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是中医学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说治病用的中药与我们平日里吃的食物是同时起源的,许多食物也就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因此,古代的中医学家乃至今天的中医学,通常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上,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关于药食同源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淮南子》,在《淮南子•修务训》中有一段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其中记载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尝味百草的滋味,应该是寻找食物,同时也发现药物,尝味水泉的甘苦,应该是寻找可饮用的水源,并且判断水质的好坏。
这段记载被后世看作中医学药物发明的传说,其中我们注意到神农尝味的东西,是药食不分,百草中的药物、食物和水源都是“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药物和食物逐渐开始分化。有些东西开始只用作药物,比如那些所谓的大毒之品,因为它们偏性显著,不适合平时食用,而另一些性情相对平和,没有毒性的,就被主要用作食物。
虽然如此,至少在两个方面药物和食物的分别不明显:第一是中医学乃至整个中国的传统学术用于描述、说明、指导药物和食物使用的思想是同一个,基本上没有分化出两套不同的理论来,比如我们说大黄的性味苦寒,用的是“四气五味”理论,我们说苦瓜是凉性的,味道苦,同样用的是这个理论;第二是从古到今有相当一部分东西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比如我们中国菜用的调味品茴香、花椒,煮粥用的薏米、赤小豆,泡茶饮用的西洋 参、枸杞子,炖肉用的橘皮、山楂、人参,等等,这说明从中医学的视角看来,吃 东西大概是一回事,不管你是吃食物还是吃药,要想利于健康都得辨证,都得讲究。
因此,中医学主张食用瓜菜蔬果,也需要辨别其寒热温凉,甘苦酸辛,结合时 令和各人体质食用,这样才能健康。比如属于温性类的食物,如韭菜、葱、大蒜、 辣椒、姜、胡椒等辛辣调味品,就不宜长期大量食用,因为它们会耗损人体的正气 和津液;桂圆、大头菜、荔枝、番石榴、木瓜等也属于温性,有的火热体质的人吃 多了就容易上火;而凉性食物如芹菜、菠菜、白菜、空心菜、番茄、萝卜、丝瓜、 苦瓜、黄瓜、海带、西瓜等,夏季时令炎热时常吃就很适合,而素来脾胃虚寒的人 吃多了这些凉性食物,有可能会肚子不舒服。
当然,平时选择适合的果蔬,适时适 量食用,还需注意营养学的见解,以达到食物合理健康的目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