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性疾病。凡能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或消除反应的临床症状的药物称为抗过敏药。具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有:
(1)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等,适用速发型过敏反应。
(2)拟肾上腺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对各种过敏反应均有效。
(3)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对各型过敏反应均有效,主要用于顽固性外源性过敏反应。
(4)其他还有钙制剂等能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
组胺是重要的自身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白细胞的颗粒中,胃肠粘膜层与神经组织中也有较大量的组胺。在寒冷、外伤、毒虫咬伤、药物等因素引起组织破坏或发生变态反应时,会导致组胺释放。组胺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引起腺体兴奋、非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血管平滑肌松弛。抗组胺药结构上与组胺相似,是通过竞争组胺受体而阻断其对外周组织的效应的,主要用于因组胺释放引起的变应性症状。
抗组胺药是一类能对抗组胺引起的各种病理反应的药物。它们的作用都是通过和组胺竞争“组胺受体”而实现的。最有价值的应用是带有过敏性充血、水肿和瘙痒的皮肤粘膜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皮炎和药物过敏等。常用的抗组胺药制剂有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肌内注射,一次量,马、牛0.1~0.5克,羊、猪0.04~0.06克,犬每公斤体重0.5~1毫克;盐酸异丙嗪注射液,肌内注射,一次量,马、牛0.25~0.5克,羊、猪0.05~0.1克,犬0.025~0.05克。
抗组胺药只能对抗组胺的作用,不能制止组胺的产生,也不能使其破坏。因此,抗组胺药必须持续应用到病因除去,同时要给予对因治疗,如果病因未除而中断抗组胺药,疾病就将复发。
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钙制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使渗出减少,能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常用于荨麻疹、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
拟肾上腺素类及糖皮质激素类抗过敏药在其他有关题下介绍。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