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的外侧肌肉叫做股四头肌,并且包括四大块肌肉:股直肌、股外侧肌以及股内侧肌和股中间肌,这个肌肉一般位于大腿前侧。并且当股四头肌收缩的时候,能够拉动膝上的腱并使膝伸直。人类是用这些肌肉行走和奔跑,股四头肌是人体最大、最有力的肌肉之一。
人体肌肉有几种类型肌肉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
全身肌肉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三部分,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一) 伸展性和弹性肌肉受外力作用具有被拉长的特性称肌肉的伸展性。当外力解除后,肌肉又可逐渐缩回到原来长度的特性为肌肉的弹性。肌肉的伸展程度与其外部负荷不成正比例,随着负荷增大其长度增加的数值逐渐减少;当解除外部负荷后,肌肉也不立即缩回到原来的长度。由此可见,肌肉是一种非完全弹性体。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密切联系,即弹性好的肌肉其伸展也好。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可以防止在外力骤然牵拉时可能发生的断裂;肌肉收缩前被拉长所形成的弹性紧张,使肌肉迅速而有力地收缩,投掷标枪的引枪、跳跃中的预先下蹲及球类“扣杀”动作中预先挥臂,预先拉长股份,正是为了增大肌肉的弹性紧张。(二) 粘滞性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其内部所含有胶状物质分子之间,以及肌纤维之间因摩擦产生的阴力称粘滞性。由于肌肉具有粘滞性,在肌肉快速缩短或拉长时,必须克服这种阻力而额外消耗一部分能量,工作能力下降。天气寒冷时,肌肉的粘滞性增大,做好准备活动,使肌肉内血液循环加快,温度适当提高,减少肌肉粘滞阻力,从而加快肌肉收缩和舒张的速度,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还可预防肌肉拉伤.五、 骨骼肌的配布规律全身骨骼肌大多配布在关节的周围,配布的方式与关节运动轴有关,在一个运动轴相对侧配布有两组作用相反的肌群。单轴关节有一对作用相反的肌群,如手指间关节的冠军状轴前方有屈肌群,在后方有伸肌群;双轴关节有两对作用相反的肌群,如桡腕关节(腕关节)冠军状轴前、后方有屈肌群和伸肌群,在矢状轴的内、外侧有内收肌群和外展肌群,在垂直轴的两个放置旋转方向上有旋内肌群和旋外肌群。骨骼肌的配布也反映了人类直立和从事生产劳动的特点。人体直立时,从侧而观,身体的重力线通过枢椎齿突、脊柱胸段前方、髋关节后方、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前方,落在足弓上。人体的结构经过长期的进化已完全适应届这一直立姿势,人的项背部、臀部、大腿前面和小腿后面以及维持足弓的肌肉特别发达,以克服重力影响和保持直立平衡。为了适应步行时单腿负重和限制髋过分外展,内收肌强于外展肌。直立时以下肢旋外位最稳定,髋关节的旋外肌多于旋内肌。由于上、下肢的分工和劳动的影响,下肢肌比上肢肌强大,上肢的屈肌比伸肌强,手肌比足肌分化程度高。此外,由于人类有语言和思维活动,舌肌、喉肌和面部表情肌也得到高度分化六、 影响肌力的解剖学因素肌肉力是产生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解剖学家、生理学家和生物力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肌力的本质和我作过研究和分析。这里仅从解剖学角度加在阐述。(一)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一块肌肉的力量是这块肌肉内人全部肌纤维收缩的总和。国此,只能计算出一块股份中所含肌纤维数量,并能测定出每根纤维的力量,就可确定这块肌肉的力量。确定某块肌肉肌纤维数量和测定每根肌纤维的力量极为困难。目前一般彩确定一块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代替研究一块肌肉所含肌纤维数量,进而研究比肌力(单位面积肌肉的力量),该块肌肉力量就可确定。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的总和,称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图2-17)。