是在心外其他部位。鉴别时舌和脉又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神昏见舌红绛乃为热闭心包,是安宫牛黄丸的适应证;但神昏而见舌苔腻浊,则为痰闭,治当豁痰开窍;神识如蒙,舌苔膩,则为湿蒙清窍,治当芳香开窍;如狂或发狂,兼少腹硬满、舌瘀暗,则为蓄血证,病在中下焦而夹有瘀血,治需攻逐瘀血;如神昏而脉证皆虚则为脱证,不仅不能用清开之品,而且急需益气固脱或回阳救逆。

六、病因致病的多样性(一因多病)

与上面讨论的一证多因的类证鉴别相反,某一病因可以导致多种多样的病证,亦即一因多病。除了风、火(热)、寒、湿、毒等主要病因,还有痰、饮、气(滞)、瘀等内生之邪,致病均极为广泛。以痰为例,在肺为咳喘,在脾胃为呕恶,在胸膈为结胸,在心包为神昏,在皮里膜外为痰核流注,痰阻关节经络为痹痛鹤膝,痰阻心窍为癫痫狂,痰蒙清窍为眩晕,而且许多肿瘤与痰证关系密切,更凸显了痰证的重要性。可以说痰无处不到,表现形式多样,良恶互见。痰证有寒、热、燥、湿、风、食、老、顽等不同。寒痰性质同寒饮,治在脾肾;热痰黄稠胶黏,治在肺胃,清肺胃热而化痰;燥痰有痰难咳,治亦在肺胃,润肺胃之燥而化痰;湿痰证苔白痰稀,治在脾;风痰与风证相伴,治在肝脾;食痰因食滞而生,小儿多见,治在脾胃;老痰、顽痰留着日久,难消难化,多须用咸寒软坚,或用猛药攻逐,如礞石滚痰丸。

七、典型与不典型

医书上描写的典型证候,往往是从临床多数患者身上集中起来的。在具体病例身上,症状一般不会全部出现,也没有医书记载的典型。不少初学者常希望患者的临床表现就像医书上描写的一样。临床上不典型病例远比典型的要多见。所以我们要锻炼在不典型中求答案。主要方法有二:第一,广读中医文献,综合各家之见,以扩大思路。例如白虎汤证,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四大症”(即大热、大渴、大汗、大脉)。但流行的说法并不完美。首先临床上同时具备“四大”者并不多见,而且也并不全面。其中大汗、大脉并不是经常出现。如果要等到“四大症”齐备才用白虎汤的话,就会失去大多数应用这个治温要方的机会。我们再看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吴氏所说的太阴温病相当于阳明经证。他提到四大中的三大,他虽未提大热,实际上纵观全证,大热必包含其中。重要的是除四大症外,他又补充了气分证辨证要点:“舌黄,面赤恶热”。温病注重舌诊,舌黄即舌苔黄,是邪入气分的重要依据。综合各家论述,结合实践经验,阳明经证以“烦躁、口渴、舌苔黄、脉滑数”等为主线。具备这些症,即使体温不甚高,亦是白虎汤的适应证。为了使白虎汤证(阳明经证)辨证更为准确,吴鞠通除提出上述适应证以外,还提出了禁忌证:“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予也,脉沉者不可予也,不渴者不可予也,汗不出者不可予也”即所谓“白虎四禁”。这是因为白虎证是无形之热盛于气分,邪机向外,故用白虎辛凉重剂清透。若脉虽浮而弦细,却非阳脉,恐寒湿等阴邪在表,白虎汤当禁;脉沉为邪机向里,不渴,热不甚或热不消水,汗不出为气分无蒸热或表邪未解,均非白虎汤所宜。吴氏从正反两方面指明白虎证,使后人对这一证理解更为准确,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同时又限制了该方更广泛地应用。如单纯用白虎汤,上述四禁是正确的,若将白虎汤进行适当加减,则又可扩大该方的应用范围。举例来说,白虎汤证同时有表证而无汗,如风热在表时白虎汤与银翘散相合,采取卫气双解(临床常用);如因白虎证同时有腑实(经腑同病)而脉见沉,则可采用《通俗伤寒论》中的白虎承气汤(白虎合调胃承气)经腑双解,则又成为可能了。第二,多实践,在实践中取得经验。上面所说广读中医著作,就是说要有高水平的辨证,首先要有深广的理论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将理论停留在书本上,必须与实践紧密联系,才能变成生动的行之有效的活的知识。

