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在哪啊?总不能你在昌平别人告诉你丰台的吧 反正我家附近就有中药店。
你跟有老人的邻居家打听打听
1、宁波各地各县的四明大药房都有中药卖;
2、开心人大药房也有,不过相对来说品种少一些;
3、北京同仁堂宁波旗舰店,在药行街93号,就在天一数码广场斜对面,门面古色古香的很显眼,如果在这里也没有你想要买的中药,估计你要找黄药师了!
没有批发市场 ,药品都是有医药公司往各个药店配送的,中草药也不例外,只不过有的连锁可能自己直接从厂家进一些医药公司没有的药,个人去医药公司批发一般都不会给批,在长江路北京街附近的万达物业大厦楼下(心族大酒店旁边)有一个大仁堂药房总店,那里的中草药挺全的,东北药房连锁也卖中草药,西安路长兴市场旁的奇运生大药房总店也有中草药卖,解放路葵英街的葵英公寓楼下的同仁堂国医馆也有.要不你也可以去医药公司问问,西安路那个奇运生药房二楼就是医药公司,在天兴罗斯福后身的广平街上还有一个辽东医药公司
北京没有药材收购市场,离北京200多公里的河北安国有药材市场。
不是一回事,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是北京同仁堂集团下面的一个制药厂。一九九二年七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成立,8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集团成立大会,江泽民主席为同仁堂题词,“发扬同仁堂质量第一的优良传统,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二零零零年五月,成立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实现了国内首家A股分拆成功上市。
同年十月,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同仁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迈出了一步。
果脯也慢慢分为“北果脯”和“南果脯”。其中老北京人印象中,含水分低并不带汁的就是“北果脯”。从制作工艺上,“北果脯”主要是把水果经过处理,糖煮,然后干燥而成,表面干燥,稍有粘性,含水量在20%以下;“南果脯”则是表面挂有一层粉状白糖衣的“糖衣果脯”
北京另一传统名点
说到果脯就不得不提聚顺和,说到聚顺和又不得不提另一种北京名点——茯苓饼。当然人们来到北京走进聚顺和后,除了购买果脯,另一种不得不买的就是茯苓饼。
相传这种小吃同样诞生于皇宫,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因此,茯苓夹饼更加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
“形如满月(形),薄若蝉翼(品),白似初雪(色),甘赛桂蜜(味)”这是前人对茯苓饼的溢美描述,同时,也是对茯苓饼的特色及技艺要求。在传承古法基础上的聚顺和茯苓夹饼更是闻名遐迩,从散见于书中的“旧京的茯苓饼以前门外大栅栏聚顺和最为著名”字样可见一斑。90年代以前,茯苓夹饼(五角盒包装)一直与果脯作为旅游出差到北京的必购之选,成为京华著名风味美食。2012年,红螺的茯苓夹饼荣获具有食品界“奥斯卡”奖之称的世界食品工业大奖。
果脯的品牌,1958年在上级单位供销社的主持下,怀柔歧庄成立烤干厂组织生产果干、果脯产品。在供销社主持下,通过北京果脯厂老技师的技艺传授,逐渐将北京果脯老字号的传统制作技艺与秘方完整移植到怀柔县果脯厂。1982年,怀柔县食品厂果脯生产车间迁址庙城,生产的果脯注册商标是“红螺山牌”,原料在全国范围内采购。当时制作经过不断改良,由怀柔食品厂研发,从原来的高糖果脯逐渐改良为低糖果脯,垫定了现代北京果脯的清甜口味。而这座工场也是如今老字号品牌“红螺”的现址,可以说,如今红螺品牌是北京最为正宗的老字号了。
目前市场上卖的比较好的、大厂家的已经不多了,御食园,红螺门店比较多品牌意识比较好,其他都是一些小厂主要都是价格竞争。
烤鸭,北京有两种,
1.全聚德烤鸭:明炉烤鸭 这个就不解释了吧!
2.便宜坊:焖炉烤鸭
“便宜坊” 字号蕴涵了“便利人民,宜室宜家”的经营理念,形成了以焖炉烤鸭为龙头,鲁菜为基础的菜品特色。烤鸭外酥里嫩,口味鲜美,享有盛誉。因焖炉烤鸭在烤制过程中不见明火,所以被现代人称为“绿色烤鸭”。
有条件可以都尝试下。
同仁堂药店、金象大药房、医保全新大药房、嘉事堂药店、德威治大药房、恒泰力天大药房等,都是北京当地比较知名的药房。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北京药店卖硫磺皂。一般各大药店都有售卖硫磺皂,因为硫磺皂跟普通肥皂香皂不一样,它里面添加了药材。清洗衣物可以除菌杀毒。同时呢硫磺皂还可以用来洗脸脸上不容易起痘痘闻起来味道也不错哦,所以硫磺皂不但超市售卖它而且各大药店也会售卖的。
发表下咱的看法:中医也是医,医院也是院!不论是医还是院,都己在奋力挣钱(应该的)。记得我在1973年时,脱发,去了一个居委会的中医小诊所(几间小平房,几个大夫)。挂号5分钱,大夫非常热情地让我坐下,递过个脉枕并说,来,看看脉。之后又问了几个问题,看了看舌苔。开药时,先生问你是工人,还是农民,我说家里是农民,我在上高中,老爸刚去世。先生的那我给你用便宜的药!第一次7剂一块八毛多。第二次增加了两位药(共8味)。价格2块4毛多。大概看了4次,基本见效了不脱了。就没再去!(家里很难承受了)这个过程显现医生像亲人,患者像家人。现在怎么看病,怎么开方,大家都体验过,或耳闻目睹!时间的迁移,事物一定不不同。
六里桥南向南242米, 同春堂中洋大药房 地址:北京丰台区太平桥西里,银都大厦往东100米路北,亿客隆鞋业北侧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