根据德国生理学家菲克(Fick)研究,肌力为6~10kg/cm2;美国的莫利斯(Morris)研究发现:男性比肌力9.2kg/cm2,女性为7.1kg/cm2。由此推算,一块生理横断面为9cm2的男性肌肉,其绝对肌力约为82.8kg。因此,肌肉生理横断面越大,肌力越大。外部形态相同和体积相等的两块肌肉,由于肌纤维排列方式不同,两肌的生理横断面不相等,羽状肌最大,梭形肌最小(图3-17),故羽状肌肌力大于梭形肌。在运动实践中,常用体围(如臂围、腿围等)的增减作为估算一个日肌肉发达程度的指标。(二) 肌肉的初长度肌肉收缩前的长度称肌肉的初长度。肌肉力量的发挥与肌肉的的初长度有关,在生理范围内使肌肉的初长度变化,除能增加肌肉收缩速度和幅度外,还能增加肌肉力量的发挥。例如,当足背屈呈60度时,预先拉长小腿三头肌,增加其初长度,它的力量能从348kg增至598kg。这是因为肌肉初长度增长,使肌肉具有更大的回缩弹性。在体育运动中,常做与某一动作运动方向相反的准备性动作,目的在于增强完成该动作的肌力。例如,原地纵跳前的下蹲,其作用之一就是预先拉长伸膝肌(股四头肌)和足跖屈肌(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等),以增大这些肌肉起跳时伸膝和足跖屈的力量。田径投掷项目中的“超越器械”(如掷标枪的引枪),其实质是使原动肌(胸大肌等)在收缩前拉长,有利掷出时的发力。(三)肌肉和有关关节的相对位置 七、 研究肌肉运动功能的方法研究骨骼肌运动功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 解剖学分析法1. 根据肌肉的起、止点及其所跨过的关节进行分析 首先观察肌肉标本,辨认出要分析的肌肉起、止点,确定要分析的肌肉所跨过的是何种类型的关节,是单轴关节、双轴关节,还是多轴关节。2. 根据肌肉的定、动点进行分析 确定肌肉收缩时定点是哪一端(侧),从而决定分析其近固定功能,还是远固定功能。3. 明确肌拉力线与肌拉力方向 肌拉力线一般是指肌肉起点的中心点与止点的中心点之间通过肌肉纵轴的连线。肌拉力方向一般指向定点。4.根据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关系以及肌拉力方向进行分析,在分析近固定功能时,具体步骤与方法是:(1)当肌拉力线跨过关节冠状轴,则使环节绕该关节做屈、伸运动。其中,在前方跨过,肌拉力方向向前,使其屈;反之,使其伸。但跨过膝关节、踝关节跖趾关节、足趾间关节的肌肉则相反。(2)当肌拉力线跨过某关节矢状轴,则使环节绕该关节做外展、内收运动。其中,从外侧或上方通过,则使环节绕该关节外展;反之使其内收。(3) 当肌拉力线跨过某关节垂直轴,则使环节绕该关节做回旋运动。其中,在前方跨过,肌拉力方向从外侧向内侧牵拉,则使环节旋内;在后方跨过,肌拉力方向从外侧向内侧牵拉,则使环节旋外。(二) 电刺激法在活体上用适当的感应电极刺激某块肌肉收缩,观察环节运动情况,用于确定某块肌肉的功能。(三) 扪触法 做某个动作时,对肌肉进行观察并触摸其紧张度,以确定该动作是哪些肌肉起作用.由于此种方法全凭肉眼观察和手触摸的感觉,准确程度不高。(四) 临床研究方法根据临床观察患者某块肌肉瘫痪和损伤,并与正常人(或健侧肢)作比较,观察何种功能丧失,从而推算出该肌肉的功能。(五) 肌电图法八、体育锻炼对骨骼肌形态结构的影响(一)对肌肉形态的影响(二)对肌纤维的影响:1.对肌细胞共性的影响2.对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影响(三)对肌肉中毛细血管的影响
锻炼大腿内侧肌肉,可按照下面各方法进行针对性锻炼。 方法如下:
1、弓步侧滑 a. 双脚开立,相距几英尺远,右脚站在塑料盖上。在整项练习中,一手握拳,另一手覆盖其上,置于胸前帮助保持平衡。 b. 重心放在左腿上,随着慢慢地弯曲左膝,下蹲,向外滑动右腿,然后慢慢地把腿伸直,再把右腿向内侧滑动。
2、分腿下蹲运动。 a:双腿打开,略大于肩宽,脚尖向外,指向10点钟和2点钟方向。 b:慢慢向下蹲,用2个时间单位(可以在心里默数1,2)来完成下蹲的动作,然后保持下蹲姿势1个时间单位,最后再用2个时间单位将双腿伸直,回到刚开始的姿势。
3、大腿内侧压皮球运动。 a. 躺在垫子上,弯曲膝盖,使脚底平放在地板上,大腿内侧夹住橡皮球(或打结的浴巾)。 b. 用大腿内侧挤压皮球,保持30秒,放松10秒,然后重复此动作若干次。
