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医学,怎么能学好中医

 2023-06-05  阅读 941  评论 0

摘要:怎么能学好中医这个问题,包含两个问答:一是如何学好中医;二是如何成为好中医。先说第一个问答,如何学好中医?学中医,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学,一是师教。先说自学。基于自学者强烈的兴趣,从古中医经典著作中

怎么能学好中医

这个问题,包含两个问答:一是如何学好中医;二是如何成为好中医。

先说第一个问答,如何学好中医?

学中医,一般有两种途径。

一是自学,一是师教。

先说自学。基于自学者强烈的兴趣,从古中医经典著作中萃取中医精华,从当代名老中医的经验总结中领悟古方与今病的有机联系,进而学会了用经方和时方的要诀。验之临床,辄能取效,成为中医界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

以古为例,东汉的张仲景,传说是长沙太守,业余学医,而成医圣;晋代的葛洪、唐代的孙思邈都是道士,宋代的许叔微是翰林学士,明代的张景岳是将军,都业余学医,留下传世医学名著。

以今举例,近代京城名医萧龙友,当过知县、知府,自学成名中医的;京城名中医施今墨,学法律出身,自学中医成名;又如国医大师岳美中先生,也是自学中医成才的典范。

据报道,岳美中先生一生共读了医籍4000余种。上至《内经》 、《难经》,下至各家。仅《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每年至少要精读一遍。

以自学成才的岳美中先生为例,对如何通过自学,学好中医,岳先生给出5点建议:

1.恒心。岳老说:“勤能补拙恒斯效。”他自定课时,按时完成。

2.专一。即有始有终完成目标。

3.入细。读书要深入骨髓,掌握规律。

4.戒玩嬉。心无旁骛。

5.戒嗜好。随遇而安,自甘淡泊。

除了上述通过自学成才,成为大师的古今名中医,另一途径就是师承。

师承也有两种,一种是师带徒,一种是大中专院校中医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师带徒的好处是真传实授,干货多多,徒弟少走弯路,出手就能解决问题。不足之处,知识面相对窄了一些。

院校派中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系统性强,不足之处是:不精、不深,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经验积累需靠自己摸索、总结。

明白学中医的途径后,无论是自学,还是师授,最终还是那句老话: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身。

初学中医者,若能遵循岳美中老先生给出的5点建议,肯定能学好中医,也有望成为一个好中医。

下面,我承上启下,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成为好中医。

我个人认为,一个好中医,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菩萨心肠,对病人有深切的同情心。发自内心地愿意尽己所能,救死扶伤。尤其对经济困难的病人,在能治病的前提下,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重药,能用简单的方法治好病,就不用复杂的方法去治疗。

2.具有将军胆识,通观全局(整体观念),运筹帷幄(辨证施治)。在辨病和辩证精准的前提下,该用猛药斩关夺隘时,放手一搏,或可救命于顷刻间,立起沉疴,转危为安;该用和缓的药,慢慢调理,就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胸有定见,循序渐进,缓缓收功。

3.有悟性。一个好医生,通常都有一定的悟性。读医书,不仅需要苦读,更需要活读。读通一点,以点带面,融会贯通,方为“从无字句处读书”。另外,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病症时,更需要有扩散性思维,机动灵活,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攻坚克难,取得疗效。

4.苦练技艺,久久为功。一个好中医,不是一天两天就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学中医者,能沉下心来,需要平时经常不断地大量的理论学习和知识更新,更需要经常不断的大量临床实践总结。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把医技不断提高,努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5.不失人情(懂得一些大众心理学)。遇到胆小的病人,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使病人放下心理负担,对医生产生信任,从而积极配合治疗;遇到不听医嘱,“胆大妄为”的病人,比如哮喘病患者,喜欢抽烟、吃辣,喝冷饮,就正告该患者要戒烟、少吃辛辣、不要喝冷饮。需要做手术的,就建议患者尽快手术,不要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有些小毛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就能改善的,就建议患者不要乱吃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从事中医临床30多年的老医生,给出的建议。有志于学好中医的人,有志于成为好医生的人,可以参考。

因我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请读者批评指正。

近意堂主,2019年10月23日下午作。

附图:我近日手机随拍选。

怎样才能学好中医

现在中医方面的书很多,可以到新华书店去看一看,学一点基础的东西。我就是做中医这一块的,专门做盲人推拿这一块。可以找一些视频或者是书籍。跟着看一看学一学家里面人如果有颈椎腰椎不好的,可以简单的帮忙揉一揉,你到外边的话收费也是比较高的。

怎么样学好中医

建议通过正规的教育机构,先报师承,师承考过,出师后,考助理医师,助理医师考过后,考取执业医师,这样就可以行医。如果目的不是行医,可以学习专长,还有中医技术,这样对你学习中医有巨大帮助。下你给要了解具体,建议看我的个人签名,可以详细了解,还有免费的学习资料共享