八、寒热真假

临床上真假寒热亦时有出现,黑苔和热厥是常见的例子。黑苔具有两重性,临证最须注意。黑属寒水性质,故黑苔多属阴寒之证,一般须用温阳逐寒法治疗。但有的黑苔却属于热极,即所谓“火极似水”。鉴别之法有二:一是分析苔的性质。阴寒性质之黑苔,多黑而腻滑;阳热性质之黑苔,黑而干涩。二是综合全身症状。面白、不渴、下利、肢冷属阴寒;身热、烦躁、口渴、脉数属阳热,见此类证而伴黑苔,则为典型的假寒真热。又临床遇到四肢厥逆,多属阳虚,证归阴寒。但阳热之证而见四肢厥逆者亦屡见不鲜。厥分寒热阴阳,阴寒证而见肢厥称为阴厥或寒厥,治宜温阳;阳热证而见肢厥者称为阳厥或热厥,亦是真热假寒典型例子,治宜清热泻火。鉴别方法亦有二:一是厥逆范围大小,例如腕以远发凉范围小,热厥多见;肘以上乃至周身发凉则范围大,寒厥多见;二是审视全身脉证加以鉴别。

九、脉舌与症状相符或相悖

在一般情况下,脉舌所见,多与症状相符,并作为辨证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诊对于温病,脉诊对于杂病,尤其有重要意义。为突出其重要性,古人将中医内科系统称作“方脉”。虚人见弦脉,全身虚象毕露,但却出现弦紧之脉,治疗当舍脉从症,从虚论治。虚人出现弦脉,很可能夹有阴邪,如外寒、内饮或某处有疼痛等;脉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而临床上热证见迟脉、虚寒证见数脉的现象亦时有出现。阳明腑实里实证见潮热、舌苔老黄、腹满痛等,却出现脉沉迟,此时仍应按腑实治疗用攻下法。《伤寒论》亦有明言:“阳明病脉迟,汗出,微汗出,不恶寒者……可予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因阳明里实,里气结滞,使气血流通受阻所致。又如一些危重病例,正气欲脱,在一派正气衰微表现的同时,而见脉数疾,治疗当以益气固脱或回阳救逆为急,不可因脉数误认为热证而用清法。再看舌诊,外感病初期,应见薄苔,但也有不少病例却见厚腻苔。这种情况成人、小儿均有。究其原因,在成人多平时有痰湿内伏;在小儿多有夹食滞。外感同时无论是夹痰夹食,总以治疗外感病为主,治兼夹证为辅。

总之,辨证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个医生要做到高水平的辨证,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而且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应掌握一定的思路与技巧。此处重点结合临床实际,谈一点辨证的思路与技巧,以供参考。

中医的辩证论治始于什么

张仲景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萊垍頭條

中医辨证论治是谁提出来的

是“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张仲景说的。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

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中医的辩证论治始于哪个朝代

       医圣张仲景的朝代:东汉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时里战乱频仍。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中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齿密功,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整体。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体现人与自然,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两个方面。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持点。萊垍頭條

谁开创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先河

张仲景思想:

一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守正创新思想。萊垍頭條

二是一切为民众着想的民本主义思想。頭條萊垍

三是“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的“天人合一”思想。垍頭條萊

四是“六气论伤寒、五运辨杂病”的哲医思想。條萊垍頭

五是“未病先防、初病早治、病中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萊垍頭條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a2dB24HAlZa.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0826秒, 内存占用1.9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