负重深蹲是练大腿的王牌动作。 负重深蹲”也叫“负重全蹲”,是健美运动中最复杂,练习部位最多的动作之一,也是力量举比赛的一个动作。“负重深蹲”对整个下肢和躯干都有强烈的刺激,能锻炼股四头肌(股直肌、股中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并对竖脊肌、梨状肌、大收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小腿肌等也有很强的作用。此外,“负重深蹲”对心肺功能、神经调节及激素分泌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都有积极的影响,所以练“负重深蹲”是职业选手及业余健美爱好者的必修课。 “杠铃深蹲”属于“负重深蹲”。杠铃深蹲练习是发达下肢肌肉的基本动作之一。但有些初学者练深蹲后身体却产生不适,如腰背酸痛,颈后出现压痛、红肿等现象,即使肩颈部垫了海绵垫也无济于事。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动作不够正确,特别是杠铃放置不恰当所致。杠铃放置不恰当、不稳妥不仅会分散练习的注意力,影响效果,而且易引起运动损伤。统计表明,深蹲时因杠铃滑脱,或左右倾斜、摇摆晃动,是导致腰背损伤的重要原因。因为深蹲时杠铃重量大,不易控制。 动作过程: 将杠铃置于颈后,双手抓握杠铃,身体挺直,两眼平视前方,两脚同肩宽。屈膝慢慢蹲下至大腿平行地面或稍低于膝,保持后,股四头肌等收缩用力,蹬腿伸膝至还原。动作节奏:下蹲2 -3秒,静止1-2秒,蹲起2秒。 深蹲是伸髋、膝的双关节动作,可划分为准备姿势、下蹲和蹲起三个阶段。 1.准备姿势。初学者首先要明确杠铃放置的准确部位。抬头挺胸直腰,背部挺直,但不能过伸。肩胛收缩后,将横杠放在隆起的斜方肌和三角肌上,调整平衡。杠铃的重量由四点分担,其中斜方肌承受绝大部分重量,这样就不需要再垫海绵等缓冲物。即使身体偏瘦,三角肌、斜方肌等较薄弱,也完全能“吃重”,且不会有疼痛等不适感觉。两手臂侧抬双手握杠起稳定作用。脚跟下垫一厚约3厘米的木板或杠铃片。因肩部负重后,人体和杠铃的总重心后移,而背部不能前倾,只有脚跟垫高,使重心被动前移,才能还原成稳定的支撑状态。重新获得的平衡还能使股四头肌在深蹲时受力增加。将杠铃扛起后,调整脚的位置。两脚间距一般同肩宽,分得过开内侧内收肌群受力过大而过于发达,于审美于生活不利。两脚应呈30至45度角的自然站位。杠铃放到颈椎骨上,造成疼痛,还会形成含胸弓腰的动作,使腰背肌的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2.下蹲。做好准备姿势后,深吸气的同时慢慢屈膝控制下蹲。下蹲时膝关节的方向同脚尖的方向,蹲至大腿平行于地面或稍低于膝。若臀部落到踝关节,则下蹲过低,既没有必要,又易造成膝踝等关节损伤。下蹲速度不宜过快,应掌握好节奏,起码下蹲的速度不能比蹲起的速度快。由于肌肉被拉长后有明显的时间效应,时间越长肌力下降越多,反之肌力下降越少。所以,举重运动员下蹲后立即蹲起能举起的重量,在他下蹲后停顿时间稍长就不一定能举起。原因是他立即蹲起利用了臀肌和股四头肌等肌群被拉长,增加了肌肉弹性,增强了肌肉力量。健美锻炼的要求不一样,下蹲至最低要保持1-2秒,然后再蹲起。尽管这样做蹲起的重量要小一些,但下肢肌群的实际受力并未减小,且相对要安全些。 3.蹲起。深蹲锻炼价值最大的是蹲起阶段,此阶段注意力集中在腿部,腿部全部用力,同时呼气。头要抬起,想象蹬腿用力使头能向上顶,而不要先抬起臀部后直腰。整个蹲起过程要保持重心稳定,脚不能移动。身体直立后,股四头继续用力,极度收缩,使膝关节保持过伸的趋向1-2秒。
一、力量训练 力量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散打是以击中、摔倒对方得分的多少来判定胜负,击中、摔倒对方均需要力量,具体表现在上肢拳法的打击力量、下肢腿法的打击力量、摔法的力量、承受击打的抗击力量等四个方面。 散打需要各种力量素质有较高的综合水平,而不是单一地发展某种力量素质。 (一)最大力量训练 1 、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支配肌肉工作的能力来发展最大力量 功能: 能够有效地提高最大力量却不增加肌肉体积。散打比赛按运动员的体重分级进行,增大力量而不增加体重尤为重要, 训练方法: ① 肌肉功张弛适度的训练。 运动员在发出动作之后回收的过程中,或者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间歇期,使肌肉尽量保持合理的放松,有利于肌肉迅速补充能力物质,有利于神经调节机制得到缓冲,有利于减缓对抗肌、协同机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动作能够发出最大力量。 ② 肌肉做功刺激强度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完成每一个动作,保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保证参与工作肌肉的刺激强度,从而提高训练质量,保证运动员最大力量的增长。 ③ 肌肉做功方式的训练。 完成每个动作要充分调动大肌肉群做功,否则,不利于充分调动全身能调动的主动肌、协同肌参与收缩做功。 例如: 踹腿,大腿要尽量屈膝回收并推动小腿向前,而不是小腿带动大腿向前; • 冲拳,不能只让上肢肌群做功,必须利用腿部和腰部的力量。 ④ 肌肉做功增长距离的训练。 力量大小与肌肉做功的距离有关。在不产生动作预兆的前提下,应尽量增长击打距离。增长距离主要靠步法的调整和身体姿势的调整。 ⑤ 动作击打力点准确的训练。 在平时训练中,要保证击打的部位与动作力量最高值的力点恰到好处,以充分发挥击打力量。 ⑥ 以气催力增大力量的训练。 使呼气与击打动作协调一致,以增大击打力量。 2 、通过增加肌肉横断面积来提高最大力量 ( 1 )最大力量训练的要素 • 肌肉工作的方式: 散打运动员发展最大力量,应以克制性和退让性的动力性工作方式为主,辅之静力性工作方式。静力性练习是发展最大力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时,静力性练习量宜控制在最大力量练习总量的 10% 以下。 • 阻力的大小: 克服阻力的大小是最大力量训练的重要要素之一。 • 克制性力量练习可在最大力量能力的 50~100% 范围内变化; • 退让性力量训练可在 70%~80% 至 120%~130% 范围内变动; • 改善肌肉协调应采用极限负荷和次极限负荷; • 肌间协调的改善应选择极限重量的 50%~60% 。 • 选择增大肌肉体积来发展最大力量时,采用的练习强度约为极限体重的 75~90% 。这种负荷重量可以使每组力量练习的肌肉工作强度与每组重复次数达到最佳组合。 •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静力性力量练习的重要只有达到极限重量的 70% 以上才会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达到极限重量的 90%~100% 才能获得最佳训练效果。 • 练习动作的速度: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发展最大力量,都必须保持较慢的动作速度。 原因: ① 动作速度过快会使练习效果向发展速度力量的方向转移。 ② 在进行向心力量练习时,如果动作速度太快,力量的最大发挥或接近最大的发挥只能出现在动作的开始阶段,而肌肉工作的其他阶段因器械的惯性作用却不能获得应有的负荷。 采用改善神经调节机制途径发展最大力量,中等动作速度的练习效果最佳,每个动作的速度为 1.5~2.5 秒钟。 为了防止应慢速的最大力量练习而导致快肌快速收缩能力的降低,要把慢速的最大力量练习与速度练习结合起来。 • 完成每组练习的时间: • 改善肌肉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通常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为 2~6 次,完成一组练习的约需 3~15 秒钟; • 改善肌间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每组重复次数可达 15~20 次,每组所需时间约为 23~50 秒钟; • 若以增大肌肉体积提高最大力量时,则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为 6~12 次的效果最好,一组练习需 18~60 秒钟。 • 组间休息的时间: 必须保证运动员无氧非乳酸能源和机体工作能力的基本恢复。发展最大力量的组间间歇的时间较长,一般为 2~6 分钟。 • 练习的组数: • 改进肌内协调和肌间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其重复的练习组数为 2~6 组; • 增大肌肉体积的最大力量练习,其练习的组数为 3~10 组。 ( 2 )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1 )重复法: 特点是负荷大小随肌肉力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 负荷特点: 负荷强度为 75%~95% ,每组重复次数为 3~6 次,组数为 6~8 组,每组间歇时间为 3 分钟。 运用: 此法适用于训练的各个时期和阶段,有利于改进用力的协调性,能迅速而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 2 )强度法: 特点是采用最大负荷安排。