怎样才能学会中医

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学好中医,但前提要认为中医能治病养身,观念正确才能有信心。

必须要有救死扶伤精神。虚心求学,以身试药,要做到能治己之病,方能施治于人。如果自身之病不能治,是学不成中医。以此精神学习中医,也能保自身健康。

古代医学书藉初入门难懂,最好从现代编辑的中医学。我国在七十年代的大学中医学教科书,是很优秀的教材,中医药方剂学。可以参考学习。先从普通单个病症,对症用药学起。自我实践一段时间,再参考学习古代医书。

要掌握中医学精华,必须学现代生理,病理,解剖,药理学,也要兼学现代医药学。需要经过十年以上,才能有所领悟建树,中医学一辈子都学不尽,要有恒心。现代医学,古代医学,参差不齐,有真有假,要仔细思考。

只作参考。

如何能学好中医

我是1986年冬开始业余学习中医的,迄今三十多年了。很奇怪,自己竟然坚持了下来,而且受益颇多。

一.初识中医。我家在农村,三弟兄,父亲说,良田万顷,不知薄技在身,要我们都有一门手艺。于是大哥去拜师学中医,家有《伤寒论》、《时病论》、《汤头歌诀》、《赤脚医生》等书。出于好奇,我也跟着大哥背汤头歌诀,如: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后来我考上中专,离开了农村,也暂时与中医脱离。

二.拜师学艺。我很幸运,1985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一个乡镇工作。单位上竟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业余老中医。他也是在‘’文革‘中自学的中医,别人忙着武斗,他却躲在一边看《伤寒论》。

对面就是镇医院,里面有个姓吴的老中医,在当地很有名气,于是他就拜吴为师,跟师临证学习,二人几乎形影不离。后来,他自己给人看病了。同事每每找他处方,远近的村民慕名而来。

那时我体弱,经常感冒,慢性扁桃体炎,就找他看病,咨询。渐渐有了学中医的想法,并想拜他为师。他同意了。后来他说,是看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性格较内向,能够坐得住,又爱学习,所以愿意教我。他说,旧社会很多举人都学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又说,学医象牛犁地,开始就要把路走正,把基础打好。

师傅的医书并不多,主要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伟》,唐容川的《血证论》,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以及当代秦伯未的《中医入门》和《中医临证指南》。他要求熟读《伤寒论》、《金匮》、《温病条辨》三本书,弄懂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的方法。他说,这足以养家糊口。至于汤头,他并没有要求我去背,对诊脉也并不十分强调。他说,看病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他总是告诫我:中医重在辨证论治,秘方偏方不可信。

三.学医过程。我于是按师傅的要求,有空就读那些医书,星期天或晚上,就去听他讲解。他都是结合实例,分析讲解。再三强调首先分清寒温两大类,辨证证治,四诊合参,谨防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后来,在他的支持下,我报考了中医学大自考,决心下苦功夫,拿个中医专科文凭,考个行医证。因为那时镇医院因师傅抢了他们的生意,找人来查他,说他是非法行医。师傅只好私下给人看病。

四.师傅去世。2000年的一天,我正在上班忙着,师傅的邻居跑来喊我,说老人家病了,严重,叫我赶紧去。这时师傅早已退休,我也多日没见他了。赶到一看,他已感到呼吸困难,但神智清晰,叫我摸脉处方。

我一摸脉,手冰冷,脉若游丝,问了他的症状,顾不了其他,遂书四逆汤回阳救逆,他认可并调整了用量。我马上去抓了药,先煎附子,药好后,他几乎是像在品茶,喝一口,又停一下,他说自感背上一股热气。

我见病情确实严重,赶紧与他在外地的亲人联系。约一个多小时后,他亲人赶到,接他去县医院治疗。这天下楼是我们扶着他下去的。据说他到县城后死活不愿去住院,是亲人强制拉他去住院的。两天后,师傅死于呼吸衰竭。

五.师傅死了,我的学医之路还要不要走下气?国家又停止了中医学自学考试,我只考过了八科,还有医古文,生理学,西医内科学基础三科未考。这时,原来经常找他看病的人,就来找我看病,开始我胆子较大,也给他们开处方,但不收费。后来顾虑非法行医,风险太大,便不再接病人。

六.以后十多年,我仍时看医书,伤风咳嗽,腹痛泄泻就自己处方开药,效果还可以。但中医局限也较大,对急病以及一些顽固的病亦无办法

以上就是我的学医之路。图片为好友铜鐘所拍。

怎么能学好中医呢

合肥学中医推拿去康泰职业,专业的中医职业培训机构。

怎么能学好中医药

可以跟专业老师学习。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a14AG4GBlpSAw.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1762秒, 内存占用1.92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