练习时逐渐达到用力极限,然后继续用中上强度的负荷量,直到机体对刺激产生劣性反映为止。 负荷特点: 负荷强度为 85%~100% ,每组重复次数为 1~3 次,组数为 6~10 组,每组间歇的时间为 3 分钟。 运用: 此法特别适合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运用,它有利于最大力量和相对力量的提高,却不增大肌肉的体积,不增加体重。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较好的体力和心理准备,还需有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恢复手段作保证。 3 )阶梯式训练法: 特点是突出极限强度,几乎每周、每天和每个练习都要求接近、达到甚至超过本人当天最高水平。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当运动员能够在原最大力量能力的重量上成功完成两次时,就可以增加新的重量。每级阶梯的训练时间为 2 周。如果运动员不能承受新的负荷,则退回到原来的阶梯训练 2~3 天后,再继续增量。 负荷特征: • 以 90% 强度练习 3 组,每组重复 2 次,每组间歇 3 分钟; • 以 97`5% 强度练习 2 组,没组重复 2 次,间歇 3 分钟; • 以 100% 强度练习 2 组,每组重复 1 次,间歇 3 分钟; • 以 100% 以上强度练习 1~2 组,每组次数 1 次,间歇 3 分钟。 4 )极限法: 特点是进行极限数量的动作重复,直到实在练习不动为止。 负荷特征: 负荷强度为 50%~75% ,每组重复 10~12 次,组数为 3~5 组,每间歇 3~5 分钟。 功能: 此方法对机体施加了全面、深刻的结构性(肌纤维增粗)和机能性(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一种能得到肌肉内协调和肌纤维体积双重训练效应方法。 5 )静力法: 特点是用较大重量的负荷并以递增重量的方式进行练习。 负荷特征: 负荷强度为 90% 以上,每组持续 3~6 秒钟,组数为 4 组,每组间歇 3~4 钟。 (二)速度力量训练 1 、速度力量训练的原理 决定速度力量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肌内协调、肌间协调和运动单位的快速收缩能力。 • 散打中的摔法,要求在克服较大阻力的情况下表现出高度发展的速度力量。此时,肌肉的体积具有较大的作用。 • 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拳法和腿法,需要多次发挥出速度力量。此时,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肌肉体积而是肌内和肌间协调以及肌纤维的快速收缩能力。 2 、速度力量训练的要素 • 肌肉工作的方式: 发展速度力量主要采用动力性的工作方式,包括克制性的、退让性的等动和超长的工作方式。 • 阻力的大小: • 对于提高摔法运用的速度力量,则可用最大力量能力的 30%~50% ; • 重点发展爆发力时,阻力的量要大一些; • 提高起动力量时,阻力则要小些。 • 练习动作的速度: • 训练的主要目的提高爆发力,可采用次极限速度; • 训练目的是提高出拳、出腿的速度力量,可采用等动练习法,则力求在 15 ° / 秒以上的角度条件下完成动作。 • 完成单个练习的时间: 每个练习的持续时间应该保证在不降低动作速度和不出现疲劳状态的情况下完成动作,通常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可在一次到五六次之间波动。每组练习中工作的持续时间大约在 3~4 秒钟至 10~15 秒钟之间。 具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的性质、阻力的大小、训练的水平和练习的结构等等。 • 组间间歇: 组间休息必须保证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和非乳酸能氧债的清除。 • 短时性练习( 10 秒左右),间歇时间为 30~40 秒; • 时间较长的练习( 1~3 分钟),间歇时间为 2~3 分钟。 如果间歇上较短,可采取积极性休息,也可辅以自我按摩。 • 练习的组数: 练习的组数应根据练习的性质和强度的大小来确定。一次课练习的组数应在 2~6 组范围内,当负荷强度为 30%~50% 时,练习的组数为 5 组为宜。 3 、发展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 • 采用极限重量的 60%~80% 以极限速度进行练习,每组次数 3~5 ,完成 3~4 组,间歇 4~5 分钟。 • 采用极限重量的 30%~50% ,以极限速度重复 7 次,完成 5 组,间歇 3~5 分钟。 • 各种快速跳跃,每组 10~15 次,完成 3~5 组,间歇 5 分钟。 力量耐力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反复完成比赛动作所要求的高水平的肌肉收缩能力。 例如: ① 多次重复的拳、腿练习,应力求表现高水平的起动力量和爆发力; ② 多次重复的摔假人或摔法练习,应发挥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2 、力量耐力训练的方法学要素 1 )负荷强度: • 提高拳法和腿法的力量耐力练习,阻力略超出比赛活动阻力的 5~10% ; • 提高摔法的力量耐力练习中,可超出比赛活动阻力的 10~30% 。发展最大力量耐力,可采用 60~80% 的重量; • 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可采用 40~60% 的重量;发展静力性力量耐力,可采用 70~100% 的重量。 2 )练习的持续时间: • 提高出拳、出腿力量耐力的练习时间为 30~60 秒; • 摔法的练习时间为 30 秒 ~2 分钟。 3 )练习的间歇时间: • 发展出拳、出腿的力量耐力练习,若持续时间为 30~60 秒,间歇时间为短于练习时间 5~10 秒; • 若练习时间较长,间歇时间也相应延长。 4 )练习的速率: 动作速率应尽可能与比赛活动的速效一致。 5 )练习重复次数与组数: • 发展最大力量耐力的重复总次数可达 60~100 次,练习 3~5 组; • 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的重复总次数可达 100~200 次,练习 3~6 组。 3 、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 1 )循环力量训练法: 运用各种力量训练方法学的参数,选择若干练习手段,组成各练习“站”并以循环方式进行练习。 • 散打力量耐力的循环练习通常采用 4~8 个练习,每组循环重复 3~4 次,总持续时间 20~30 分钟。 • 采用 40%~60% 负荷强度,每组完成 10~20 次,进行 3~5 组,组间间歇 3~90 秒钟。 • 采用 25%~40% 的负荷强度,以快速的动作节奏完成练习,每组重复 30 次以上,完成 4~6 组,组间间歇 30~60 秒钟。 2 )重复训练法: 采用低强度负荷的专项手段,如持哑铃的拳法练习、轻负荷的腿法练习、步法练习和单支撑连续高抬腿等。 • 每组重复 20~40 次,间歇 60~90 秒钟,完成 3~5 组。 二、速度训练 “快打慢”是散打运动的一项客观规律,因此,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散打比赛实战中起着至关最重要的作用。
人是猪肉绦虫的终宿主,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 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猪的体内,寄生的部位为运动较多的肌肉,以股内侧肌多见,这样的猪肉俗称“米猪肉”;人吃了这样的猪肉就会得猪肉绦虫病,在人体内生长为成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上段,以头节固着肠壁,可见D正确. 故选:D
小腿内侧肌肉疼痛的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的放射性疼痛,或者是由于最近拉伤过度引起的。如果是拉伤过度引起的话,应当要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症状的缓解。如果最近没有拉伤的话,就应该要去医院进行检查,查明病因后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
臂内外侧肌间隔是由深筋膜发出的结缔组织,构成筋膜板,连接骨膜和深筋膜。
臂内、外侧两个肌间隔将臂部肌肉分为前(屈肌)、后(伸肌)两群。
臂内外侧肌间隔是指当尺神经向前脱位和手术前移时没有充分切除臂内侧肌间隔,其可对尺神经造成卡压。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